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關于“首都經濟圈”、“北京經濟圈”與“京津經濟圈”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國各地區面臨著“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形勢,競爭空前激烈。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各國各地區而言,利弊并存。縱觀全球,以地緣與人文背景為基礎的“聯合稱霸”、“聯合抗強”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歐盟與東南亞聯盟的成立與擴張、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非洲聯盟成立的首腦會議的召開以及目前世界其它100多個區域化經濟集團的組建,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在國內,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正在尋求新一輪的合作,以上海為首的長江三角洲也在加快協調整合,特別是上海市打“長江牌”,把協助周邊地區發展經濟當作自己的任務,在安排投資、貸款和項目時一視同仁。毫無疑問,這些做法大大增強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國際國內競爭力。在國內外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情況下,北京市不能不考慮同天津及周邊縣市加強聯合,聚散為整,增強對外抗衡力。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從區域經濟的角度把北京、天津及周邊地區稱為“首都經濟圈”或“北京經濟圈”或“京津唐經濟圈”。但筆者認為,“京津經濟圈”這一叫法較為妥當。正如前文所分析那樣,首都經濟圈就象首都經濟一樣,也不是一個理想概念。因為,如果有首都經濟圈的話,那么,整個中國都應該在這個經濟圈之內,而不象現在所說的那樣,僅包括京津及其周邊地區。因此,相比較而言,北京經濟圈可能是一個更好的概念。

          但是,北京經濟圈的概念也不全面。因為它沒有突出本圈層的另一特大城市——天津市應有地位。天津市也是一個人口1000萬以上、行政級別與北京相同的四大直轄市之一,它對北京地區、華北地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不能被忽視,在國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給這個圈層命名時,應該考慮天津的地位。至于圈內的唐山、秦皇島等城市,無論是行政級別上,還是經濟、社會影響力方面,均與北京市、天津市不在同一個層次上,在這個圈層的命名上可以不加考慮。所以,我們認為,京津經濟圈是一個最好概念。

          (二)關于“首都經濟”與“北京經濟”的問題

          近年來,“首都經濟”一詞,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之中,但筆者認為“首都經濟”的提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是首都是屬于政治范疇。首都是全國的首都,是中央機關所在地,其影響力是全國性的。與之相對應,首都經濟也應該是影響全國的。事實上,從經濟輻射功能的角度上,在我國首都目前的這種影響很小;二是從國外來看,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出現“首都經濟”的提法,倒是有人專門研究過大倫敦地區經濟或大巴黎地區經濟;三是誰也不能保證一國首都或永恒不變的,世界上不少國家的首都并非定位于大城市,有些原來在大城市后遷移到小城市或新區。而北京市作為中國的一個城市,永遠不會發生改變,“北京經濟”是一個永久性的概念。因此,我們認為,與“首都經濟”的提法相比,“北京經濟”的提法更適合。

          我們知道,城市是由許多要素組成的有機綜合體,其要素可分為兩大類:基本要素和非基本要素。一切非地方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科研機構、基本建設部門、國防軍事單位等都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存在和發展對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起直接的決定作用。而非基本要素的產品或服務則是為了滿足本市居民(而非外埠)需要的。據此研究范式,我們也可以把“北京經濟”分為“基本經濟”與“非基本經濟”兩類。前者是指為北京以外的地區(即外埠)服務的經濟,后者是為本市(即本埠)服務的經濟。從“首都經濟”與“北京經濟”二者的關系來看,后者應包含前者,“首都經濟”應是“北京經濟”的一部分。其關系如下:

          首都經濟的一個比較流行定義是:首都經濟是立足首都、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經濟;是充分體現北京的城市性質和功能,充分發首都優勢,充分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經濟;是向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密集、高度開放、資源節約、環境潔凈方向發展的經濟;是既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又體現較好效的經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對“首都經濟”這一概念的涵義的最好界定。其實,從邏輯學的角度上講,這一定義是過于寬泛,不太符合給概念下定義的要求。如果把上面定義中的“北京”和“首都”都換成國內其它某一城市(如上海、天津等),那么就變成“某一城市經濟”(如上海經濟或天津經濟)的概念,這似乎沒有不妥。因此,與之相比,我們認為,首都經濟是“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的定義,是一個更恰當的定義。

          (三)關于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問題

          城市是以非農業人口集中和作為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本質特征的。在劃分城市等級時,通常是以非農業人口數量作為依據。在我國正式的城市分等中還沒有都市這一概念。都市一詞來源于日語,但在日語中,都市與城市有同等的意義。因此,大都市即為大城市。從人口規模角度來界定大城市,不能揭示一些城市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特殊作用。為此,一些學者提出了世界城市(worldcity)與全球城市(globalcity)、國際城市(internationalcity)、國際大都市(internationalmetropolis)等。

