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財務倫理架構培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財務倫理是財務的理性和道德理性相結合的產物,是財務活動遵守的隱性規范。本文基于倫理的基本內涵,從財務和倫理相耦合的層面來界定財務倫理,并按照財務活動的不同將財務倫理劃分為融資倫理、投資倫理和分配倫理三個層面來架構企業財務倫理,提出通過提升財務倫理思辨能力、設立財務倫理委員會、建立財務倫理評價體系、將倫理緯度納入公司治理等手段來培育財務倫理,實現企業理財的經濟性和性的有效融合,從根源上防止發生財務舞弊行為。
關鍵詞:財務倫理;財務行為;道德推理
倫理是在人類社會進程中形成的,已經成為各國文明發展的一部分,所以。倫理必定行為。西蒙曾說過:“一切行為都包含著對特殊的行動方案所進行的有意無意地選擇”。不難發現,人們的價值傾向已滲透到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財務領域亦是如此。由古至今,不論是的德、義、禮,還是西方的康德,都開啟了德法并重的治理先河,并將倫理理念融入財務實踐。對企業而言,如果缺乏倫理道德,就可能會選擇“不道德”的財務行為,發生財務舞弊現象。但如果以正確的理論道德作為指導,那么理智的行為主體一般都會選擇符合倫理道德的財務行為。所以。倫理道德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財務行為,并為隱性財務制度的存在提供了價值根基和精神支持。
一、財務倫理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關于財務倫理的。在國內外學術界寥若晨星。,對財務倫理的界定尚無權威的說法。筆者試圖從倫理的基本內涵入手,考察財務和倫理相耦合的層面來界定財務倫理。
倫理,按照徐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論,從人、輩也,明道也;理,從立,治立也”。所以,“論”是區分人的輩分、長幼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之間的規范和秩序;“理”,原意是玉石的紋理,意指事物內在的“紋理”,也就是事物的基本。由此可見,倫理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秩序和規范。即為“論”;二是事物本身內在的規律、規則,即為“理”。二者合一,即為“倫理”,就是事物交互過程中根據各自特征而形成的一種規范和準則。所以,任何事物或學科的倫理都要基于自身規律去考察相互關系的某些特質。
企業是一個“不平整的游戲廣場”(UnlevelPlay-ingField)。這個廣場是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和組織結構中運作的,而倫理道德是維系各種關系和組織結構的必要因素,因此企業活動在其所有層面都與倫理道德相關。但是如何考慮財務——這一微觀管理領域的倫理呢?筆者從其本質屬性來進行。從財務角度來看,企業的財務管理作為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組織一系列財務活動和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價值管理活動。財務管理具有雙重特性。從屬性來看,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根據“成本一效益”分析,實現“以最小的投入換來最大的產出”;從社會屬性來看,財務管理不僅受到管理、管理手段等技術層面的制約,還要受到倫理道德的約束,即企業必須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綜合經濟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倫理用來反映和調節相互之間利益關系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一方面,企業作出某項財務行為時,都要自覺地考慮是否符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倫理也可看作一種特殊的管理方式,它決定了“企業行為主體受制約的道德參數,規定企業目標行為的倫理界限,成為制定和實施各種管理規則的價值”。為此,筆者認為,財務倫理是企業在財務運行過程中,整合和調節各種財務關系時。所表現出的倫理理念和倫理特征。它既是財務主體把握財務活動運行的規則,也是協調各種財務關系之間的義與利、利己與利他、權利與義務的行為規范。
