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甲狀腺功能減退治療論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甲狀腺功能減退治療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甲狀腺功能減退治療論文

          摘要: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是由于甲狀旁腺激素分泌過少而引起的一組癥候群。其特點是手足搐溺、癲癇樣發作,低鈣血癥和高磷血癥。本文就我院經臨床確診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的頭顱CT表現進行分析和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甲狀旁腺功能、頭顱CT

          1資料與方法

          2002年3月~2008年3月經臨床確診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5~60歲。30例患者中,21例為反復發作性四肢抽搐,7例為四肢麻木,2例為發作性癲癇。全部患者經臨床血鈣、血磷等生化檢查,血鈣濃度0.85~1.70mmo1/L,血磷濃度2.0~3.14mo1/L。

          全部患者均行頭顱CT檢查,掃描設備為ProspedEII雙層螺旋CT機,掃描層厚及層距均為5~10mm,連續掃描。

          2結果

          30例患者CT檢查均發現腦內有不同程度鈣化,主要分布在雙側基底節區,丘腦,小腦齒狀核及腦回白質交界區,對稱性分布,基底節區鈣化為逗點狀、三角形、錐狀及倒八字樣;丘腦鈣化為類圓形斑點狀;小腦齒狀核鈣化為腎形、括弧樣;腦白質交界區鈣化為溝狀、迂曲條片狀。30例患者腦內鈣化部位頻數依次為蒼白球30例,尾狀核頭30例,額頂葉28例,尾狀核體25例,殼核26例,小腦齒狀核25例,枕葉14例,丘腦10例。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腦內鈣化病變呈對稱分布,鈣化大小形態基本一致,呈前后徑長,左右徑窄的特點,腦回白質交界區的鈣化有由前向后發展的趨勢,且隨病程延長加重,腦內鈣化越重,分布越廣泛,內囊未見受累;增強掃描未見異常增強影。

          3討論

          3.1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一般分為繼發性、特發性及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三種,其中特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病因未明,現一般認為與自身免疫的變化有一定的關系,且有人認為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為手足搐溺或癲癇樣抽搐;兒童常有智力低下,牙齒骨骼發育畸形;老年患常伴有一些精神癥狀,隨病程的延長可出現錐體外系癥狀。血生化檢查主要表現為低鈣血癥和高磷血癥。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引起腦內鈣化,特別是基底節區最易發生鈣化的機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文獻認為,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時鈣磷代謝障礙,低鈣血癥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高磷血癥則易發生鈣離子向骨及軟組織沉積,解剖上基底節區毛細血管豐富,縱橫交錯,排列密集,生理上有優化灌注特點,故當甲旁減時,此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極易發生鈣化;內囊因毛細血管稀少,血供不豐富而不易鈣化,稱為“內囊空白征”。本組30例無內囊鈣化者,腦內其它區域鈣化機理尚無定論。腦內鈣斑均為前后徑長,左右徑窄的特點,有人認為與血管分布和走行有關。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腦內鈣化率為93%,鈣化程度與病程的長短及治療效果密切相關,其臨床癥狀一身在甲狀旁腺分泌量減少到正常50%以下時才出現,且部分病人(本組8例)是因手足抽搐、癲癇或精神障礙等癥狀,首先做CT檢查以除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而就診,均發現異常鈣化而進一步確診,故對該病的頭顱影像學表現深入了解和研究,對于提高該病的認識及病變的檢出率、降低漏診率有重要的意義。

          3.2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的顱內廣泛鈣化缺乏特異性,需與下列病癥鑒別。

          3.2.1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影像學和臨床表現相似但一般者有甲狀旁腺手術史及因放療損傷甲狀旁腺所致;

          3.2.2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有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的手足搐溺及血尿鈣磷變化的特點,常伴先天畸形,但其甲狀旁腺素分泌正常或高于正常,進行外源性甲狀旁腺素滴注實驗及滴鈣實驗可鑒別;

          3.2.3Fahr病:又稱特發性家族性腦血管亞鐵鈣沉著癥,原因不明,發病有家族傾向,青少年好發,僅從CT表現難以定性,但其血鈣磷在正常范圍內;

          3.2.4生理性鈣化:常見部位有松果體、脈絡叢、大腦鐮、基底節等。綜上所述,甲狀旁朱功能減退癥患者的CT表現較特殊,但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及相關血鈣磷、甲狀旁腺素的測定。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吳恩惠主編,頭部CT診斷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83-184

          [2]許達生、陳君祿等主編,臨床CT診斷學——少見征象與誤診分析、第一版、廣州;廣州科技出版社、66-67

          [3]馮亮、陳君坤等主編,CT診斷指南、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