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增長偏離份額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通過偏離份額分析法(SSM)分析了蘇中地區2000—2007年的經濟發展情況,并提出了適當的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偏離份額分析法產業結構產業競爭力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跨江瀕海,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一直處于前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蘇蘇南的經濟迅猛發展。到2007年江蘇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74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4.9%。第一產業增加值1816.24億元,增長17.6%;第二產業增加值14306.40億元,增長16.8%,其中工業增加值13016.84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9618.51億元,增長22.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3928元,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6.7∶55.9∶37.4。
2007年蘇南GDP為13485.61億元、蘇中3860.78億元、蘇北為4235.7億元,而人均分別為蘇南48559元、蘇中23501元、蘇北13699元,蘇南大約是蘇中的2倍,而蘇中又大約是蘇北的2倍,呈現出明顯的梯度差異。蘇中承擔著承接蘇南輻射和帶動蘇北發展的作用,為此,江蘇省委省政府2003年提出了沿江開發戰略,最近沿海開發戰略又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加快沿江地區的發展是促進江蘇全省實現小康和全面現代化的關鍵。
一、SSM模型建立
1、理論依據
SSM廣泛應用于區域經濟研究中,它將一定時期內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與標準區(即在比較過程中所選取的參照量)作比較,能比較準確地確定區域內各部門或產業的發展狀況與標準區相關部門或產業相比競爭力的大小,且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動態性。SSM將一定時期內所研究區域的經濟增長總量分解為三部分: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即區域經濟增長總量(G)=份額分量(N)+結構偏離分量(P)+競爭力偏離分量(D)。其中份額分量是在計劃期間特定區域按標準區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到計劃期末應增加的量。結構偏離分量是指計劃期內區域各產業按標準區相應產業的增速所能達到的增長額與按標準區整體經濟的增速所能達到的增長額之差。競爭力偏離分量是指計劃期內區域各產業實際增長額與按標準區相應產業的增速所能達到的增長額之差。
2、模型建立
假設Yij(t)表示t時期j地區i產業的經濟發展水平,Rij表示一定時期內j地區i產業的增長率,則Ri(=ΣjRij)為標準區域的i產業的增長率,R(=ΣiΣjRij)為標準區域整體經濟的增長率,那么:
ΔYij=Yij(t)-Yij(t0)
=Yij(t0)×R+Yij(t0)×(Ri-R)+Yij(t0)×(Rij-Ri)(1)
(1)式兩端對i求和,則:
G=ΔYj=ΣjYij(t0)×R+ΣjYij(t0)×(Ri-R)+ΣjYij(t0)×(Rij-Ri)(2)
(2)式即為偏離份額方程。其中ΣjYij(t0)×R項為份額分量N,反應了研究區域按標準區域的增長率應該達到的水平;ΣjYij(t0)×(Ri-R)項為產業結構分量P,反應了研究區域的產業結構合理程度;ΣjYij(t0)×(Rij-Ri)項為競爭力分量D,反應了研究區域的產業競爭力。
二、數據處理與分析
蘇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是相對于蘇南以及上海等長三角發達地區而言的,放之全國,蘇中的經濟水平是處于領先地位的,所以本文選取江蘇省作為標準區域,考察了蘇中經濟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分析數據來源于2001—2008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2000—2007年跨度為8年,本文以2003年為界,分別考察了2000—2003年和2004—2007年的情況。運用SSM和(2)式,得到結果如表1、表2所示。2003年之前蘇中地區發展緩慢,多項指標落后于省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蘇北。2000—2003年全省GDP增長45.18%,而蘇中只有38.43%,GDP實際增長量與份額分量差額達108.96億元,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其下降29.24億元,競爭力劣勢拖累了79.68億元(見表1)。2003年以來,蘇中經濟明顯好轉,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增長顯著,超過全省及蘇南近20個百分點。在GDP實際增長量超過份額分量的部分當中,競爭力的加強貢獻了4.94%,產業結構的優化雖然貢獻了-0.78%,但比2003年之前提高了約1個百分點,結構分量和競爭力分量均比2003年之前有所提升(見表2),整體經濟增長明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競爭力逐步增強。