具體來講,財務倫理展現了財務倫理化和倫理財務化兩個方面。從財務倫理化來看,企業開展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都必須符合倫理道德。也即從財務的本質表現中引出了道德規范和倫理理念。并把倫理道德作為一個尺度和標準。對企業的財務行為作出倫理評判。財務倫理化實質上是在財務原有技術層面的基礎上,增添了人文色彩。換句話說,財務在基本價值管理之上鑄造了一條倫理底線,形成了“技術+道德”的雙重行為準繩。從倫理財務化來看,它是將相關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要求于財務領域。一則,財務活動中遵循的倫理道德是為了協調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為企業財務運行打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合作環境;二則,在一定程度上,倫理的選擇也是一種經濟行為,企業之所以遵循倫理道德就是為了減少在財務運行中的風險性和無序性,降低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摩擦成本,進而提高企業的財務效率。所以,倫理財務化實質上是企業將“以德理財”為基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動態均衡。
二、財務倫理的架構和解說
財務倫理是企業在其財務活動中涉及財務關系時,所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是企業財務的道德體現,它包含諸多內容。究其根源,財務活動是形成財務的行為表現,也是研究財務倫理的本質內容。基于此,可以按照不同的財務活動將財務倫理劃分為融資倫理、投資倫理和分配倫理。
(一)融資倫理
融資倫理是企業在籌措資金時,在處理受資與授資關系中所形成的自律性的行為準則。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要具有合理性的融資理念。企業財務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籌措資金,無論企業采用何種方式取得所需資金。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從經濟理性上講,企業追求資本成本最小化無可非議,但是這種體現經濟理性的行為。就應該審視其道德規范的合理性。如果企業是通過的融資組合或者稅收籌劃等方法實現的資本成本最小化。就是合理的;如果利用資本市場的不規范惡意“圈錢”、虛構財務信息、偷稅漏稅等途徑追求企業資本成本最小化。則是缺乏倫理基礎的融資行為。所以,企業在融通資金時要遵循科學、合理的規則。
此外,融資活動還要具有合規性,即融資過程要符合有關規定,并要保護授資者的利益,營造一個誠實守信的倫理環境。授資者讓渡資金使用權給企業后,就喪失了對資金的控制權。企業獲得資金的使用權后就可以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授資者的利益,如改換投資高風險的項目、未征得債權人同意發行新債導致負債率升高增加公司破產風險、在高負債的情況下發行大量的現金股利等。為了保護授資者的利益,除了在契約中增加限制性條款外,還要使受資者遵循誠實守信的倫理規范。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企業體會到融資倫理作為不明確契約在資本市場中能實現真正的經濟功能。如果籌資者的信用度比較高,及時按原先約定歸還資金,那么授資者就可以給企業優先貸款、優惠貸款等特殊待遇。使得企業省去以后融資活動的尋租費用和潛在搜尋成本。這體現的正是“信用就是金錢”的倫理準則。
(二)投資倫理
投資倫理是立足于社會倫理道德,旨在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投資活動與行為。投資倫理的基本意圖在于增進社會效益,力圖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經濟運作產生正的外部性。同時,投資倫理的興起使投資者不再單純追求投資的高回報而唯利是圖,而更多地考慮投資的社會責任,使其投資符合個人良知與社會公德的需要,實現投資的可持續回報。所以。企業在選擇投資項目并付諸于實施時,要追求利己與利他的和諧發展,并保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實現。
1、投資行為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尋求平衡。
