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體育目標健美樂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目標健美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體育目標健美樂

          目標常指人們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制定目標時所關心的問題,一是目標明確,并反映了人們的根本利益需求;二是這個目標能不能達到。否則,“目標”對人們就會失去吸引力,導致達成目標的行動不積極或根本無行動。因此,最佳目標應該既是未來想要達到的,也是可以達到的,并且是很有吸引力和極其現實的。例如國家以加快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對人們就很有吸引力,它反映了人們的切身利益,既是追求的目標,又是可達到的、極為現實的。因而也就能夠激勵全國人民去為之奮斗。

          研究制訂體育目標,事關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必須根據體育的職能,充分兼顧人們的需要與可能。

          縱觀我國體育事業的主要實施基地——學校的體育發展,在目標問題上以經歷了“技能”——“體質”——“人材”的演變發展過程,表明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在理論研究上的不斷深化,對于推動我國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幾十年學校體育實踐證明,實施這些目標都不曾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主要與制訂目標,只注重國家與社會需要一方即教育者一方,而忽視了學生個人即受教育者一方有密切聯系。始終難改變“要他學”的局面。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以其特定教育形式出現,事關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為此特提出應以幫助個人獲得高質量生活為宏觀目標,以健、美、樂為其亞目標展開討論。

          一、學校體育目標效果回顧與辨析

          回顧我國學校教育以實施德、智、體;美等多方面教育,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全成發展人才為目標。這里的“體”主要是指“身體”、“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不難看出體育觀為基礎的,所追求的目標則是個體水平上的生物學效果。但在作用于學生時,卻又反復受到是以學習體育技術技能為主,還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為主的問題所困優,并由此引起爭論幾十年。學校體育實踐證明,這兩個“為主”的效果都不盡人意。這是因為它們雖同出于體育,但都存有片面認識和理解體育的問題。前者以教育學為根據,強調在對學生實施體育方面的教育中,就應追求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與掌握,在運動競技沖擊下,甚至提出要求達到某種程度的運動技術水平。這對于不以體育為職業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顯然是不需要的:也是作為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主的廣大學生,在時間和精力上不可能做得到的。既不需要,又無可能,即可斷定學生也就不可能由此產生滿足需要的動機和達成目標的行動。因而不可能學習得好,甚至討厭這種學習。其典型見證莫過于人均受學校教育16——19年的高等學校教師所反映出來的體育技術技能掌握水平上很是一般。且現實生活中也幾乎沒有人用從小學到大學都曾學習過的跳高、跳遠、推鉛球等體育技能去堅持鍛煉身體,也是極好的反證。而后者,則從生物學角度出發,認為“生命在于運動”,體育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的教育,就應該強調以身體運動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于是認定“增強體質”就是學校體育的根本目標。這一目標的確定似乎抓住了人們希望體質好的心理特點,好像可以由此激勵學生們積極投入體育學習。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其結果很不理想。這是因為人們體質強弱,并非全是“后天”獲得的,也不是依衰“后天”中某一因素可以達成的。教育學著作中多有揭示,人們身心發展受遺傳、環境和教育三因素影響。認為遺傳因素相互滲透、轉化,構成整體后同時合理有效地施加于人體,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且這種理論近些年來又受到一種應當注重人在自身發展中的能動性作用的觀點的挑戰,認為環境并不是無條件的起決定作用,教育也不是無條件的起主導作用。體育科學也揭示,體質即人體的質量,它是一種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結構形態、生理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狀態和特征,受遺傳、生活環境、勞動條件、勞動條件、生命規律、娛樂方式和體育鍛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要想體質增強,必須依靠上述諸因素的“綜合治理”。體育鍛煉顯然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在學校它雖較之語、數、外等學科對于人體影響有獨特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有在其它因素等同,體育鍛煉合理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而其它因素決非學校、學校體育及至體育教師們能夠保證辦到或可以有效加以控制的,這里過份夸大體育的作用,認定“體育運動一定能夠強體質”或“增強體質就只有依靠體育鍛煉”,顯然是以偏概全、缺乏科學的態度。如同應辯證地看待“生命在于運動”一樣,不合理的超負荷身體運動,人體的反關節運動,生活極度困難時期的太強度體育運動等等,都只會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加速人的死亡。況且迄今為止,在我國現有條件下,還沒有一所學校能夠保證在校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鍛煉,即連是否合理的“運動”也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將“增強體質”作為目標,顯然只能使廣大具體實施學校體育工作的體育教師們,可談而不可及,最終落得“干一輩子學校體育,一輩子勞而無功”。而無收獲的耕耘,無疑又是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大相徑庭的。事實上,全國兩次較大規模的學生體質測試,揭示絕大多數學生體格不健壯、體型不均,高考學生體檢完全合格率徘徊在30—40%之間,就是對“體質”目標的可實現性的一種質疑。由此看來,“技能”、“體質”都不能單獨構成學校體育的目標,是無可非議的。

