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教師角色改革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教師角色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育教師角色改革

          所謂角色,就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教師擁有多種社會身份,但師生關系是其所面臨的主要社會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就構成教師角色的基本內容。

          教師角色的變化,受社會期望、學生期望以及教師自我期望的制約影響,但從根本上講,它是社會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我們即將跨入新世紀的門檻時,時代又賦予了教師角色以全新的內涵。

          1.教師即研究者。隨著科學的分化與綜合、知識的累積與更新,教學研究的成果要想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并得到檢驗、實現與發展,必須首先讓教師“親自動手”把這種知識加以吸收,轉換成為自己的理想方案,最終在學生身上實現。教學論知識生于教學實踐,長于教學實踐,它客觀上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豐富和發展。其次,對教師來說,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見解和教育教學理論與同仁的觀點不斷碰撞,也正是提升其專業地位的有效途徑。

          2.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由于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的廣泛推廣、使用,促使教師從傳統課堂上的主講者轉變為組織者和輔導者,從“獨奏者”成為“伴奏者”。教師不能再把單純的知識傳遞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而應把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方法及較高的遷移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關心甚于對他們掌握知識結果的關心,對學生獲取知識方法的關心甚于對知識掌握多少的關心,真正擔當起學習促進者的角色

          3.教師是管理者。盡管任何先進技術的使用不能完全取教師,但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確實使教師從繁重的備課與課堂講授中解脫出來,使其有精力、有時間去處理校內外的人際關系,有可能更多地參與學校內部的管理事務,扮演一個管理者的角色。尤其在學生管理方面,要求教師善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自控能力,善于同學生一起組織學習、安排活動,通過有效的管理環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德行與完善的個性。教師參與教育管理本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由于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師未能主動、積極、有效地參與教育管理。學生管理是學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搞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是育人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倘若把學生管理看作是管理部門、管理人員、班主任的事而不重視、不參與,不把教學與學生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共同作用于學生,則不能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功能。當然,一個專任教師參與學生管理的范圍、內容、方法和程度是不同于專職管理人員的。我們認為,教師角色的單一性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中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時代都呼喚教師向多重角色轉變。教師是一個集教育、管理、服務職能于一身的人。教師為圓滿完成崇高的教育使命,他應遵守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應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他不僅教學生學會求知,還要教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他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顧問和導師。

          作為服務者的教師,他全部工作的價值取向是: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教師應學會善于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傾聽學生的呼聲,了解學生的要求,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條件,提供方便,做好服務,以最適當的方式給予學生最好的幫助和指導,從而達到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陣容大為增強,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但從時代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期望、要求看,我國的教師隊伍還不盡如人意。首先,從我國教師隊伍的現狀看,學歷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根據最新統計,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中至今還有86.87萬民辦教師,初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為83.4%,高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63.4%。在具備合格學歷的專任教師中,有相當部分是為“順應”國家對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的要求而突擊完成的,其中“學”非所用者也不在少數。另據有關機構最近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在問到中小學教師是一項職業、事業,還是一項專業時,有50.2%的教師把它作為養家糊口的職業,僅有3.1%的教師將其作為專業!“政治家掌握國家的今天,教育家塑造國家的明天和后天”。可目前的教師隊伍狀況與這歷史的重托相去甚遠。

          其次,從我國教師培養看,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主渠道是高師院校,但高師院校無論是師資隊伍、生源情況、辦學條件,還是教學質量、科研成果以及社會影響,都不能與綜合大學、理工科院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幾十年來被所謂的師范性、學術性之爭所困擾,或者是不敢理直氣壯地去追求師范教育的學術性,或者是把學術型、師范性機械地割裂開來,似乎師范院校天生就是培養“教書匠”的,與科研、與學術無關,嚴重地阻礙了師范教育質量的提高;在課程設置、培養模式上,重視學科專業課程,忽視教育學類課程;重視必修課,忽視選修課;重視課堂理論講授,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視傳授傳統的學術定論,忽視學術前沿觀點的介紹和科研方法的訓練,導致培養的師范畢業生按部就班、循規蹈距,開拓創新的意識與能力不強。

          第三,從目前中小學教師的入口看,也值得關注。隨著我國教師社會地位的逐步提高,非師范院校畢業生從事教育的不斷增多,這對改善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很大的好處。但問題是,非師范院校畢業生從事教育并沒有按照《教師資格條例》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學技能培訓和考核,致使這些旨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和專業水平的政策法規形同虛設。不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考核、把關,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不利于維護國家教育政策法規的權威性;二是不利于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因為給人的印象仍然是人人都可以來做教師;三是容易導致教師工作成為社會就業的“避風港”,就業形勢不好時,大家都來謀職;待到就業形勢好轉,則又紛紛另去高就,最終導致教師職業社會聲譽的下降。

          影響教師角色職能充分實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闡釋,尋求對策。從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角度看,亟需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要端正師范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尤其是著眼于提高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教育科學研究,使師范院校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事業工作母機。師范院校的各級主管部門應切實解放思想,簡政放權,把包括確立辦學指導思想在內的辦學自主權交給學校,讓師范院校直接經受社會需求的調節和人才就業形勢的檢驗。師范院校也要下決心擺脫某些教條主義框框的束縛,摒棄師范性、學術性爭論的困擾,科研興校,科研促教,突出師范特色,提高辦學實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生的科研訓練,提高學生獲取信息、掌握資料、利用教育教學資源開展創造性教學的意識、興趣和能力,培養大批善于通過反思性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創新型、研究型教師。

          其次,進一步深化師范院校教學改革,調整課程設置,優化培養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全國高校開展“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契機,切實加強師范院校的教育學類課程建設,逐步改變教育學類課程呈“三明治”狀的被動局面。通過教育學類課程改革與建設,使學生樹立先進、科學的教育學理念,培養起與學習化社會相適應的生活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二是要順應信息時代知識演進的趨勢,在高師院校進一步深化教學的改革,培養跨學科的通識型教師,逐步改變在大學學一個專業、在中學教一輩子,以及如果離開所學的專業便寸步難行的尷尬局面。

          第三,大力加強以計算機理論與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和培養。未來的教師要想有效地幫助學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馳騁而不迷失,就必須具備有關信息高速公路的知識技能。未來的師范教育或教師培訓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所培養的師資能否幫助學生通過信息系統去選擇、獲取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

          第四,要積極尋求師范院校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新途徑、新機制,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理論來源于實踐,能力、素質離不開培養與訓練,在師范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切實重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學生學習、實踐基地。當然,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辦學者的努力是不夠的,它需要舉辦者、管理者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配合,協同作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199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教育報.1999.5.22(2)

          〔2〕翟博等.新時期中小學師生關系大調查.中國教育報.1999.9.1(1),1999.9.2(2),199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