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學校美育德育管理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校美育德育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學校美育德育管理

          美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識教育,而是一種和美的感動相結合的有教育功能的活動。具體地說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一詞最早是由法國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認為美育是通過人們對美的形象的觀照、培養對美的情感,純潔人的心,以達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其實作為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實施,早就存在于古代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實踐活動之中。而在我國的歷史尤長。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認為“樂(yue)”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論語·泰伯》中說人的品性“興于詩,主于禮,成于樂。”荀子也同樣強調主張美的教育,他在《荀子·樂論》中說摘要:“樂(yue)者,圣人之所樂(le)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yue)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聞名教育家王國維、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摘要:“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和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摘要:“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選·美育》)他還提出了學校要“體、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對近現代的學校教育有很大的影響。

          新中國的教育繼續了我國歷代重視美育的優良傳統。但是,期間,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真善美和假仇惡往往魚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學校美育實際上是名存實亡。粉碎“”后,美育又提到了和德、智、體、勞同等的位置。近幾年來,應試教育這根無形的指揮棒把千軍萬馬引向升學的獨木橋,于是,美育在許多的學校已形同虛設,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凈,原因是考試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內容。不僅如此,由于多年來人們對美育的疏遠,多數人把學校美育簡單地理解為在課表上開設一兩節音樂課和美術課(而且這課也一般不上),這樣,就使得美育在許多學校里是不僅實亡,而且名也不存。

          學校美育雖然不是一種知識教育,但是卻是一種能力教育,它在培養學生對美的熟悉感受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和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這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學家的言行都充分證實了。而近幾年來,許多有識之士對重知識而輕能力的教育觀的否定也對我們該如何對待美育以極大的啟示,非凡是如今堅定地把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更證實了學校美育不僅僅只是一兩節美術課、音樂課,也不是個別學科的簡單滲透所能替代的,而應該作為一門和德、智、體、勞既有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重要課程。加強學校美育勢在必行。

          二、當今學校學生思想狀況和德育的困惑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教書育人是學校的主要任務。間的只強調“紅”而忽視“專”固然是錯誤的。今天,假如我們只強調“專”而忽視“紅”也是不恰當的,因為教書育人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只教給知識,不塑造其心靈,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

          然而,走進各種類型的學校,簡單地進行一下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想狀況著實令人擔憂摘要:學習差的學生不思學習,不求上進,或沉湎于三室一廳,或結伙斗毆;而有些學習好的學生不少是只顧學習,不問他事,以至于教室無人掃,垃圾沒人倒,自私和勢利充斥著他們的心靈。一個學校的一位物理老師不幸患病住院,診斷為肝癌晚期,當校長把這一噩耗告訴給學生時,這個老師教了三年的班級的學生非常著急的是摘要:他們的物理課誰來上?卻沒有一個學生詢問老師的病情,更無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師,這種冷漠、自私的心態難道不是德育的失敗嗎!最近,報紙上登載了作家李鋼不久前和一個孩子(學生)有關柯受良飛越黃河等新問題的談話,讀了令人觸目驚心。當李鋼問孩子看電視(飛越黃河)時的感覺時,這個已受過學校教育,本應是純真無瑕的孩子竟希望柯愛良掉下去,理由是那樣更刺激;當李鋼問及他的理想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掙大錢”,理由是有錢可以享受,當李鋼問他會不會像柯受良那樣去冒險,像警察那樣去助人為樂時,他是滿口否定,認為人只有活著才能享受,助人為樂太傻了……雖然像這樣的孩子不會是多數,但這也給我們教育者敲響了一個警鐘。

          學生的思想狀況堪憂,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應試教育的誤導,使有些學校淡化或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條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為學校德育的內容死板,方法單一,偏重于蒼白無力的說教,很難被學生接受,更難抵御社會、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響。現今的小學、初中,大都開設了思想品德課,班會、團隊活動課,制定了一系列的學生守則、行為規范,但其內容大多是學生要怎么樣,而不許或嚴禁怎么樣等等,這樣學生往往無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內心不接受。因為你在思想品德等課上和守則、規范中的規定學去做的,對學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學生去做的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喜好,這樣,當然會產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徹底改變德育的內容和方法。

          三、美育和德育

          生活離不開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綠洲一樣就枯燥單調,沒有生氣。愛美,是人之常情,人們常說摘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便體現了人們對美的渴求和追求。正因為如此,自從有人類文明以來,不同時代的人們都在沿著美的蹤跡,拍攝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譜寫美的樂章。對美的追求體現在每一社會,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同樣也時刻存在于學生的生活當中。例如,剛剛懂事的孩子就喜歡穿好看的衣服,聽大人的夸獎;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因為得了小紅花而欣喜若狂;小學生、中學生更會有意或無意地欣賞和表現他們心中的美。

          從美學的角度講,德育的目的應該是通過說服、教育、管理、影響、感化等多種方式去把學生塑造成為美的人,使他們既具有相貌、體態、服飾、行為、風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質、心靈和情操等方面的內在美,而且培養學生的內在美應是德育主要目標。由此看來,學生愛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標應該說是一致的,和美育的目標也是一致的,關鍵是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是否探究學了生的心理,是否把德育和美育結合起來了。

          有的學生喜歡打架斗毆,且屢禁不止,不是因為這些學生會從打架斗毆中得到什么益處或愉快,主要原因恐怕是他覺得敢于打架斗毆是一種勇敢無畏的表現,可以讓別人覺得自己有面子、有風度。這說明這位學生錯誤地把打架斗毆看作是一種美的行為去追求。