          問題還在于,假定學生掌握了學校規定的運動技術技能,身體經受了鍛煉,體質也獲得增強。是否即可認定是實現了學校體育的目標呢?筆者認為,若站在國家立場上,就其基本要求而言,也許可以認為是學校已遵循黨的教育方針要求,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中做了一些體育工作,使學生有了“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即所謂實現了學校體育為培養人才服務的宗旨(即人才目標)。但這只能說明學校教育中的一個方面,即社會需要——辦學校——育人。另一方面,若站在受教育的對象——學生的立場上,“成才”并非他們學習體育的目標。對在校大學生2380人(其中女生561人)所作有關問卷調查表明,93.25%的學生認為,他們學習體育的目標遠不止于身體經受鍛煉和有助于體質增強。在他們看來,則表現為需要更多的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從中獲得健身、娛樂、美感、交往和情趣,以豐富他們的校園生活。對于運動技能學習,98.45%的認為,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學習內容和機會;對于體質問題,100%的表示學校是無法保證的,關鍵在于自己養護。他們認為學校生活對人的一生是重要的,可以從各方面打些基礎。但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和追求高質量生活,無論知識才干,還是身體及其鍛煉手段,都必須隨著年齡增長和社會生活條件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變化而不斷發生適應性變化。盡管目前國內外提出了“終身體育”的問題,但多是站在學校立場上由學校教師提出來的,很難預料它未來的可行與有效程度。同時,這項調查還表明,學生在校學習與其說為了“成才”不如說是為了生活更為確切,即個人需要一求學一生活。這顯示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在目標問題上存在某種差異。而這種“差異”在以往教育實踐中恰恰被忽視,以致顧為不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實中,一些學業低劣、專業陳舊落后的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明顯失去競爭力,導致“工作無去處,生活無依靠”的客觀事實,使他們更加懂得,在校學習過程實則是他們未來生活的一種準備過程,完成學校學業僅僅只能意味著他們獨立生活的開始。對于他們來說,希望通過學習以獲得高質量生活能力才是他們的切身需要。這一點既反映了每個家庭父母、每位社會長者之所以要對年輕一代進行教育培養的心理需要。也是人類繁衍,社會進步發展必然追求。可見,幫助學生獲得高質量生活能力,才是學校體育目標的實質性內容。

          二、生活、體育、健美

          前已述及,學校中的體育,是階段性的體育,其教育性、階段性最為突出。而體育,以教育的形式出現,如同文化教育,應作用于人的一生,憑借父母、保幼員、體育教師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幫助來完成;它是社會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應以為人一生的生活服務為宗旨。所謂生活,廣義指人為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狹義則是指人們日常吃、穿、住、行、學習工作、娛樂休閑等各種活動。換言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奮斗的理想目標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讓人們過上共產主義的幸福生活。因而人類才去創造一切、發展一切。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人類所以創造體育,也就是為了生活;當體育用為人類文化被繼承發展,并以教育形式作用于全社會的每一個人,也就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使生活更美好。基于這種認識,縱觀體育實踐史,筆者認為與生活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需要,使學校體育的出發點和舊宿更加明確,顯示了強烈的利益性、激勵性、現實性和終生性。