企業在投資之前,會針對所選項目按照“利己”原則進行“成本一收益”分析。如果項目對企業有利,則選擇投資;如果無利,則選擇放棄。可以說,企業形成了一個投資行為的數量邊界,即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正是基于這個界限,企業在投資活動中,出現了隨意改變募集資金使用投向、投資的短期性和投機性等濫用資金的現象。所以,企業投資行為的邊界并不總能用數量標準來確定,從倫理的角度出發,需要給企業增加一條倫理邊界,即投資行為不得損害他人的利益。這里的“他人”不僅指與投資主體處于同一空間的他人,也指與投資主體處于不同時空的他人。企業投資的目的是尋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但這并不是惟一的目的,在投資一些稀缺性資源時,企業還要考慮人類代際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可見,財務倫理要求企業的投資行為要在利己不損人的前提下追求投資的最優化。
2、投資效率受制于經濟與社會雙重價值尺度。
投資是財務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投資效率來體現投資效果的好壞。按照一般的理解,效率就是投入產出之比。投入越少,產出越多。效率就越高;反之亦然。企業融于社會這個結構之中,兩者必然存有相互依賴的關系,即社會服務于企業、企業服務于社會。所以,企業投資行為除了具有經濟價值之外,還要具有社會價值,也就是企業實現經濟和社會雙重價值目標的行為才是有效率的。如果企業僅考慮單個方面。就是不經濟或不道德的,都談不上投資效率。因此。企業的投資行為要求在社會聲譽最優的背景下實現投資效率的帕累托最優。
(三)分配倫理
利益分配是一項經濟行為,在分配過程中,要遵循“公平”和“正義”的原則。但如何實現分配的“公平”與“正義”問題。絕非是一個能夠用抽象或單一的經濟學原理可以解決的問題。經濟學家指出,“公平并不是經濟學概念,它從來都是含有倫的意義。公平或者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或者是指財產分配的公平,或者是指獲取收入與積累財產機會的公平,它們全都涉及價值判斷問題”。所以三、財務倫理的培育和完善
財務倫理是財務的理性和道德理性相結合的產物,是企業財務活動遵守的隱性規范。財務倫理的培育和完善有助于促進企業理財的經濟性和性的有效融合,從根源上遏止財務敗德行為的發生。
(一)提升財務倫理的思辨能力
人們的選擇中既有積極的價值也有消極的價值,但這些價值都會于無形中滲透到人們的行為之中,使人們作出的選擇傾向于某些方面。人們對行為的選擇過程就是倫理思辨的過程,是選擇倫理原則的過程。提升財務倫理的思辨能力,要考察倫理思辨與行為選擇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選擇高尚的動機,一般就會導致高尚的行為;反之,就會導致不良甚至邪惡的行為”。可以看出倫理思辨的過程(即道德推理的水平)和行為之間存在正向關系。所以,培育和完善財務倫理首先要提高財務倫理思辨能力,以使其能夠更合理地把握自己的行為。我們需要運用某些倫理原則最終決定企業的財務行為,在原則的推理過程中,應根據環境和發生作用的領域,通過建立倫理思辨框架進行甄別。
拉爾夫·波特博士設計了“波特圖式”來進行道德推理,他將道德的定義、價值、原則和忠誠四個方面納入其中(見圖1)。波特的道德推理圖式正是將行為主體所面臨的倫理沖突以清晰、直觀的圖式展示出來,便于行為者進行倫理道德選擇并作出恰當的行動決定。在中,“波特圖式”不是一組隨意放在一起彼此孤立的,而是各個部分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因此,應該從表面的第一印象轉向其他方面解釋同一事物。
將“波特圖式”用于財務倫理思辨時。定義是對具體情景的描述,在此代表財務管理中的控制事件。如籌資、投資、利益分配等具體決策活動;價值即財務方面的價值觀,如企業的財務目標是實現財務成果最大和財務狀況最優、籌資的目的是資本成本最小化等;原則則是適用的倫理原則,它用來幫助進行行為選擇;忠誠是財務服務的對象,對企業而言。財務服務的對象則是企業成員組成的集合體。第四步忠誠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費思量的一步。沖突往往發生在對忠心的權衡之上,這由于各個方面對忠誠度的要求事實上不一樣而且相互間可能會有沖突,這就給企業財務留有可以操作的空間,隨之而來則是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所以。要培育企業財務倫理,必先培育企業的忠誠度,必須以企業的整體利益為中心,這樣才能耦合各種不同的價值判斷、促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避免出現財務倫理沖突。
(二)建立財務倫理的監督體系
財務倫理建設除了培養和提高倫理思辨能力以外,還需要建立財務倫理的監督體系。它是用倫理原則來觀察、描述和記錄財務行為主體的行為,為判斷某一財務行為是否符合倫理提供客觀依據。
1、設立財務倫理委員會。
企業對員工如果沒有任何約束,那么員工就不會有責任意識。所以,我們可以在企業中設立財務倫理委員會,將倫理道德這種“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企業倫理態度從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轉變。財務倫理委員會致力于企業倫理規則、倫理執行等方面的工作,不斷推動企業開展倫理計劃、聲譽管理,引導企業關注“我們的財務目標是什么?”、“財務行為的準則是什么?”、“社會責任是什么?”等倫理問題。企業通過設立財務倫理委員會,將倫理道德問題放于公司管理之中,逐步形成企業管理倫理化的態勢。
