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可持續增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受到了資源和環境這一瓶頸的制約,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然而中國經濟仍然有必要增長,而且仍有可能以較高的速度增長。為此,中國經濟增長應對傳統的模式進行創新,推行循環經濟科學,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和變革制度,實現具有可持續意義上的經濟增長。
關鍵詞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人類生存離不開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樣也離不開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的建設、環境的治理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五個統籌發展為主調的新發展思路,這將對今后一個時期內的經濟增長產生較大影響。可持續增長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必由之路。
1經濟增長的瓶頸與代價
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走的是傳統經濟的老路,那就是不考慮人口質量的問題,更將資源生態環境問題排斥在外,增長出現了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的問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一些主要資源產品的單位消耗水平,往往都成倍甚至成十倍地高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生產1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單位能源消耗,我國是日本的11.5倍、法國和德國的7.7倍、英國的5.3倍、美國的4倍以上。許多重要資源,如石油、鐵礦、有色金屬和木材等,現在已經捉襟見肘,相當程度上依靠進口維持。中國的粗放式發展還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環境污染在近年來已經變得相當嚴重,需要修復的任務已經很艱巨。如“三河三湖兩區”是我國區域污染嚴重的地區,也是我國“九五”期間治理的重點;中國環境污染已從陸地蔓延到近海水域,從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從一般污染物擴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形成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排放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復合態勢,大氣、水體、土壤污染相互作用的格局,對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體健康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可以說時至今日,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積累起積重難返的沉重代價。
2經濟增長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2004年中國GDP實際增長達到9.5%,高于2003年的9.1%。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2005年“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的專家分析認為,2004年中國的經濟社會資源更加朝著有利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合理配置,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時期,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兩次經濟增長高峰之后,目前進入第三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可以說這一輪經濟高速增長是經濟全球化產業轉移和中國逐步壯大的消費市場推動的結果;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經過多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刺激和擴大內需的努力才出現的結果。然而與此同時,一些社會經濟問題的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一些不同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經濟的特殊國情,存在與快速的經濟增長不協調的情況。例如,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只有0.1,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失業率仍在上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緩慢問題依然沒有好轉,收入差距依然在擴大;與一般消費品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相對應的內需不足還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保障巨大壓力并沒有減少。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經濟保持持續的快速增長。
3中國經濟增長應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創新———可持續發展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題為《我們的共同未來》的報告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保護自然資源的質量及其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達到最大”。要實現具有可持續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就必須改進資源開發和使用的方式,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減少單位經濟所生產的環境壓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由于知識的無界性,可以連續創造,因而可以成為消耗不竭的資源,使人類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3.1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本質要求———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和制度變革
當前我國經濟仍處于高速增長時期,能否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當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看,當務之急是要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進行改革與制度建設,建立經濟增長方式順利轉變的保障機制。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就是由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向集約性的增長方式轉變。過去我們的增長方式是粗放式的,是以數量擴展和價格競爭為主的,通過增加要素投入實現的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帶來許多弊病。而轉變后的集約型增長則是以技術進步和要素效率的提高為主導來實現的經濟增長,它是一種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經濟增長。
3.1.1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與加速技術進步
產業結構變動不僅具有增長效應,而且屬于集約增長效應,因為產業結構的增長效應是通過提高生產率這一途徑實現的。結構調整的關鍵在于促進資源流向生產率較高的產業,把現有的產業結構推向具有更高經濟效率的產業結構上,使經濟結構在技術上、內容上、組織上、效益上都有一些根本性的轉變。而要實現這種轉變,需要靠科技進步來推動。近20年來,科技進步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技術更新越來越快,這使得在國際競爭格局中國家既有的經濟實力、產業基礎、在國際市場中所占的份額等因素的重要性相對下降,而技術創新速度以及保障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等因素變得更加重要。可以說就長期經濟增長而言,推動一個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最主要動力在于技術進步。
加速技術進步意味著掌握更多新技術、有更高生產率的企業在競爭中取勝;意味著能夠滿足生產需求升級,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從而改變生產技術基礎和生產結構;意味著能夠借助科技創新,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影響產業的投入產出狀況以及生產要素的配置和轉換效率,從而加速淘汰過時的和低效率的產業及促進新興產業成長,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并使產業出現融合趨勢。大量事實表明,哪個產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越活躍,對創新成果的吸收和融合能力越強,創造力越強,創新成果的商業化、產業化速度越快,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和波及效果,就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產業結構突變———實現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和升級。
3.1.2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前提———建立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的保障機制
目前有幾個方面的體制因素對經濟增長構成明顯的制約,這些因素決定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的進程能否順利實現。為了建立起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的保障機制,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經濟體制,如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優勝劣汰機制,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體系;建立技術進步的制度保障,如能夠對合法產權和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加強與人力資本有關的教育、職業和專業技術培訓等,使持續的技術進步有動力和條件;改革政府自身,形成對政府工作的輿論監督和其他形式的公眾監督機制;對于那些長期以來受到行政干預、地方割據和部門分割,阻止了市場導向的產業重組、整合和企業兼并,從而導致了低效率競爭的領域,政府非常有必要制定相關戰略,采用某些產業政策以排除行政割據等體制障礙,促進跨所有制、跨部門、跨地區的資源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加速市場引導的產業重組。
3.2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柱———推進循環經濟科學
生態資源與環境生產要素高度短缺問題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遇到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而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資源消耗增長過快、資源利用效率過低、資源再生率不高、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循環經濟是將過去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非成本要素———生態環境從經濟系統之外獨立出來,進入經濟系統內部成為一種生產要素,從而改變企業獲得利潤而要社會大眾承擔生態環境成本的不對稱的經濟運行機制。其核心內涵就是保護生態環境,倡導節約型經濟。
推行循環經濟,要求所有企業排放的廢棄物必須達到國家標準,所有企業開采自然資源必須按照生態保護和恢復的標準進行。那么首先,從技術層次面上,要大力發展工業生態學。所謂的工業生態學是指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來設計工業系統,以及工業系統和環境之間的物質流和能源流,通過謹慎的和合理的方法來獲得那種想要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以實現經濟、文化和技術的持續進步。過去工業生產中物質一次性投放,產品只占其原料的20%左右,絕大部分作為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其結果是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經濟是在開放體系中運行。工業生態學試圖改變經濟在開放體系中運行的思路,應用基本的物理學的、化學的原理,通過廢物、零件、組分及原材料的循環、回收和再利用,從開放的物質流體系向封閉性的物質流體系轉變,從而實現物質的永續利用,減緩自然系統中“墑”的加快增長過程,從而實現從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或稱單程)型物質流動模式轉變為“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大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資源的循環利用,強化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延長和拓寬生產技術鏈,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同步可持續發展。其次,從社會角度上,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正面激勵機制。循環經濟企業進行污染治理和資源的循環利用與再生化需要付出成本,需要技術創新支撐,他們必須能夠與直接利用初始資源獲取經濟效益的生產方式在成本上取得平衡才能生存和發展。因此政府在對企業進行懲罰性激勵進行生態保護的同時,還應該實施正面激勵,建立鼓勵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的制度體系、法律體系、政策體系和社會機制。只有解決了制度問題,才能使企業改變生產方式,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參考文獻
1周叔蓮.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面臨的問題[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王小魯,樊綱.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晨昃,陳追紅,程超澤.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經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4經濟日報工商部,法國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新經濟革命[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
5劉國光等.中國經濟前景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任慧文.中國探索和諧之路[N].參考消息,2005-0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