          所謂“健”,包括健身、健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以“健”來概括。體育利于人的“健”,早為有史以來的體育實踐所證實,在此無需資述。

          “美”,事物本身某種性質的客觀反映。隨著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一大批先進科學技術的問世與運用,使美好、自然、善良、和諧等理有價值,并變得更實用起來;現代社會中,為對抗環境污染、沙漠化、溫室效應、城市犯罪、資源浪費與枯竭、恐怖主義、種族歧視、戰爭沖突、性病、絕癥和情緒緊張等,需表達和展示美好的東西,使“美的意識”和“美的認識”不斷得到強化,同時并獲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上美的體驗,美的欣賞,美的享受和美的憧憬。現實生活中,從美術、美工、美貌到美食、美言、美語、美容、美發、美談、美意、美感、美稱、美差、美事,大有萬象歸一之勢。一句話,美即生活。人們通過美平衡內心世界與外部環境沖突,依靠美來充實人生、支持人生;人們追求美、創造美,并按照美的要求推動著大干世界萬事萬物的變化發展。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既是人類對未來的一種期盼和希望,也是極為現實的追求目標。而體育萌芽于人類生存發展需要,成為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幾乎無時無處不在頑強的表現對美的追求,美的創造和美的實現。體育美學揭示,體育中的美主要包括人體美和運動美,它是由高度統一和諧的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緊密結合而成。而人體美無論在人體科學,還是在社會文化、藝術創造中,都被公認為美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人類自身追求的崇高目標,也是人類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體育則是達成這一偉大目標的卓成效的直接手段,不言而喻,“美”既是學校體育的出發點,也學校體育必然追求達到的結果。

          “樂”常指愉快、樂觀、幸福等,似可用“快活”來概括。提到“快活”,人們便會想到娛樂、消遣、觀光、旅游等,其實“快活”的含義很廣,高興、興奮、滿足、充實、寧靜、安逸、自由、創造、成功、渲泄等都是“快活”的表現,大致可分為資源和觀念型兩種。前者以一定物質、金錢為基礎,認為“快活”是生活富裕,有錢之后的情況,因而視“快活”是業余或多余之事。其實并不盡然。而后者,則以獲得滿足和愉說為目的。例如藝術家和手藝人,自由創造,自娛自樂,對本行津津樂道;為了一件作品,一項成就可以廢寢忘食,因為它充滿創造,充滿著樂趣。在我國,人們又傳統地把樂與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常有“苦—樂”、“樂—樂”、“樂—苦—樂”等幾種表現形式。凡夫俗子能干的事,就是把本來很苦的事,變得快活起來。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尋常的吃、穿、住、行、學習、工作、休閑等活動找到樂趣,顯然會活得太累。可見,“快活”如同“健”和“美”,同樣伴隨著人的一生。在工業化現代化社會中,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本末倒置。追求物的價值,而忽視人類本身;產量、產值、利益上升,而人類所受的挫折、緊張、孤獨、恐懼等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追求“快活”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取向。這不僅為體育成為一項真正的社會“娛樂”事業提供廣闊市場,使一些滿足人類“快活”需求的體育形式得以產生、發展,日漸成為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表明體育只有置根于人類的“快活”之中,才會顯示出新的活力,而體育專家的機會和成就,就在于讓所有接受身體教育的人,高高興興地付出,痛痛快快地獲得,生活得更美好。

          至此容作小結,“健、美、樂”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集中反映了人生理\心理的和社會的需要,又無時無處不在與體育發生著緊密的聯系,因而它是學校體育理應追求的目標,也是社區體育和家庭體育應該追求和希望達到的目標:體育以健、美、樂為目標,符合全社會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的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既是未來向往,又是現實的需求。因而它可以從根本上調動每個人接受身體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體育真正成為人們生活的終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