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域農業經營不足討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段少遠作者單位:阿克蘇地區拜城縣水利局
1因地制宜優化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優勢資源轉化升級
一是以市場為導向,圍繞鞏固自治區、國家優質商品糧基地縣目標,大力調優種植結構,在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結構上狠下功夫,重點發展小麥、玉米和水稻生產,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二是按照基地化、特色化、精細化、商品化的思路,科學統籌農業發展布局,因地制宜地發展加工番茄、制種玉米、甜菜、亞麻、色素辣椒、酒花等特色農業及優勢產業,實現了特色農業由小而全、多而雜向少而精、大而強的轉變;三是立足農區畜牧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飼草,使全縣種植業在品種結構、區域布局、種植規模等方面呈現多元化和規?;?,形成合理的“糧、經、草”三元種植結構。
2堅持引扶并舉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一是大力培育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涉農龍頭企業。突出產業增收,堅持外引內扶相結合,繼續扶持天玉種業、金富祥亞麻廠等涉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重點推動亞麻廠技改擴能,實現了屯河果業番茄加工廠一、二期工程建成投產,帶動農產品轉化增值;和自治區與龍頭企業接洽,成功引進一家年加工色素辣椒20000t、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可拉動農業經濟產值近億元的新疆紅達辣椒制品有限公司入駐建廠。二是進一步加強與縣內外涉農龍頭企業的合作,抓好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不斷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建立了互惠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積極營造有利于招商引資、培育龍頭企業和發展訂單農業的強大輿論聲勢和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四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推廣作物新品種和農業標準化技術,加快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和生產基地認證,真正地把拜城縣打造成有特色、上檔次、成規模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切實提高市場占有份額[2]。
3加強產業化服務組織建設,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充分發揮組織職能,協調龍頭企業采用“合同協約利益聯結機制”模式與農牧民群眾簽定生產購銷合同。通過企業先期賒銷農資、實行收購最低保護價、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等方式,強化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認真履行好指導、扶持和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和發展中的職責,制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登記辦法及配套法規制度,對現有的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規范、整合,大力支持、引導和鼓勵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農產品購銷大戶、農業科技人員、農產品加工經銷實體,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土地、資金、技術等多種形式入股,加快發展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自己的流通服務聯合體,提高農民自我服務能力。
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存在的問題
1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
目前拜城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仍然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狀態。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弱。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科技投入少,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降低了產品附加值。
2名牌產品少,產業鏈短
一是農產品質量不高,名優產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種多,專用品種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更少。多數農產品以初級產品形式進入市場,經濟效益一般。三是區域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區域性結構存在“大而偏、小而全”的問題。四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少,產業鏈短,各產業之間的有機結合還未形成。農產品附加值不高。
3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農民獲利少
利益聯結機制是產業化經營的核心。龍頭企業和農戶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是發展產業化經營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環節,這方面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有了一些先進典型和做法,但從全縣來看,農戶和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不少鄉鎮仍停留在買斷關系上,生產、價格、質量、服務等變化直接影響著聯結的緊密和雙方行為。
4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
近年來,人們對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提高,拜城縣政府也制定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總體效果較好。但在一些部門仍存在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給企業的退稅、貸款以及促進發展的優惠措施在實施中落實不到位,有的機構還停留在層層傳達階段,沒有過硬的措施。
5對農業產業化企業的認識存在偏差
如前所述,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建立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的,是企業、農戶等市場主體的經營服務環節上的聯合。一些機構為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引進一些企業從事農業產業經營,他們長時間大面積租種農戶耕地,政府的財政支農資金支持的是企業,農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失去了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來意義。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建議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一是強化學習。堅決破除僵化落后、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不斷創新思路,創新體制,開創工作新局面。二是強化市場意識。堅決克服“等、靠、要”思想。三是強化開放意識。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要求,擴大與縣內外的經濟合作與交流。不斷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保守思想,爭創一流,加快發展。
2穩定種植業規模,調優種植業結構
一是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按照“穩定面積抓產量、提高品質促效益”的思路,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全面推廣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增產實用技術,強化技術培訓,增加物化投入,狠抓田間管理,實現糧食提質增效目標,進一步鞏固自治區優質商品糧食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地位。二是按照基地化、特色化、精細化、商品化的思路,采取科學的發展觀統籌農業發展全局,因地制宜地發展甜菜、亞麻、酒花、醬番茄、小雜糧、食用菌等特色農業及優勢產業,實現特色農業由小而全、多而雜向少而精、大而強轉變。三是著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及基地認證步伐,使全縣種植業在品種結構、區域布局、種植規模等方面呈現多元化,形成合理的“糧、經、草”三元種植結構。
3堅持“引進與扶持并舉”的方針,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一是按照“扶大、扶強、扶精”的原則,大力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搞好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基地(中介組織)+農戶”的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建立互惠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搞好產銷聯結,形成穩定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擴大農業訂單覆蓋面。二是繼續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特別是特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的引進工作力度。以糧食、特色林果業等產業基地為依托,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制定優惠政策措施,吸引、鼓勵和支持區內外大企業集團來拜城縣投資開發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升拜城縣糧食、瓜果、蔬菜等特色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水平和質量。三是積極營造有利于招商引資、培育龍頭企業和發展訂單農業的強大輿論聲勢和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四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擴大優質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和精深加工規模及市場占有份額,真正地把拜城縣打造成有特色、上檔次、成規模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
4爭取專項資金支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項目前期投入,建設內容充實、論證充分、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庫,形成“爭取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儲備一批”的梯度推進、滾動發展的項目建設格局,確保引進一個項目,建成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千方百計創造良好招商氛圍,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引“鳳”筑“巢”,全力促進全縣農業優勢資源轉換升級。二是積極做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通過聯誼招商、參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全方位、多渠道招商,有的放矢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設備,增加農業投入,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大重點農業項目的投入資金整合工作,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重點農業項目建設成效。
5完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認真履行好在指導、扶持和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中的職責,制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登記辦法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會計制度等配套法規制度,對現有的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規范、整合,大力支持、引導和鼓勵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農產品購銷大戶、農業科技人員、農產品加工經銷實體,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土地、資金、技術等多種形式入股,加快發展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自己的流通服務聯合體,提高農民自我服務能力。
6創新政策機制,優化投資環境
本著發展生產,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及“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條主線,在發展工業這個問題上,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為涉農龍頭企業營造一個寬松、優惠的投資環境,及時解決現有不適合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體制性矛盾和機制性束縛,努力營造有利于新型工業化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
7實施品牌戰略,進一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是以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為突破口,以品牌建設為重點,全面打響品牌戰。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告以及農產品展示會,對拜城縣品牌農產品進行大力宣傳,注重農業新品牌的開發,注重傳統品牌的提升,還要利用名事、名地優勢向農產品領域延伸,迅速擴大產品市場知名度。二是建立品牌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穩定生產規模。在鞏固現有品牌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規模的基礎上,全面實行品牌規模擴大化策略,從現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產品出發,不斷開拓新的市場,以強大的銷售帶動品牌農產品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實行品牌整合策略,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產業帶建設,科學規劃,加強整合,以品牌整合推進規模擴張。把實施品牌戰略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共同發展。三是以實施良種工程為契機,及時更新品質差、產量低的品種,有效推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步伐,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四是積極實施商標注冊、地理標識認證,切實保護本縣農業品牌,確保本縣特色農產品品牌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