蘇中在2003年之后快速發展,漸呈崛起之勢。本文認為,其原因之一是對于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的目標以及中央對江蘇提出的兩個率先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認識到蘇中的崛起是關鍵,為此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起先后提出了沿江、沿海開發戰略,加大了對蘇中地區的投資,相繼建成通車潤揚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開工建設崇啟大橋等過江通道,建成通車寧啟鐵路等基礎工程,大大完善了蘇中地區的投資環境。此外,蘇中地區在汽車與船舶制造、化工化學等工業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開放經濟也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蘇中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的快速增長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尤其是2003年以來,蘇中工業增速高于全省及蘇南水平,2003—2007年,蘇中工業累計增長129%,全省和蘇南為116.8%和116.4%。
八年來,第一產業總體上情況不容樂觀。雖然產業結構的合理程度有所提高,但發展速度仍然趕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產業競爭力也不斷減弱。2000—2003年蘇中第一產業增長比全省第一產業增長速度少36.54%,而2004—2007年差距擴大到44.63%,其中因為競爭力的減弱就影響了16.77%。盡管產業結構向著優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結構的不合理依然是導致蘇中第一產業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的最大因素。
第二產業增長顯著,實際增長量超過份額分量的部分由前4年的23.04億元擴大到后4年的214.83億元,增長達9倍,特別是2004—2007年,蘇中第二產業增長了80.61%,分別比全省和蘇南多17.04%和17.73%。在產業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競爭力也大幅提升,成為推動產業發展超過全省增速的最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后4年與前4年相比,產業結構沒有更加優化,反而變得不合理,與競爭力的顯著增強形成鮮明的對比,成為影響產業發展超過全省增速的因素。
第三產業增長質量良好。實際增長量由落后份額分量變為趕超,其中后4年結構優化帶來的增長量為106.71億元,比前4年增長了近10個百分點。同時,第三產業競爭力也有微弱提升,但提升還不夠明顯。
三、結論與建議
蘇中三大產業的結構不斷優化,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迅猛,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但農業和服務業發展仍然慢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業甚至呈不斷惡化的趨勢,與工業制造業大相徑庭。另外,工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其產業結構層次不高,主要以機械制造、化學化工、汽車與船舶制造等傳統產業為主,電子通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還不高,與蘇南相差甚遠。
為了解決目前出現的問題,更好地發展蘇中經濟,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大力發展高附加值農業加工業,以工業現代化帶動農業發展
蘇中仍就以傳統農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因此要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推進蘇中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以鄉鎮企業的繁榮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鏈。
2、加快蘇中地區南通、揚州、泰州中心城區建設
加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進程,加強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利用城市建設完善城市的服務功能,進而帶動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繁榮是促進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鏈的重要途徑。蘇中地區要抓住潤揚大橋、蘇通大橋等過江通道建成通車的時機,完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主動承接上海、蘇南等地的產業轉移,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等現代服務業。
3、繼續加大引資力度,整合提升產業鏈,堅持工業第一的方針
要引導外商投資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延伸傳統工業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加強產業內和各產業間的關聯度,擴大經濟的正外部性。
4、加大蘇中地區的港口建設力度
蘇中水資源豐富,河道眾多。揚州位于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南通更是瀕江臨海,要加快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整合港口資源,加強港口基礎設施、集疏運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與蘇南、上海等地錯位發展,使蘇中特別是南通成為上海組合港一體兩翼的重要一翼。
5、重視和發展民營經濟
積極進行體制創新,活躍市場,在大力招商引資的同時,也要充分吸收民間資本,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發揮民資作用,使得民營經濟、外資經濟和國有經濟成為推動蘇中發展的三駕馬車。
【參考文獻】
[1]陳朝泰:江蘇經濟增長的偏離份額分析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6(5).
[2]吳解生、張千:上海市制造業結構和競爭力分析[J].經濟師,2007(9).
[3]楊家棟:加快經濟發展促進蘇中崛起[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4]謝科進、劉華:蘇中二元結構趨同特征和發展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