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經濟時代傳統產業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傳統產業面臨挑戰
新經濟也被稱之為知識經濟,它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新經濟使得知識、信息和科技的經濟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高新技術日益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本加速向高新技術產業流動,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柔性制造系統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識為基礎的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日益提高。人類的生產生活日益走向知識化、智能化。從產業角度看,新經濟時代最突出的表現是生產、交換和流通的勞動資料——電子計算工業與通訊工業逐步成為新經濟的主導產業。以電子通訊為手段的信息工業、新材料工業、新能源工業、生物工業、宇航工業、海洋工業成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它們具有高智力、高效益、高投入、高風險、高潛能等重要特征。這些工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彼此促進,成為新興的工業群。
傳統產業一般指應用傳統技術占所有的技術總數55%以上,并以傳統產品為主要產品的產業?!颁摻?、水泥、機械是傳統工業的主要生產手段”,因此,它的產業大多是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傳統產業的特征。所以“傳統產業亦被稱之為‘大煙囪工業’。它同資本主義制度一同誕生,并一度被視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象征”。在知識、信息和科技的沖擊下,西方工業化國家中的傳統產業日益走向衰落,盡管其社會貢獻的絕對額仍然很大,但日新月異的新經濟所創產值正加速增長。例如,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膠、鋼鐵、紡織、食品、煤炭等傳統產業其產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傳統產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美國的鋼鐵產量50年代是1億噸,80年代只有7千萬噸,開工率只有42%,西歐的鋼鐵工業80年代中后期開工率也只有40%。這說明,當年興旺一時的傳統工業正在走向衰落。傳統產業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面對新經濟的挑戰,傳統產業原有的比較優勢日漸喪失,和高新技術產業相比,其市場競爭力愈益下降。傳統產業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知識和科技一定時期內的專有性和壟斷性,使得誰擁有尖端技術、核心技術,誰就能獨占壟斷利潤,高科技含量必然帶來高附加值。傳統產業使用的是大眾化、傳統型技術,只能分享社會平均利潤,單位產品營利能力下降,市場競爭力必然下降。
2.相對于傳統產業,由于新經濟時代科技的作用越來越大,使得產品、服務的功能、效用更趨多元化、便捷化,價格更加低廉,市場需求更旺,相比之下,傳統產品則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漸萎縮。
3.傳統產業是“大煙囪工業”,在人類日益重視生活質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態破壞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紛紛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來規制傳統產業,促進新經濟的發展。所以,傳統產業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淪為“夕陽產業。”
4.傳統產業的生產要素是“鋼筋、水泥加機械”,其發展的規律是: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收益遞減。而新經濟時代,由于知識的可積累性、可復制性,以及其生成的加速化和傳遞手段的快速發展和完善,使得新經濟中的部分產業成為邊際收益遞增的產業。
可見,傳統產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新經濟時代的知識、信息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產業化。
二、工業化國家傳統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傳統產業在不發達國家有許多仍然是支柱產業,占到國民生產值的85%以上,構成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即使在工業發達國家,傳統產業也并未被完全拋棄或替代。各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繼續發揮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
加速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適應新經濟的發展。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對陷于困境的傳統產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1.“重新現代化”策略。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二是將電子商務、互聯網絡嫁接到傳統產業中,從時間中、空間上、手段上縮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距離,將傳統產業融入新經濟浪潮中。這一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要點:①認為傳統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傳統產業為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了條件。包括:資源、人才、技術、環境、市場以及傳統產業所具有的輔助工業系統和基礎設施。例如:計算機設備制造依賴于機械工業、新材料技術依賴于化學工業、海洋及生物技術依賴于傳統的化學和醫學工業。再如,美國“硅谷”的8000多家企業,高科技企業只有3000家,其余只是一般的機電制造加工廠,它們完全為高科技企業提供密切相關的加工配套服務。所以,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并不意味著傳統產業的終結,兩者相互依存。②運用高新技術來提升傳統產業。包括:運用自動控制技術改造生產設備;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運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改造傳統產品,使產品向低物耗、低能耗、便捷化方向發展;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管理方法,使企業管理變得更科學。③將電子商務、互聯網絡嫁接到傳統產業中,改變企業傳統的物質流、價值流、信息流的運作形態,用新經濟來裝備傳統產業。
2.民族產業保護策略。民族產業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起來的,對國家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這些產業絕大多數屬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鋼鐵、造船、汽車、造紙等。為了維持并振興傳統產業,工業化國家制定了許多保護民族產業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反傾銷措施,對出口國產品施以高額關稅,阻礙產品進口,如歐盟長期對我國的照明燈具、顯像管、自行車等產品實施反傾銷,使得這些產品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日漸縮小。采取配額制,限制產品進口,如美國對服裝進口采取嚴格的配額制,本國產品占國內市場的90%。采取國家補貼或收歸國有,將傳統產業置于國家的保護之下。
3.傳統產業轉移策略。傳統產業的優勢體現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本上,當這些傳統產業在本國逐步喪失比較優勢時,把它們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用那里廉價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和原材料資源,使得這些傳統產業再次獲得比較優勢。傳統產業一般屬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產業,將這些產業轉移到國外也是工業化國家出于對自身環境保護的需要。就行業來看,它們一般是水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等。
新經濟條件下工業化國家的傳統產業發展道路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1)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通過引進高新技術,可以使傳統產業再現生機。(2)傳統產業仍然是新經濟時代的產業基礎,高新技術企業離不開它,電子商務、互聯網絡也離不開它。(3)技術落后是傳統產業喪失競爭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實現技術升級是傳統產業出路所在。(4)國家政策保護是傳統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