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消費和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步入快速增長時期,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儲蓄余額不斷增長,個人消費支出穩定增加,社會消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由供給制、半供給制消費向市場化消費轉變。改變了傳統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下,對居民消費采取“包”和“統”的辦法,城鄉居民消費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由生存需要為主向享受、發展需要轉變。從90年代開始,居民用于吃、穿、用等實物性消費比值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等精神文化的消費比值不斷上升。據統計,在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90年時的58.8%下降到2003年的45.6%。在城鎮,從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3年的37.1%。
由傳統型消費向超前型消費變化。隨著小康社會的到來以及社會對財富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構,一個優越、富裕有足夠消費能力的社會新富群體正在形成,他們的超前消費與世界消費潮流相一致。這些新富們享受到了更高的生活水準,成了消費潮流的創造者和引導者。
由國內消費向國際消費迸發的趨勢。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信息傳遞速度加快,消費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在對國內名牌商品消費獲得滿足的基礎上,開始熱衷和追求世界各地的時尚和流行。而且越來越多的居民也樂于接受國際流行的時尚、款式和消費方式。
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上涌現了一些畸形消費、流行鋪張浪費甚至奢靡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有的是超越現實條件、盲目攀比,有的是斗富擺闊的奢靡消費,還有的是過度包裝的蓄意浪費。據全國環境統計公報報告:2004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482.4億噸,其中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61.3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54.2%。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上沿襲傳統的大量消耗資源的數量粗放經營型低層次方式。經濟增長速度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能源、資金的投入來推動,經濟發展在總體上沒有改變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2004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通過大量的對比分析表明:以2001年為例,我國單位產出能耗比單位產出能耗較高的美國高出2.3倍,比單位產出能耗較低的日本高出5.1倍,比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巴西等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58%。鋼鐵消耗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資源消耗水平,我國單位產出的鋼鐵消耗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家的兩倍以上。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約占世界的30%,電力消耗占13%左右,鋼材消耗占25%,水泥約占50%。用科學發展觀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
“十一五”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消費模式的轉變是發展模式的主要內容之一,沒有科學消費觀的支持,科學的發展觀也不可能徹底和牢固樹立起來。因此,要實現科學發展模式必須進行相應的消費方式變革。
樹立適度消費的理念。適度消費是指在滿足生活需要范圍之內,不過度地欲求。現代經濟學把物質消費分為滿足需要的消費和滿足欲求的消費,“需要”是人們為了生活必須消費的東西,而“欲求”則是在需要之外,由追求心理上各種滿足(如追求地位上的優越感、滿足感、嫉妒、攀比和炫耀等等)而形成的一種需求。需要是有限的、相對穩定的;而欲求則是無限的。滿足需要的消費是一切社會共同具有的,而滿足欲求的消費則是工業社會所獨有的。“欲求消費”在本質上是一種“異化消費”,它使消費與“需要”、“使用價值”相背離,過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欲求滿足,勢必造成巨大的浪費。對于普通人來說,適度消費由支付能力決定,超過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費和過度積累的滯后消費都不可取。
培養“文化人”,用先進文化引導消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要充分發揮第一生產力和第一消費力的作用,提高全民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根本上體現以人為本。而文化是發展的搖籃,用先進文化來引導消費活動,豐富消費生活的文化內涵,使人們物質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從而使人的本質力量不斷發展和提升,使人成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人”。這樣,就可以不斷提高消費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促進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生態文化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協調。
實行循環消費。這就要求消費品生產所需資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生產的消費品應能夠循環利用。這種消費理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意旨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收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品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經濟,努力做到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以及堅持消費代際公正與代內公正的行為準則:當代人的發展及其需求滿足不能以犧牲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
消費方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檢視
生存消費方式與傳統農業經濟社會
