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后工業化城市消費經濟對比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后工業化城市消費經濟對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后工業化城市消費經濟對比

          一、文化消費的內涵和后工業化的中國

          1.文化消費的內涵

          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方面。簡言之,文化消費是人類享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活動。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文化消費現象呈現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眾化和全球化的時代特征。文化消費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括專門的精神、理論和其他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包括文化消費工具和手段的消費。文化是一個不斷創造與生成的動態過程。文化消費是一種社會行為,永遠都會受到社會脈絡與社會關系的影響。人們在文本與實踐的消費中,也在創造文化。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層次建立在滿足上升的基礎之上,消費需求發展的上升和遞進規律是經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過程。因此,在經濟高度發達、產品極度豐富的現代經濟社會中,人們的消費早已超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層次階段,而更多地進入具有滿足精神消費、享受和發展消費的高層次功能階段,文化消費正是這樣的一種消費形態。

          2.后工業化的中國城市發展

          經過幾十年的工業化發展,城市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城市病”。大型城市人口飽和、環境污染嚴重,城市運行不堪重負,交通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困擾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要求人們必須慎重考慮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知識型經濟,提高以文化消費為代表的服務性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才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出路。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335353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678美元,中國開始進入消費社會,文化消費進入活躍期。據預測,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比重,即城鎮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分別為732元、1065元和l484元,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6.3%、18%和19.9%。文化娛樂消費在消費性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長,可以預見未來幾十年,文化消費將會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文化娛樂消費需求狀況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文化教育娛樂支出比重等均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據國家統計局網站信息,1999-2009年的10年間,城市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由449.39元增長到1358.26元;文化教育消費需求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由9.31%上升到14.6%。城市居民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大幅度提升。本文選取北京、武漢、深圳、重慶、長沙、廣州等八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分析當前我國城市文化消費需求狀況J。

          1.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比重低

          北京、上海、武漢、深圳、重慶、長沙、廣州,濟南等是我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八個大城市,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近些年來,這些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呈持續下降趨勢,文化消費支出比重上揚。而恩格爾系數和文教娛樂消費性比重一降一升的變化,更是表現出這幾大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以及向前推進。,通過數值比較可以看出,人民群眾用于文化娛樂消費方面的支出還是比較少,比重偏低,居民文化消費市場需求還不夠旺盛,需要進一步刺激消費。在總量上還是偏低。除武漢外,其他七個城市人均每月消費性支出額均在千元以上。從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這項來看,在武漢、長沙、重慶三個中西部城市中,只有重慶的消費額均超百元,在中西部處于領先地位。總體來看,位于東部的城市,人均每月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都要比中西部城市多,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前我國區域文化消費水平不平衡的現象引。

          2.文化消費結構層次相對較平衡

          下表3重點列出了北京、上海、武漢、重慶在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方面的具體情況。通過數值對比可看出,四個城市的文化消費娛樂支出都呈遞增趨勢,其中教育一項,在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而北京2008年教育投人占整個文化消費的34.O%,2009年上升到34.8%;重慶2008年教育投入占43.4%;上海2008年教育投入占40.6%,2009年下降到38.1%。發展型文化消費中,北京、上海兩市教育開支穩居榜首,說明身為我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城市,居民對教育文化的投人程度可見一斑。隨著各行各業競爭白熱化,居民越來越重視在教育方面的投人,可以預見教育消費必將成為人們消費的中長期熱點。另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表明,2009年北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旅游支出為459元,比上年略增0.3%,占當年整個文化消費的16.9%。在文化消費結構上出現了發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費占主導地位,娛樂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費所占比例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3.城市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發展齊頭并進

          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相得益彰,只有文化產業發展了,文化消費的水平和規模才會擴大;反之,文化消費的水平也體現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從文化消費中可以預期未來的文化消費空間和文化產業的可供發展空間。表4將我國部分城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與占GDP的比重作比較來說明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關系。統計數據可以看到:2008年和2009年我國城市文化消費水平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文化產業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均有所提高。其中,文化消費水平高的地區,其文化產業增加值也較高。特別要指出的是青島,文化消費市場與文化產業發展均顯現出強勁地發展態勢,因此,要解決好文化消費的問題,很多時候還要從文化產業的源頭開始,培養市民的文藝欣賞興趣,刺激市民的文化需求,引導文化消費,培植文化消費市場,促進本地區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影響我國城市文化娛樂消費的因素

          從國際經驗和我國文化消費娛樂的實際狀況來看,影響文化娛樂消費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狀況對文化娛樂消費的影響最深遠、最直接,公共服務狀況、居民的消費時尚和文化傳統等也制約著文化娛樂消費水平。

          1.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

          在經濟學中,經濟發展水平對消費的影響至關重要。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決定著文化消費的總量和規模,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消費的水平和層次。從表2數據可以看出,處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總體上要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市文化娛樂消費的支出多,休閑類文化消費娛樂消費的層次和程度也要高。因此,經濟發達程度、人均收人的高低對居民文化娛樂消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2.民族(區域)文化傳統和審美習慣