2、建立財務倫理評價體系。
道德是從內在價值上地規范人的關系的原則。它更多地依賴人的自律而發揮作用。人們雖然具有道德好壞的評判標準,但是人性的復雜化決定了很難用簡單而易操作的量化指標去度量。但是,并不能否定道德量化的作用,因為對財務道德的培養僅限于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可行的道德量化標準來加以衡量。以形成某種意義上的“硬”約束。從而約束財務行為的選擇。,西方國家已推出了多米諾400社會指數(DSI)、道指可持續板塊指數(DJSGI)、Calvert社會指數、FTSE4GOOD等道德指數,這些道德指數以數據的具體化標準反映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道德選擇的支持力度。筆者借鑒這個思路,試圖建立一個制度化、規范化的財務倫理評價體系(具體見,表1)。
企業組織有關專家對財務倫理進行評判,通過推行道德量化考核,使得原本復雜、抽象的道德倫理變得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從而為企業財務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據。但是,道德量化使道德教育可能達不到道德教育和促進道德規范的內在化的目的,反而可能會把道德建設與功利動機聯系起來,從而誘發道德虛偽和道德雙重人格。所以,建立財務倫理評價體系僅是一種監督手段,企業還需要將道德規范內在化,用教育的手段構筑企業的道德人格。只有同時運用這兩種手段,實現自律和他律相結合,才能鑄造出完美的財務倫理監督體系。
3、公司治理融入倫理緯度。
公司治理的背景之一就是企業存有道德無序的現象,道德無序使得無法節省本來基于道德自律可以節約的成本,所以,要想搞好公司治理。必須要解決公司道德問題。可以說,財務倫理的培育有助于解決公司道德問題,進而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反之,隨著公司治理的逐步完善,公司道德將會提升,必然可為財務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財務環境,財務倫理問題也會相應減少。基于這個思路,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增添倫理緯度,將企業決策倫理化。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或其他決策分析時,要考慮決策行為的倫理道德因素。企業可以在決策過程中撰寫道德報告。反映財務行為的倫理思辨過程。道德報告可以監督企業是否按照倫理思維決策,也可以幫助行為主體做出符合倫理道德的財務行為。道德報告是一種自我監督方式,它通過企業自身反省、對照其財務行為,形成比較穩定的財務倫理。這種“慣性”有助于培養企業的內在道德規范。為其協調發展提供道德保障。
,分配倫理是指“人們在從事產品分配和收入分配過程中的行為準則,以及作為分配行為的準則基礎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并將“公平”和“正義”作為分配的倫理原則,要兼顧分配過程和結果的公正。實現財務效率性和財務公平性的統一。
企業的經濟活動是以追求效率為目標。按照“效率優先”的原則進行分配,這才可以充分體現分配過程的公正,使經濟資源處于最優的配置狀態,實現企業財富和社會財富的提高。但是,一味強調效率就會使分配結果喪失普遍的倫理價值——公平,造成整個經濟活動的不和諧。同時。以勞動的“值”進行利潤及收益分配是評價分配公正的客觀標準。這個“值”可以是一般勞動、資本的投入數量、無形資產的投入等等。從理論上講,按勞分配、按資分配都是一個相對合理、公平的制度安排,這種分配能夠反映企業效績層面的分配機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也體現了分配過程的公正。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勞動、資本、知識等無形資產對企業的貢獻程度很難精確地加以區分,這種依賴公正的分配過程也會出現分配結果的負面效應。基于以上兩個方面,企業在重視效率的前提下,要“兼顧公平”,體現分配結果的公正,需要用倫理規范作適度調整或修正。企業可以通過制定對弱勢群體有利的分配方案,或對初始的分配結果進行補充性的規定來進行調整,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達到效率和公平的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