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探思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探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探思

          [摘要]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結構的調整是大勢所趨。結構的合理化對于農業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環節。從現階段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建設中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文章就當前情況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農民的主體地位

          1引言

          農業結構的調整是目前社會公認的能夠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措施,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而農業也是整個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作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現階段最重要的問題。但是農業也是一個弱勢產業,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并不樂觀,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

          2現狀

          (1)農業建設過快,技術發展無法滿足需求。農業建設和技術的發展本來應該是相互配合,共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實際情況卻相差甚遠,我國的農村農業發展水平不高,技術含量總體來說不盡如人意,沒有可靠的競爭力。再加上我國的農村人口多,模式傾向于勞動力的供給,但是因為綜合素養和整體水平的制約,鄉鎮企業根本不重視對員工的技術培養,農業勞動力的發展過于緩慢。發展農村的工業可以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但是接納能力有限,很多的勞動力開始往城市發展。隨著城市的工業化快速發展,勞動力逐漸被資本所替代。工業化伴隨著城市化而來,但是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嚴重停滯,根本不能充分發揮出農業的經濟效益。[1]

          (2)市場量大,供過于求。這是一條生產鏈,但是這條生產鏈中卻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生產量大,但是在市場上的銷售停滯不前,很多的農業養殖人士只重視生產,而無視與市場的有效銜接,對農業市場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與調查,也沒有準確的統計生產產品的數量和類型,對數量的增多盲目跟從,最后就導致市場相同種類的產品數量過多,類型單一,買家難買,賣家難賣。這就要求在注重生產的同時也要重視市場的需求,針對市場的需求生產獨一無二的產品,形成有效的市場信息。由此可見,與市場進行有效的銜接對于促進農業經濟結構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應該高度重視。

          (3)發展產業的觀念不夠堅定。部分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發展農業產業沒有清晰準確的認識,思想達不到高度統一,認為企業的投資大、見效慢、回報小,對稅收沒有明顯的貢獻,所以一直沒有重視。具體表現在:有特色的產業發展過多,產業的規模水平較低;對產業的發展沒有展望和一定的耐心,使產業的發展斷斷續續,隨著管理人員的更換,產業的發展也隨著變化,浪費了社會資源,嚴重打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項目做支持就發展產業,有錢就發展,沒錢就放棄,使產業的發展長期處于被動的狀態。還有一些地方認為地區沒有較大的產業和品牌做基礎,就沒法讓產業順利發展,忽略了產業基地和農民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

          (4)農業基礎條件差。我國農業發展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但是農村地區大多數的生產條件較差,交通不便,水資源嚴重缺乏,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發展不起來,與大市場和大流通之間的矛盾日漸增多。在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耕地面積也在不斷減少,而且減少的耕地有很大一部分是生產力發達的良田,人與地的矛盾也不斷加深。同時,城市化、工業化為農業發展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受到影響,農業的生態環境建設也變得越來越艱難。農業機械的運用不高,大部分的農村地區依舊是傳統的人畜勞作方式,工作強度大,勞動效率低。[2]

          3方法策略

          (1)深化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的升級是使現代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環節。農業發展要堅持以市場為發展方向,根據高產、安全、高效的要求,促進農產品集中在優勢地區。要調整和優化內部產業結構,把單一的糧食生產轉變為向林、果、糧和畜產業等全面發展生產。大力發展糧食和畜產品,使農業發展產業化,同時也要大力發展非農產品,促進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創建現代農業和農村生產體系。重點發展綠色、特色農業,特色農業中必須以環境特色為主。比如以甘肅省為例子,甘肅省屬于山川地形,氣候多樣,生物資源眾多,今后的發展方向是:①特色種植業。用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等具有地方特點的產品進行生產。②農產品加工行業。具有地方特色的肉制品、飲料制品等農產品進行加工,建立健全衛生標準。

          (2)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業發展靠人民,發展成果農民享。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把“要他發展”轉變為“他要發展”。農戶為主體是讓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的根本基礎,也是提高產業經營水平和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在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前提下實現專業化生產,有關部門必須要依靠農民的主體力量推動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3)完善服務體系,擴大農產品的流通渠道。要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加快速度與全國聯網,盡快適應農業的產業化。利用互聯網的公開性和信息性,擴大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引導農民自主參與到市場中,參與商品的流通,不斷擴大農產品的市場規模,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成立農產品銷售公司,使服務工作不斷增強。積極鼓勵農民加入產品流通發展協會,逐漸建立成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新的流通方法,努力擴展市場,解決流通堵塞的問題。[3]