生存消費方式的詮釋。生存消費方式是指為了維持家庭成員生命的延續和滿足家庭成員生理需要的基本消費方式。滿足生存需要的家庭消費過程包括滿足生命的生產和生命的再生產需要兩個方面,具體表現為人的生理需要。生存消費可分為簡單的生存消費和擴大的生存消費。前者是指家庭已有人口生命再生產的消費(補償),后者則是指滿足家庭新增人口生命的需要和生命生產與再生產質量提升的需要,其消費對象伴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具有很大的相對性。
傳統農業經濟作為一種處于長期均衡狀態的特殊類型的經濟,是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靜態的經濟,它的經濟結構則由特定傳統要素(土地、勞動、生產工具和技術等)組合成的一個有機結構體系,它包括土地所有制結構、農業種植結構、農產品加工貿易結構等。它具有技術狀況長期大致保持不變和把生產要素作為收入來源的特點。但是,傳統農業的農民是理性的,對生產要素的配置是有效率的(舒爾茨)。因此在傳統農業經濟社會,人們的消費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要——吃、穿、住等,是一種較低層次的需求。
現代消費方式與市場經濟
在市場經濟社會,現代的消費方式是主要指工業社會的消費方式,它與農業社會“生存型”的消費方式不同。人的需要不僅是量的增加而且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基本型需要發展到享受型需要。市場經濟不僅造就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且使人的個體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目標是利潤最大化,一方面,要擴大現有消費量,把現有的消費推廣到更大的范圍:另一方面,要生產出新的需要,發現和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這樣,就必然大規模地深入探索整個自然界,以便不斷發現自然物的新屬性以及加工自然物的新方式,以不斷開發和滿足社會的新需要。
特別是二戰以后,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在凱恩斯消費主義理論的主導下,“大量投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不斷循環。這樣,一方面,使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步入了新的持續增長時期,物質消費水平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另一方面,生活中巨大的浪費和高度的物質消費導致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例如,用過即扔的"一次性"消費商品和過分包裝的商品,既浪費了大量資源又造成大量生活垃圾。據統計,在美國,僅用于食品的包裝就達到城市固體廢棄物的1/5,人均達130千克。同時,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效仿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及其派生的消費方式,使得過度消費方式向全球擴展。
由于工業社會的發展模式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刺激消費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生產經營者為了在生產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地推出超越人們"當前需要"的新產品,即創造一種新的消費時尚,使它最終擴展為整個社會生活的價值尺度,成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之一。可見,現有的消費方式源于現有的發展模式,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必然產生過度的消費方式。
倡導資源節約型消費。節約型消費是盡可能少地消耗資源,保證全社會有較高的福利水平的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首先,這里的“節約”與其傳統意義有根本的區別:節約并不是吝嗇,不是該花的錢不花,而是花盡可能少的錢獲取更大的效益。節約不是過苦日子,消費不是鋪張浪費,要科學、適度地消費。消費既要量入為出、量力而行,又要以人為本、擴大消費、公平消費。消費不是浪費,節約型消費要避免浪費。消費是必需的,但要綠色消費、環保消費。其次,這里的“節約”并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節約。它是按科學發展觀反映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人們在科學、合理、有效地消費后,應當而且必定將目光和富余的資源投向許多新的、陌生的消費領域,不斷延伸出新型的消費種類,從而真正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一般來說,節約有三個層面:決策政策層面、技術支持層面和資源使用層面。不同的層面,內容各不相同,又互相聯系,甚至相互制約。三者協調,節約的內涵才能完整,節約的效用才能更大。因此,推行節約型消費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參與:通過政府消費、政府購買等方式,優先選用綠色產品、再生產品,制止資源過度消耗和奢侈消費的現象,為人們的日常消費作示范和引導;在消費領域全面推廣和普及節約技術,鼓勵消費能源資源節約型產品,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努力實現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逐步形成節約型消費方式;大力加強消費教育,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能源資源節約活動,努力營造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良好氛圍。
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到來,人類的需求由物質到精神,由商品到服務,由有形到無形的不斷提升,要用科學發展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在全社會逐步形成文明、節約、與國情相適應的消費方式,使之既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進步。
內容摘要:本文從消費方式的變化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入手,分析了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如何產生現有的消費方式,導致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不協調。因此,要用科學發展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模式科學發展觀
消費源于需要。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有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恩格斯曾經把人們的消費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三個層次。人對物質的需要是低層次的需要,它是有限度的;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歷史的經驗表明: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市場的需要,而“一切需要的最終調節者是消費者的需要”。可見,消費需要及其選擇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直接的影響。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