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學德育主體性原則探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德育主體性原則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學德育主體性原則探究

          摘要:立德樹人是我國當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國家重視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德育為先,大力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以達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因此,堅持中學德育的主體性原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學德育;中學生;主體性原則

          處于青少年階段的中學生具有其獨特的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因此中學德育對中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對其成長和發(fā)展起著關鍵性作用。中學德育的工作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主體意識。在開展中學德育的教學活動中應當尊重中學生獨立性、重視其自主性、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以注重主體性德育教育超越傳統(tǒng)學校德育教學范式。注重德育工作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是對傳統(tǒng)中學德育方式方法的揚棄,體現(xiàn)德育工作過程中切實踐行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現(xiàn)代中學德育工作的一大進步。

          1解讀主體性原則的涵義

          1.1關于學生主體性的涵義

          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xiàn)出的功能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我”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期望視野”和“需要與追求”。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的期望價值理論,學生在開始學習過程之前,會根據(jù)其對學習任務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任務所賦予的價值決定個體的學習動機,這就形成了學生主體的“期望視野”。學生主體具備學習動機后,對個體感到“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或是在學習動機的驅動下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這是學生主體“需要與追求”的表現(xiàn)。

          1.2關于主體性原則的含義

          主體性原則是指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以實現(xiàn)學校德育目標的行為準則。在開展中學生德育工作的過程中,通常人們認為教育者是實施的主體,受教育者則是教育客體。不過在實際德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受教育者不是全然被動的客體,他們在教育過程中也在積極發(fā)揮著自身的能動作用。從這一方面看來,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完全可以而且有能力成為教育主體,在教育環(huán)節(jié)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要想使得中學德育工作取得有效性并且深入到中學生的實際行為中去,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就不可忽視受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在開展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更應當轉變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觀念,把受教育者也看做是與教育者處在同一地位的能動個體。因此不論在任何時刻,我們進行中學德育教育都要堅持主體原則,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在德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含義的界定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主體性原則的理論特征以及更準確地把握主體性原則實施辦法,對于中學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能夠更有效促進中學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值得關注的是堅持德育的主體性原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中學德育工作的目標即人的全面發(fā)展。

          2中學德育工作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原因

          2.1中學德育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

          中學德育教學過程是教育者根據(jù)國家對當代中學生發(fā)展所制定的教育目標,通過一系列符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式方法,有計劃地向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受教育者在經過系統(tǒng)、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后,使得自己內心發(fā)生變化,在自身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使得自身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在德育教育的影響下,中學生能夠把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精神狀態(tài)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這樣才使得中學德育教育取得質的飛越,并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沒有這個內化過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不完整。在中學德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主體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使得教育要求和內容能夠內化成中學生自身思想品德素質,形成知情意信行的統(tǒng)一,從而形成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在中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堅持主體性原則。

          2.2中學德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

          充分發(fā)揮中學生在德育活動環(huán)節(jié)的主體性作用,對于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時效性的充分發(fā)揮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要想在中學生德育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主體性原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應當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切實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只有中學生將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視作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教育者進行良好的互動,為德育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只有中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學的主體,并且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德育內容與要求以及德育影響深刻內化為自身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在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中對教育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教育者如果想實現(xiàn)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達到教育目標,必須做到充分發(fā)揮中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看作能動的主體,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性格特點,從而能夠掌握恰當合適的教育方法。

          2.3中學生能夠認識并影響教育及其教育主體

          在德育工作過程中,中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并非只是被動地一貫接受教育者所傳達的教育思想及理念,更不會通過簡單的接收而把這些教育理念原封不動地自己吸收。相反,作為能動、獨立的個體,中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會通過自身以往所具有的生活經驗以及思想基礎,再加上這一時期中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與判斷能力,對教育者所傳達的思想觀念進行分析、判斷,對于他們認可的理念進行加工和改造,最終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從而外化在自身的行為上;對于不認同的思想觀念,中學生具有很強的排斥傾向,這也與中學生特殊的成長時期有關系,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在具有較強認知能力的同時也很堅持自己的立場與思想。同時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整個德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教育者也在無時無刻不受到受教育者的影響,正是因為中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教育者就更不能忽視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選擇教育方式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受教育者是否樂于接受此種方法。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的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接受情況以及情緒的波動總是能動地影響著教育者,因此主體性原則對于德育工作至關重要。

          3中學德育主體性原則實現(xiàn)路徑

          3.1樹立服務意識,加大新媒體教學手段投入

          首先,學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學校要注重對學生性格特點、個人喜好的了解,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其次,要注重對新媒體的利用,在軟件與硬件的配備上擴大投入,加大對于教師的培訓力度。對于新媒體的高效且正確的利用,可以在落實主體性原則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學生可以在教學中通過新媒體的信息交互性特征,把自己的想法、觀點等通過這個技術平臺展現(xiàn)出來,使得教育者能夠更準確把握學生的情況,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2注重發(fā)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激發(fā)作用

          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放任自流,因為學生在德育環(huán)節(jié)的始終都會受到教育者的引導。教育者的積極作用是引導學生,使其少走彎路。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肩負起引導者的使命,教育者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者依據(jù)社會對于中學生道德水平的要求,通過一系列科學且符合受教育者性格特點的方式方法對中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做學生的指導者。教育者從社會要求出發(fā)并且要結合中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現(xiàn)狀選擇教育途徑,實現(xiàn)目標結構的對象化。

          3.3教師要樹立與學生平等、互動的理念,增強奉獻意識

          教師是實現(xiàn)教學的最終環(huán)節(jié),必須注重教師工作積極性的調動,使得教師充分發(fā)揮“教”的主體性,在工作中承擔自己引導者的使命與責任。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學生積極發(fā)揮主體性作用對于德育工作順利開展以及收到效果的重要性。教師應當主動轉變陳舊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同時要注重于加強師德建設,增強教師奉獻意識。在新媒體的視域下,教學活動應拓寬環(huán)境,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做到教育時間的靈活性以及教育場所的跨越性,這樣也就無疑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師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轉變,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3.4注重中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

          要培植學生的自主性,首先必須著力增強學生的主體能力。學生主體能力發(fā)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條件去發(fā)展自身,這樣,我們的教育工作便會事半功倍。教師要深入開展調研,準確掌握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水平,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思維方式,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進行德育工作的開展,使得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這樣才能使得學生積極主動接受德育教育,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良好風氣,從而實現(xiàn)德育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5注重“灌輸”與“對話”

          教育方式的并行在素質教育的普及觀念之下,“灌輸”教育似乎成為貶義詞。但無論是知識的學習或是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前期認知與基礎的準備,這離不開“灌輸”教育的幫助和實際操作。“對話”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與方式的發(fā)展與延伸,它站在全新的教育角度,要求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與合作,對我國當今的教育教學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但是“對話”教育不應該是對傳統(tǒng)“灌輸”教育的全盤否定和批判。在中學德育工作中,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規(guī)律決定了其對外界復雜信息接收成熟度并不高,不能有效、及時地判別信息的正誤性和完整性。教師及教育工作者應當注重“灌輸”與“對話”雙重教育方式的并行,首先讓中學生對教育要求和內容有基礎的了解和認識,其次才能讓中學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內開展“對話”式教育,將教育要求內化為中學生自主的認識或認同,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實現(xiàn)中學德育的主體性原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趙紅莉.從“灌輸教育”走向“對話教學”———對我國當前教育教學的啟示[J].亞太教育,2015(8).

          [4]馮鐵山.試論學生主體地位及其確立的策略[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8).

          作者:陳潔 單位: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