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比較法歷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就目前來看,比較法是比較適合學生思維的教學方法,因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通過比較、分析,不僅熟悉了事物的表象,更了解了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及其一般規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歷史意識。因此,歷史比較法是從歷史聯系中考察歷史現象的一種最好的方法,也是歷史教學最常用的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好這一方法呢?下面,筆者以美國的獨立戰爭和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為例作一下區別比較。
1.我們從社會性質和斗爭對象方面作對比。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是英國的完全殖民地,雖然作為資本主義的英國當時已經開始了它的工業革命,但仍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工廠制剛剛得到推廣;中國在鴉片戰爭后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爭取民族獨立,反對許多歐美列強,如英、法、俄、德、日等,此時的這些列強大多數已完成工業革命,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或者帝國主義階段,侵略者在力量上的懸殊對比是顯而易見的,中國人民的革命面臨更大的困難。從歷史上看,美國沒有經歷過封建社會,沒有封建制度的束縛,因此,推翻外來殖民統治成為首要的任務;而中國卻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傳統的文明古國,近代以來,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任務不僅僅是反侵略,而且還要反封建。
2.領導階級和指導思想的對比。從領導階級來看,美國的獨立戰爭是由北方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奴隸主階級聯合領導的,他們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獨立宣言》的發表成為他們共同斗爭的旗幟。而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各個主要階級先后登上歷史舞臺,每個階級基于各自指導思想、理論的差異,對中國歷史前途有著各自的理想目標以及與眾不同的社會實踐。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渴望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所有的艱辛努力都最終由于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沒能使中國社會得到根本的改觀;以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要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他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探索。
3.從經濟發展狀況對比。美國獨立之前,北美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流,因此,北美獨立戰爭從本質上講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即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而在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有多種經濟成份存在:這里面有1840年以后伴隨列強殖民侵略而傳入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也有產生于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還有1927年之后出現的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這些經濟成份的不平衡性、不統一性,使各個革命階級的力量不夠強大,難以擔當革命重擔,因此,不可避免地也會導致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4.國際環境的對比。美國所面臨的環境相對有利,即18世紀英國在爭奪殖民霸權的過程中與歐洲國家矛盾尖銳,特別是與法國的矛盾最為突出。美國獨立戰爭正是利用歐洲國家與英國的矛盾,孤立了英國,取得國際上的軍事援助和道義上的支持。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幾乎是沒有外援的,甚至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國際環境極為險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得到了國際上愛好和平與進步人剛士的大力支持。
5.從革命的結果和前途來看。美國獨立后建立起了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共和政體的國家,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于封建制度的情況下,這無疑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對后來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建設起了示范作用。中國獨立后很快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大大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國的民族解放事業,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同時,年輕的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團結世界各國人民,積極維護了世界和平與發展。
6.從對現代民主政治的貢獻來看。美國獨立戰爭后于1787年頒布了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聯邦憲法,在權力結構中突出體現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之間的“制約與平衡”原則,在此基礎上美國逐漸發展成為典型的民主共和制政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一樣成為以后許多國家學習效仿的榜樣,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于1954年制定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以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為其基本原則,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成功總結,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通過上述有關美國獨立戰爭和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知識的區別比較,使學生能夠透過這兩個歷史事件的表象去了解他們的本質,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段歷史,也學會了客觀地正視歷史,正確地評價歷史,從中感悟歷史帶給我們的精彩和人生智慧。
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目前來看,很多學生因為知識面窄,閱讀量小,導致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存在著不少的困難,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學生實際開展教學活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用比較法,便于學生系統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學無定式,教無定法,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也要因事因時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調整,盡量采取最適合的方法進行歷史教學,以達到最佳的理想教學效果。
作者:楊軼群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