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信息技術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教學整合的意義
1、信息技術可以為初中科學教學提供豐富的信息和資源
“技術,尤其是萬維網的擴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獲得,以致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時能夠容易地找到有關的思想、概念和主題。網上的許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數據來源,它們常常包括了和科學家使用的相同的數據體系。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百科全書式的信息資源,并且綜合運用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等多種信息呈現方式,能創設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數字化環境。
2、信息技術可以為初中科學教學提供探究的工具與平臺
參加一項科學實驗或觀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室中的各種測量儀、電子表格與數據庫等是實現數據采集和處理的理想工具。隨著網絡通訊軟件的不斷發展、數據庫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超文本、超媒體標志語言(hmtl、xml等)的不斷擴展,不僅人機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網絡個體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日益方便和簡單。網絡的超鏈接特性、多媒體特性和交互性的結合,特別適合學習者進行探究學習。國外,許多的科學教學研究組正在設計一些項目,為學生提供展開網絡探究的平臺。
3、信息技術對科學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學概念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隱喻,具有抽象與深化的特點。可視化模擬軟件、交互式多媒體軟件、虛擬技術等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建構他們自己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難以看到的科學現象。有些事物的現象可能發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險,或是宇觀、微觀現象而難以觀察,技術通過創設這類事件的模擬情景,能達到“籠天地于形內,觀古今于須臾”的效果。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課整合的策略
1、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進行選擇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求知欲強,接受新鮮事物快的年齡時期,因而多媒體具有的聲、光、電的綜合刺激,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注意。但心理學也表明,中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容易使身心疲倦;經常使用電腦,也容易使學生視力下降。因而,多媒體在科學課堂的使用,要注意兩點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艷、亂;二是一定要適時適度,切忌頻繁濫用,否則其結果必然事與愿違。
2、根據課型進行選擇
新授課,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復習課則可選擇多媒體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如關于“磁場和磁感線”的教學,在新授課時通過創設趣味性的動畫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場知識變得形象直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若是復習課則側重與該知識相關的知識網絡的建構,生活、生產、交通等實際應用情境的創設,提高學生對該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模擬真實實驗
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探究模式教學,既可以緩沖教學時間緊、學習任務重的現狀,又可以讓學生去體悟科學的思維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積極探索者和主動發現者。
初中科學課程是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課程,其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演示實驗和讓學生親手探究是課程改革后,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課題。利用實驗課不僅可以讓學生記住某些相關結論、實驗步驟,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透徹理解并且較完全地掌握產生實驗結論的過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課堂的演示實驗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學條件以及常規實驗儀器本身的限制,實驗往往不能進行或者難以得到良好的實驗效果。而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活動的課件能夠模擬一些重要的,但在現實實驗環境下難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實驗,就可以彌補常規實驗儀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實驗的演示效果。光學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鏡成像等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形象,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電學中的電流概念的形成,水的電解、質量守恒定律等微觀解釋,對學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極有意義。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現代信息技術和科學課的整合是一種必然趨勢,是實現“減負增效”的重要載體。對促進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種新型教學模式必將不斷涌現,其操作性、科學性與合理性將會越來越強。因此我們廣大科學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實現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朱清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本根.新課程下初中科學課程中的教育哲學研究[J].教育論壇,2005(29)
[3]孫杰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科學整合
【論文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教學整合,可以優化科學教與學過程,大大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本文就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課整合的意義及策略進行了探究,以期對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