          (4)推動加工工業的發展。林果業是林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農民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徑。在我國西部地區,有國家政策的全力支持,企業可以大力挖掘其存在的潛力,利用政策的優勢,在林業建設和產業建設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此來提升林果業的效益,使農產品工業快速發展。從另一方面來看,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把市場作為發展的最終目標,形成農企一體化的產業鏈。

          (5)加強農產品體系的建設。農產品體系的建設工作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根本,因為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的情況直接影響到農業經濟的發展前景,如果加強這一環節的監督,提高生產水平,就會把生產轉變為貨幣流通,極大地提高經濟效益。總的來說,農產品的體系建設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再加上部分大型民間企業的幫忙,最終形成含有多種經濟成分的市場體系,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導監督,嚴格規范市場交易和產品的流通,保證農產品市場健康平穩的運行。

          4對策研究

          (1)強化基礎建設。要堅持基礎建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而變化,各部門都要積極整合,加大對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的收益增長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要建設水利基礎設施,把經濟作物的生長地區安排在水源條件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要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其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更加強大;升級農村地區的電網設施,提高供電能力。[4]

          (2)創新方式,加強宣傳。全縣的各級干部要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宣傳方式,全面宣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要求,尤其要用身邊的實際情況給身邊的人做宣傳教育,真正解決農民群眾銷售難的問題,實現規模擴大、質量變優、效益增多的目標。廣播站等一些宣傳部門可以專門開展專題的欄目宣傳,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工作日常報道,時刻跟蹤觀察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優秀事跡,讓所有的人都能夠關注和大力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

          (3)發展培養無公害的農產品。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和形勢的改革發展,發展無污染、安全、有營養的無公害農產品,是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也是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對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指導和技術管理,使農產品的質量和價格都做到最好,帶動產業的經濟發展,在國內外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讓農民的收入持續增加。在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要推廣生產技術,優化農作物的品種,呼吁農民使用生物肥料和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嚴禁使用劇毒的農藥,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培養無公害農產品。建立健全生產過程的監督制度和體系,對產品的質量嚴格跟蹤和把控,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要加大對互聯網信息的運用,及時分析信息的內容,做出科學合理的決定。[5]

          (4)做好產品加工。經濟學家指出,要把市場當作導向目標,把農產品的資源優勢和技術設備等充分的開發利用,引導人民群眾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骨干級企業,促進農產品資源的全面利用,使發展的層次提升,實現農產品加工和產業化經營的完美結合。對于一些對農業生產有深遠影響、帶動外貿出口的農產品加工業,一定要優先發展,并且從各種食品加工的行業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點發展企業作為示范,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重點支持,提高質量和附加值,把農產品加工做得更好更強大,培育一批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優秀企業。[6]

          (5)做好品牌。加強農產品“三品一標”的認證,為農產品打造屬于自己的名牌,使農業產業的發展得到快速提升,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能立于不敗之地。專家指出:要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體系做到全方面的完善,使農產品進一步標準化生產,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也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資源優勢相結合,增強品牌對市場的影響力,鞏固其地位。

          5結論

          農業結構的調整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來源,農業穩則天下安,但同時,農業的經營水平低下、抗風險能力不高、農業科技的發展落后、產業化水平低下、基礎設施的條件差、農民的收入水平低,再加上我國的經濟體制,使得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是現在和以后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所以,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深化對“三農”問題的認識,重視農業的發展,只有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業發展的效率提高,國民經濟才能夠持續性健康平穩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安振忠.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J].種子科技,2019(15):142,144.

          [2]趙寧寧.新時代要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J].辦公自動化,2019(16):21-24.

          [3]楊吉婷,史潔蕓.農業結構調整下農民收入提升研究———以山西省三交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8):90-91.

          [4]張立娜.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J].營銷界,2019(51):13,25.

          [5]孫穎.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幾點認識[J].農業工程技術,2017(35):7.

          [6]周文飛,劉婷婷,姜美麗.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2(2):47,53.

          作者:王萍 單位:山東省鄒平市魏橋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