          英國城市與區域規劃學家霍爾(PeterHall)認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它不僅是國家和各類政府的所在地,有時也是國際機構的所在地。世界城市通常也是各類專業性組織、工業企業總部的所在地;(2)世界城市是商業中心。它們通常擁有大型國際海港、大型國際航空港,并是一國最主要的金融和財政中心;(3)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種專門人才的中心。世界城市集中廣大型醫院、大學、科研機構、國家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各項科教文衛設施,它也是新聞出版傳播業的中心;(4)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世界城市或城市集聚區都擁有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人口;(5)世界城市是文化娛樂中心。美國學者約翰·弗里德曼(J.Friedmann)和戈茲·沃爾夫(G.Wolff)等認為,世界城市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世界城市是全球經濟的控制中心,世界城市的判別標準為:第一,城市與世界經濟體系聯結的形式與程度,即作為跨國公司總部區位的作用,國際剩余資本投資“安全港”的地位、面向世界市場的商品生產者的重要性、作為意識形態中心的作用,等等。第二,由資本控制所確立的城市的空間支配能力,如金融及市場控制的范圍是全球性的,還是國際區域性的,或是國家性的。全球城市與世界城市的涵義相似。與世界城市相比,國際大都市和國際城市的內涵并不十分嚴密,通常是指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而且國際性有時具有世界性、全球性,有時則只具有國際區域性意義。國際大都市與國際城市相比,在于大都市的人口較多,如日內瓦只有30多萬人,只能稱作國際城市,而不能稱作國際大都市。一個城市的國際性并不和其人口數量成正比。因此,國際城市或國際大都市是一個外延較廣的術語。根據國際城市的特點,可把國際城市劃分為不同類型:國際政治中心城市,如維也納、日內瓦等;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國際旅游城市,如檀香山、蒙特卡羅等;綜合性國際城市,如倫敦、巴黎、紐約、東京等。

          國內一些學者把世界城市發展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全球性城市(GlobalCity或WorldCity):是指在世界城市格局中處于最高層次、能發揮全球性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的國際一流城市。目前公認的全球性城市有紐約、東京和倫敦,集中了遠遠超出常規比例的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機構(如國際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總部等),發揮著全球性的戰略作用與影響。二是即區域性國際城市(RegionalCity):是指經濟實力雄厚,功能相對齊全,能夠在世界上幾個主要地區和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城市。處于這一層次的城市往往被看成是地區性國際城市中心或次全球性城市。它們既是國際資本和商品集散中心,國際經濟、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同時也是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合點。如巴黎、柏林、羅馬、悉尼、大阪、洛杉磯、香港等大約20個城市。三是國家或地區中心城市(CentralCity):這是一些迅速發展起來的國家和地區的首要城市,經濟規模和人口增長都很迅速,一般兼為各國主要海港或航空港口,多數為各自國家的首都或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學術中心,聯系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帶動國內各類城市融入世界城市格局的前衛力量。在亞洲、拉丁美洲這樣的巨型城市正在興起,中國的北京和上海就屬此列。這三個層次構成了世界城市格局最主要的層次,進入第一與第二層次的城市通常被人們稱為國際城市(InternationalCity),處于世界城市發展的領先水平。有些學者把處于第一和第二層次的國際城市統稱為國際大都市,但是考慮到它們在國際社會發展作用層次上的差別和影響力的不同,區分這兩個層次是有意義的。

          分清上述概念后,結合北京市目前的市情,我認為,籠統地說把北京建成“國際大都市”,不太確切。北京市的近期目標應該是建成一個區域性綜合型國際大都市,中遠期目標是建成一個全球性綜合型國際大都市。當然,前面均還可以加上“現代化的”幾個字。

          (四)北京也是“知識型經濟中心”

          我們一直強調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不強調北京的經濟中心地位。但是,作為一個13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可能沒有很強的經濟功能——這種功能對北京以外地區表現也非常明顯。其實經濟中心性并不一定表現在工業或制造業上。北京的巨大消費能力、發達的第三產業、國際著名的旅游勝地以及全國的交通樞紐的地位和“買世界,賣全國”貿易中心地位等,就足以表明北京是一個很有影響的經濟中心。更何況北京還有著較為龐大的制造業體系呢?據北京市經貿委的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02年11月,世界500強企業累計有159家在京投資。目前全市共有外商投資性公司119家,占全國總數的55%。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9家,各類研發機構50多家。另椐最新一期《財富》雜志公布了2004年全球500強企業名單中,中國(未包括臺灣地區)僅有15家,即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人壽、中國移動通信、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電信、中國化工進出口、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糧集團、國家電網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等,其中前12家的總部均在北京。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北京也是中國大型跨國企業的控制與決策中心。北京經濟中心的地位,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我們不僅不能削弱這一中心地位,反而應該強化它。考慮到北京作為首都和北京市目前的發展特點,在強化經濟中心地位時,特別要強化北京市的“知識型經濟中心”地位。為此,應該做好北京市經濟結構的調整,禁止新建、限建或轉移現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用水量大的產業或項目,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把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高精尖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

          主要參考文獻:

          1.楊開忠等著:持續首都:北京新世紀發展戰略(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2.王文元:東京大都市(M),北京大學圖書館。

          3.蔡來興:國際經濟中心的崛起(M),北京大學圖書

          摘要:本文認為:“北京經濟”比“首都經濟”的提法更適合;“京津經濟圈”比“首都經濟圈”和“北京經濟圈”的提法更合理;北京市的近期目標應該是建成一個現代化的區域性綜合型國際大都市,中遠期目標是建成一個現代的全球性綜合型國際大都市;北京不僅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也應該是“知識型經濟中心”。

          關鍵詞:北京北京經濟京津經濟圈知識型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