          民族文化傳統和審美習慣是影響文化娛樂消費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在具體的行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印度的消費水平比中國低,但是印度人均看電影的次數在世界上處于前列,電影市場也比中國繁榮。2003年,印度電影盈利8.56億美元,而當年我國電影票房僅有9億元人民幣,民族文化傳統和審美習慣對文化娛樂消費的影響可見一斑。在我國,這樣的例子也很常見。例如,旅游大省云南推出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融合了傳統之美和現代之力,通過將最原生態的原創鄉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經典全新整合重構,用原汁原味的民族舞元素表達濃郁的云南民族風情。少林寺與國際知名音樂人創作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將千年古剎少林寺的佛教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二者都是讓民族藝術糅合進現代藝術之中吸引游客消費。上海音樂劇、東北的二人轉、天津的曲藝、長沙娛樂業都是有著鮮明地方特點的文化娛樂消費。因文化傳統和習慣的不同,人們在文化娛樂上的消費狀況也不同。因此,在開發市場促進文化消費時,要著力培育和發掘民族區域文化傳統和審美趣味,以及開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來吸引顧客進行文化消費。

          3.文化消費的社會環境

          文化消費活動是一個社會和政治運動的過程,其中表現出文化的社會性和政治性。文化消費存在社會價值取向、民族風俗習慣、消費空間時間與個人需求的矛盾。當前我國的文化消費政策還不到位,消費法制體系不健全,消費管理體制沒有理順,消費管理不善,文化市場秩序不規范,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消費權益、消費信息安全等宏觀消費環境沒有根本提升。良好的文化消費社會環境沒有建立起來,必然會對消費者文化消費的行為和理念產生影響。

          4.文化管理體制

          作為一個城市靈魂的獨有的文化個性、文化風格、文化品位,需要有靈活、開放的體制和優越的發展環境與其相匹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個人財富的增長,人們的文化消費要求日益多樣化。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主要還是政府主導,文化管理體制不靈活,管理體系不順暢,文化支持政策不明確,導致文化產品的層次和水平與人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這些因素造成了國外文化產品占據著我國文化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我們傳統的文化也被外來文化借鑒和超越。例如每年電影“暑期檔”中,從國外引進的電影占據了大部分~h映時間,而我國能夠與好萊塢大片相抗衡的電影鳳毛麟角。

          5.文化消費心理的支配

          文化的心理特性決定了文化消費活動是一個心理運動的過程。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文化體驗、情感享受和對自身發展、社會關系、地位的追求,受文化觀念、消費觀念、價值取向支配,文化認同將激起消費,文化偏愛將擴大對其消費,而我國有些人對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認識不夠,消費心理不成熟,文化觀、文化價值觀、文化消費觀不正確以及觀念、素質差異,忽視了消費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四、推動城市文化娛樂消費發展的途徑

          1.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消費者收入水平

          從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到,城市文化消費能力的高低與城市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文化消費作為文化產業鏈上的終端環節,與經濟運行的規律一樣,消費水平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文化產品生產能力和流通效率。沒有活躍旺盛的文化消費能力,就不可能有強大的文化生產力與活躍的文化市場。因此,要發展文化產業,提高人們的文化消費水平,只有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人民的消費能力和追求生活質量的要求越強,用于反映生活質量提高的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非物質消費支出的比重就越高,要求社會提供的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就越多,最終勢必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只有在生產力大幅度的提升,人們的經濟狀況得到改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能為文化消費提供更廣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2.解除大眾的消費疑慮,轉變消費觀念

          目前,觀念的陳舊成為阻礙文化娛樂消費快速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歷來是一個崇尚節儉的國家,輕視服務經濟的觀念根深蒂固。“先生產,后消費”已成為人們生活觀念的主基調,由于思想觀念認識的影響,導致社會和個人消費缺乏動因。許多人還不能認識到文化娛樂消費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如果想要刺激文化娛樂消費,首先要轉變居民的消費觀念,解除大眾的消費顧慮。轉變居民的消費觀念,要讓大眾懂得生產與消費是并重的,生產是為了消費,消費也是為了生產,只有消費上去了,生產才會提高,而且要懂得適度消費。

          3.依托具有比較優勢的文化資源,形成特色產業刺激文化消費

          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建立特色文化產業,刺激居民的文化娛樂消費欲望。例如,通過創意和設計,充分使自然資源轉化為具有獨特優勢的文化資源。以冰雪資源為例,哈爾濱市冬季日平均氣溫零下3.5攝氏度,最長的冬天冰雪覆蓋有4個月。冰雪是該市最有特色的自然資源。1985年至2008年,哈爾濱已舉辦24屆國際冰雪節,各種活動已經有百項,而且沈陽、長春等市也舉辦了以冰雪為依托的各種活動,冰雪活動已經成為北方一些城市提升城市品牌的產業。一些海濱城市如青島、大連、三亞等,利用海洋資源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特色產業,也吸引了外地游客的文化消費。

          4.提高文化消費服務水平和宣傳營銷策略

          文化消費屬于較高層次的消費,消費者也更加看重服務質量,要求提供服務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術知識。此外,營銷手段也是重要一環,要重視消費者的心理。消費者消費此種文化商品還是消費彼種文化商品,除了價格因素外,更多是取決于他們在社會、民族、地理和政治等多種背景下的心理需要。把握了這一點,許多看似不起眼兒的文化產品才能轉化為暢銷的文化商品。因此,探測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喚起和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和消費行為,是使文化產品轉化為文化商品的重要營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