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生物新課程改革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風起
“大風起兮云飛揚”?;A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場颶風,在幾年之間刮遍中華大地,對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我們重慶市渝中區作為省級實驗區,初中生物課改已經完成了兩輪教學。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我們學院生物教研組和渝中區教育學會生物專業委員會從2005年秋季開始,陸續組織了對新課程實驗的總結工作,包括各校生物教研組的實驗總結和任課教師的總結,開展了對學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組織任課教師進行參與式交流座談,組織優秀教學案例評選,在市、區新課程研討會上交流發言,等等。在總結經驗的過程中,老師們同時也在不斷反思,包括對新課程的課程理念的認識,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與學的重新界定,等等。大家一致認為,在幾年新課程實踐的過程中,還有不少問題尚待研究解決。
2005年底,在一次全國生物教學研討會上,我在同國家中學生物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和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主編趙占良先生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之余,邀請趙先生在適當的時候,做客我們學院的網站論壇,充分利用網絡遠程交流的特點,與我們一線的實驗教師直接進行網上對話,交流對新課程實驗的認識,為教師解答實踐中的疑惑,同時也為教材的修訂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趙占良先生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們的邀請。
第二篇云聚
能夠邀請到生物新課程的設計者同教師們進行交流,大家非常高興,也很珍惜這次機會。為了充分做好同專家網上交流的準備,我設計了4次教研活動:各學校生物組進行新課程實驗總結,找出實踐中的經驗、收獲、體會、感受以及疑惑、困難、問題,以電子郵件或書面形式上交到進修學院生物組。然后,讓重慶市57中、重慶市42中和杏林中學的教師在全區教研會上做交流發言。特別是重慶市57中的實驗工作做得扎實、有成效,代表我區在全市生物新課程研討會上發言,得到各區縣教師們的好評。
分別組織初中和高中教師利用網絡平臺開展交流活動的技術培訓。自學校網站教研論壇開通以來,我作為中學生物論壇的版主,將網絡技術的運用作為本學期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分4次組織全體高中教師和初中教師,學習相關的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上交流的操作技術,鼓勵教師積極利用這個無限寬廣的網絡平臺交流思想,共享資源。教師的積極性都很高,使我們中學生物論壇成為最為活躍的論壇之一。
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通過網上發帖進行交流時無主題、無中心的散亂的現象,我在要求各校開展全面總結工作的基礎上,專門組織了一次校本研究活動,就與專家的交流活動中具體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建議,廣泛收集教師們的意見和看法。然后,召開了一次教研組長會議,綜合匯總各校提出的問題,重點整理出幾個主要問題,做到提問有中心、有重點。
在準備工作中,除讓教師們做好圍繞活動中心議題的提問準備和操作技術的準備以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在活動前加強同專家的聯系溝通。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通過E-mail同趙先生商定了這次交流活動的主題是“中學生物新課程的實踐與反思”,圍繞這一主題,總結經驗,探討問題。
其次,根據我們的教研活動時間和趙先生的工作安排,協調好網上交流的時間,定于2006年4月27日上午9:00正式開始,預計約1.5h~2h。然后,把我們準備的幾個主要問題通過E-mail提前發給趙先生,請他在活動前對一些重要的問題做一些準備。
最后,為趙先生在我們的論壇上注冊,告訴他相關資料及登陸、使用方式。
結果,人教社生物室非常重視這一次交流活動,除趙占良先生以外,其他幾位參與制定課標、編寫教材的專家也要求為他們注冊,一起來參加交流。
第三篇潮涌
2006年4月27日上午8:30分,教師們陸續登陸中學生物論壇,人教社趙占良先生、李紅、包春瑩、譚永平、王真真等專家也早早地進入了交流論壇。9:00,與專家對話交流正式開始……
歸納起來,老師們提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理念的認識問題。如“新課程改革,接受了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以美國為代表的教育模式無疑是成功的,美國的教育造就了無數的一流科學家,造就了當今世界的第一強國。但需要提出的問題是,美國所實行的教育模式是在其特定的社會形態下而發揮的教育效果,鑄造了國家各方面的輝煌成就。教育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工程,教育的成功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制度的保障?,F在的中國教育缺陷很多,需要改革。課改的理念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單靠課改的單兵突進,就能成功嗎?”
(2)課程目標的實施問題。如“新課程突出‘人與生物圈’這個核心,打破了以往中學生物‘植物、動物、人體生理衛生’這一知識體系,教材圖文并茂,學生學習愉快、輕松。但是,兩年以后學生進入高中生物學習時,能否適應高中生物的學習內容和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知識目標,是否要讓學生建立一個新的生物學體系?怎樣建立?”
(3)教學方式的改變問題。如“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在課程標準和教材中處處體現了這一理念,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存在著幾種截然不同的傾向:‘探究的神化’‘探究的泛化’‘探究的簡化’,以及‘探究的模式化’。怎樣處理探究教學?要不要模式化?”“在初中生物課堂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極易分散,對預期問題的討論形式化較明顯,很少觸及實質。請問,怎樣來改善這種情況呢?”
(4)學習方式的轉變問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改的一個重頭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這些是我們在新課程教學中要努力去做的工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流于形式,如‘自主學習=讀書,勾畫要點’‘合作學習=分組討論’‘探究學習=實驗’等等。如何才能有實質上的改變呢?”“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完成高品質的自主學習?”
(5)教材難點的處理問題。如“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前后不連貫,如在講循環系統時,將淋巴循環刪去了,但在講免疫系統時又出現了淋巴器官、淋巴細胞等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請問,像這種情況應如何處理?”“在‘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這個實驗中,4個瓶為什么要橫著放?”