          再如有的學生學著大人偷偷地吸煙,這也不是因為他會從中得到什么快感,而是他覺得吸煙有風度;有的學生喜歡在大家面前搞惡作劇,引起大家轟堂大笑,也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能引起人們的注重,實現自己的價值。

          對于學生的這些錯誤行為,過去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談心、批評、或制定守則、規范去要求學生去做什么、禁止他們不做什么,這種做法,就似乎是用腳踢汽車想它發動一樣,效果不會好。最好的做法應該是讓美育和思想教育聯姻,用美去引起學生心靈的沉醉于神往。

          高爾基說,按天性說來任何人都是藝術家,都想把美帶進自己的生活。人們對美的生活的向往,對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契訶夫說摘要:“人的一切摘要:面貌、衣裳、心靈都應該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養人們熱愛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最佳途徑。

          美育和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顯的特征,它具有形象性,利于熟悉和理解;具有情感性,輕易以情動情,使人們從審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悅性,能以具體生動的形象,激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產生審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外表美更有內在美的人才,必須把德育和美育結合起來。例如摘要:培養學生注重禮貌語言,不說粗話、臟話,通常德育的手段往往是在學生守則或日常行為規范中規定摘要:要講文明、講禮貌,注重使用禮貌語言,禁止說粗話、臟話等,用這些條條框框去約束學生,有時學生就難以接受或真正接受。而運用美育這一手段,讓學生了解注重禮貌用語,注重語言的純潔、文明,是一個人美的具體體現,是一種風度,是一種榮譽,這樣能引起學生對美的追求。聽說某個學校,曾下令把女明星的玉照,男影星的頭像全部驅逐出男女生寢室。其目的,當然是為了使青少年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不要想入非非,這應該說是德育的一種手段,但效果呢?也許“玉照”、“頭像”在寢室里不見了,但會不會被驅逐出了青少年學生的心中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在學生看來,那些影星是美的,那些照片上面隱含著他們的追求和神往,這也是愛美之心的具體表現。要想消除其消極的影響,必須以美育的手段,讓學生明白嫵媚并不等于美,停留在感官愉悅和形體美感并不是或起碼不是最高的審美享受。這樣,學生正確地熟悉和理解了美,新問題就輕易解決了。

          當然,美育和德育的結合并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假如我們簡單地把要求學生做到的說成是美的,禁止學生做的說成是丑的,要求學生去追求美的,摒棄丑的,同樣是難以做到的。所以,要想運用美育的手段以達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熟悉、鑒賞能力。

          愛美,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能夠善于發現美,卻又是另一回事。法國大雕塑家羅丹說過摘要:“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藝術論》)

          我國南朝僧佑的《弘明集》中講述了一個“對牛彈琴”的故事摘要:很古的時候,有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彈得一手好琴,聞名于世。有一天,他看見一頭牛正在吃草,就想彈幾個曲子給牛聽聽,于是他撥動琴弦,先彈了一支清角之操,盡管他彈得是那么嫻熟動聽,可是牛只是低頭吃草,毫不理會。后來他又彈了簡單的曲子,一會撥弄蚊子的叫聲,一會撥弄小牛的叫聲,那頭牛竟豎起耳朵,停止吃草,搖著尾巴,留心地傾聽著。

          羅丹的話和“對牛彈琴”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美學道理摘要: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對美的熟悉、感受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美育,必須培養和提高學生熟悉美的能力。讓他們正確地辯別美和丑。有的學生愛著奇裝異服,那是因為他(她)覺得奇裝異服就是一種美,你去禁止他(她),他(她)會覺得委屈,不會接受;而你要是培養和提高了他(她)對美的熟悉能力,讓他(她)熟悉到奇裝異服不是一種美,而是一種丑時,他(她)就不會刻意去追求。有些人不愿學習雷鋒精神,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覺得雷鋒的助人為樂等精神是“傻子”行為,過時了;假如能夠引導他們正確地熟悉雷鋒精神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的意義,熟悉到那是一種崇高的人格美,這些人會努力去追求學習雷鋒精神的。

          其次,作為教育者,必須善于引導學生去熟悉美,使學生美的觀念的需求得到滿足,產生美和感動。正如梁啟超所言摘要:“……欲摹寫其情狀,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筆不能自傳。有人焉,和盤托出,徹底發露之,則拍案叫絕曰摘要:‘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謂‘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為甚。”(《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老師對于美的解釋就應像“有人”、“夫子”那樣“徹底發露之”,使學生覺得和其“心有戚戚焉”,這樣才能心領神會,沉醉于美之中,去追求美。

          另外,要注重培養學生初步地表現美的能力,發展他們的藝術才能,為他們將來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美打下基礎。

          學生是孩子,有時他們雖然熟悉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還不知道如何去表現美、創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樣使自己的語言、行為以及心靈等漂亮起來。這就似乎魚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給學生一條魚,還應教給他們捕魚的技術,讓他們自己去獲得美的東西,這就需要平時持之以恒的培養、陶冶、實踐。

          為了達到上述要求,僅僅把美育看成是美術(圖畫)課或音樂(唱歌)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開設一些美學鑒賞、美學討論、美學設計課等,培養和鍛煉學生熟悉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美是一個目標,是審美主體心靈的自由,人們在審美情感投入的剎那,便進入了一種忘我的狀態,心靈自由安閑地在做一次次美的暢游。這是一種心靈的沉醉和神往,是一種人生的高峰體驗,是一種人格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