(6)修改教材的意見和建議。如“我們在大城市中心區,有些探究實驗很不容易完成,如菜青蟲的取食行為、雞的繞道取食、螞蟻的信息傳遞等等。
幾點建議:
①刪改一些探究實驗,如以上取食行為的實驗。②七年級上冊內容太多,時間非常緊,每周2課時完不成教學任務,建議修訂教材時做一些調整。③燃燒花生米測熱量并計算的實驗最好改為定性實驗,從化學角度講,用教材的方法定量測試、計算并不嚴密、準確?!?/p>
(7)高中課改的問題。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已經在山東等幾個省區進行實驗,我們也學習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很想了解實驗區的實驗進展情況,請趙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高中生物新課程即將于2007年在重慶市全面實施,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第四篇日麗
面對教師們或大或小,或理性層面或操作層面的幾十個提問,人教社五位專家輪番發帖,給教師們做出了詳盡的解答。
例如,對課程理念的認識問題,為什么要進行課改?我們一線教師應當怎樣迎接課改的挑戰?趙先生的回答是:“首先要在思想上理解為什么要進行課改。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理解,從人的發展的角度理解。需要學習有關的文件和課程文獻,不能總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矛盾中考慮問題。要補充有關新知識,特別是現代生物科技知識。要提高自身實驗能力,課標提出的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為此,要多看一些有關科學、哲學、方法論等方面的書籍。我相信,只要有積極投入的愿望,就會有成績、有收獲。困難當然也會有,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p>
又如,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品質這一問題趙先生認為:“自主學習是在統一要求的前提下的自主,不是完全的、絕對的自主,更不是放任自流?!薄皬娬{以下幾點:第一,引導自主學習關鍵要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能力;第二,大多數初中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和自省能力是很弱的,對此不能過高估計;第三,在現階段,特別是中考不考生物學的地區,生物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宜要求太高,規定性的要求還是要明確提出,統一的檢測還是要堅持,否則有些學生很可能就不學生物了?!?/p>
在教學方式上,有教師問:“我們渝中區開展初中生物新課程實驗以來,教師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也有了改變,突出體現在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有的學生敢向教師甚至專家質疑提問,如重慶市57中就有學生曾經為細胞分裂的問題直接給你們寫信質疑。但是對多數學生來說,仍然是在教師引導下一步一步進入學習之中,缺乏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對此,趙先生的回答是:“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2004年人教網生物欄目采訪我時,談的便是這個問題,后來整理成一篇文章發表在《中學生物教學》(陜西師范大學主辦)上。我可以copy幾段作為回答,如有興趣,可以翻看這本刊物,或者登陸人教網()查看”,然后,趙先生將他的分析詳細地拷貝在了后面。
對教師們提出的修改教材的意見和建議,幾位專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均表示會在修訂教材時認真加以考慮。而對許多關于教材中的知識點的分析與教學建議,幾位專家則給予了詳細的解答。特別是對高中教材中的一些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們比較難把握,專家們闡述了編寫教材的意圖,并提出教學建議,使教師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第五篇余音
在熱烈的交流中,時間悄悄流逝。原來預備一個半小時的交流進行了兩個半小時,大家還感覺意猶未盡。教師們提出了近百個問題,專家們分別作答,一共發帖200多個,瀏覽量2000多人次?;顒右Y束了,專家們表示非常感謝有這樣的機會同一線教師交流,同樣,參加網上交流的教師們也表示非常榮幸能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得到專家的指點。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網絡教研活動,希望今后有機會再進行這樣的活動。
反思這次活動,在組織和實施的過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值得商榷、改進的地方。
(1)成功之處:第一,活動主題明確。圍繞“中學生物新課程的實踐與反思”,教師們和專家進行互動交流,主題明確,針對性強,收獲很大。第二,活動準備充分。準備時間長達半年。邀請制訂課標、編寫教材的專家進行交流,能真正為一線教師答疑解惑。
從問題的準備看,采用從分散到集中的方法收集、整理問題,對其中的主要問題,做到主持人心中有數,更關鍵的是將這些主要問題提前發給專家,請他們事前考慮、做好解答準備,使活動的主題更突出、問題更集中、專家解答更準確。事實證明,這樣的準備工作是網上遠程交流必不可少的。趙先生事前看到我們的問題后,非常認真地做了準備,還讓其他專家也分別做了相應的工作。
在操作技術方面,利用學科教研活動,多次對教師們進行網絡操作的培訓,特別是教研論壇的注冊、登陸和發帖方法,使教師們由不熟悉到能夠順利完成網上交流。
在宣傳方面,我們在做準備工作的同時,通過市生物教研會議,向市教科院和其他區縣的教研員介紹這次交流活動的內容,結果大家很感興趣,有一部分外區縣的教研員和教師參加或旁觀了這次活動。
第三,本校網站的BBS技術成熟,為遠程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
(2)不足的地方:首先,網上簽到需改進。其次,問題與專家的解答不同步。且全區60多位生物教師,僅只有30多位發言。時間選擇上與市高三“第二次診斷考試”沖突,導致多數高三教師未能直接參加此次活動。
(3)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首先,整理活動紀要,并將活動紀要上傳到學院網上,讓更多的教師參閱。其次,將活動紀要發給人教社生物室。經過專家們再一次整理后,加編者按以《再問生物新課標教材與教學——人教社生物室全體編輯與重慶市渝中區部分教師就生物新教材與教法在線交流》為題,放在人教網上供大家瀏覽,中學生物網等一些學科網站進行了轉載,使這次活動的影響擴展到了全國。
為使這次活動的影響真正深入教學,在暑期教師繼續教育學科培訓中,我們印發和組織討論了這次網上教研活動紀要。
通過這次網絡互動,我們與專家建立了長期聯系,創建了教材編寫者與一線教師的交流渠道,采用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請專家為我們的教學把脈,并經常給予寶貴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