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語文課程育人功能實現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在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獨立完整人格的樹立、綜合素質的提高等具有重要意義。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與繪畫藝術、視覺藝術等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因此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輔助性育人功能是藝術院校一項必要的工作要求。育人功能的實現要求大學語文課在教學內容上作出科學合理的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采納科學合理的教學技巧,教師要做到德育與美育交融、言傳與身教并舉。
關鍵詞:藝術設計學院;大學語文;教書育人;德育;美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國傳統教育自覺地將教書與育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他們成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在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獨立完整人格的樹立、綜合素質的加強提高等具有重要意義,在育人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面對新的形勢,怎樣讓課程最大限度的發揮積極效用,值得思考與探索。對藝術設計學院而言,大學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更是不可忽視的。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與繪畫藝術、視覺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因此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輔助性育人功能是藝術院校的一項必要的工作要求。
1育人功能的實現要求大學語文課在教學上作出科學合理的調整
與中學語文相比大學語文脫離了應試教育的束縛,相對擺脫了應試教育模式對教育對象產生的不良影響,能夠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做出相應調整。在教學內容上,針對藝術學院學生的特點,課程應該著眼于人文精神深度與廣度的提升。與中學語文相對,大學語文應該摒棄對語言文字結構及釋義上的過度膠著,注入更加廣泛和深入的人文知識,使課程設置的意義得到提高和擴展。對中外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的講解是大學語文最主要的課程內容。文學作為一種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學科,歷來與歷史、哲學、思想、文化相互關涉、相互交織,這為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調整及其育人功能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學內容深度廣度的增加能夠拓寬教育對象的人文視野,提高其對藝術美感的感知鑒賞能力與對優秀思想的辯證認知能力,對藝術學院學生深厚文化素養的培養極具效用,可以影響其藝術設計思維的深入與擴展,同時還能夠在更大的可能上激發教育對象的學習興趣,取得更佳的育人效果。在教學方法上,更多的采用引導性、引申性技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對于大量客觀知識的機械性灌輸,大學語文在教學技法上應該更多的以客觀知識為載體,以縱向的挖掘分析引申引導為渠道,引領學生進入深層次的獨立思考,通過對思維的不斷磨礱砥礪使其人文素養得到實質性的提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本知識量的增加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由教書到育人的質的飛躍。另外,在課堂內外的師生交流中,教師應該合理調整自身為人師者的姿態,戒除唯我獨尊、唯我是從、自以為是的一言堂式話語霸權,積極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想法,以引導入交流、以交流促引導,因事制宜,因材施教。藝術學院的學生大多感性活潑,這就要求在教學技法上教師應該加入跳躍靈動的互動因素,摒棄過于古板學究氣的教法教態,在思想領悟與藝術感知兩方面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以期在德育與美育上取得雙重育人效果。
2德育與美育是大學語文課育人功能的兩個重要方面
2.1用潛移默化、熏陶漸染的方式實現大學語文課的德育功能
大學語文課所面臨的教學對象大多已經步入成年,在道德教化上過多采用刻意說教的方式顯然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還有可能導致教學內容空泛幼稚,引起學生的厭煩、不屑。藝術學院學生對圖畫的興趣遠遠超過文字,他們更加注重教師個人在課堂講授中的感染能力,而不僅僅是對文本的詮釋解讀能力。當然教師的專業能力不容忽視,但是對藝院學生而言,采取有效方式取得良好效果才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所在。文學是人類生活所留下的歷史見證,涵容了人類曾經有過的種種悲歡離合、是非善惡的經歷與情感。作家將其所持有的思想立場上的歌頌與批判、激揚與貶抑或直接或間接、或直露或曲折地滲透到作品當中,激發讀者的思考與警醒。思想上的深度是衡量文學作品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中閃爍的思想光輝。針對藝院學生特點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技法。以動之以情帶動曉之以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的文學家都以其追求真理、正義與完美的執著精神敏銳的感知著人類的苦難,在這種意義上,文學家稱得上是人類痛苦的代言人。魯迅先生曾經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抒發苦痛不僅僅是一種自我宣泄。作家身受不幸或目睹他人的苦難所造成的不平與悲憫意味著一種對改善與救治的渴望。因此很多文學作品的情緒產生于對社會善惡狀況的某種不平,這種敘述情緒的背后潛隱著深刻的是非觀念。因此,由作品內容所孕育出的情感可以浸潤學生的思想意識,使其不自覺地在潛意識中萌生出正確的價值取舍。例如對于小說《祝福》中悲涼的筆調與對祥林嫂孤苦悲慘處境的氛圍營造能夠使讀者對“人吃人”的社會現象有更加深刻真實的認識,使人隨之思考人與人之間應該具有的正當關系,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教師通過對作品中滿載的悲憫情懷的深入發掘與傳遞,使得學生的性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報任安書》中的激憤控訴與發奮讀書的不屈精神;史鐵生《我與地壇》身殘志堅的意志感召,都可以通過情感的感染滲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投入充足的時間精力最大限度地實現情感浸潤所能夠產生的育人功效。注重文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學藝術也不例外。文章作品所承載的優秀思想都是源自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生活狀況雖然不盡相同,但是人性中存在的恒定因素決定了古往今來的人類活動規律具有內在的相通性。優秀的文章作品所表達的思想觀點、道德理念,可以穿越時空而發揮永恒的教化作用。這是文本知識能與現實生活互相呼應詮釋的先天基礎。將思想理論與教育對象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實現思想理念到日常生活的一種合理回歸,這樣更容易給教育對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得到一種更為深刻實質的把握與認識,較之單一地細究理論的精確含義更能獲得理想的育人效果。例如詮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釋最后一句,文本含義是“看到他人身上的缺點,如果發現自己身上也有,就進行改正。”這樣的解釋顯得有點死板枯燥,既不能使學生直觀醒目地理解語句所表達的深刻含義,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是筆者曾經引用的一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例:“比如,一個同學在圖書館看書,忽然被一陣手機鈴聲打亂了自己的思路,心里不免產生厭煩情緒。這個時候除了心中不快之外,應該注意檢查一下自己的手機是否也未調成無聲模式。如果沒有就立即采取措施。也就是在發現了他人的疏失之后馬上引以為戒改正自己的不足,即所謂‘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的實例可以達到只關注文本知識的教學方法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借助課堂之外的其他手段對學生施加影響。將文學狹隘地看作一個專業,只為某一部分人所研究并從事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文學與我們的生活如此密切相關,因而它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特點的學科,它包含著一種普適性智慧。現代社會,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達,人們獲取信息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不一而足。學校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與思想熏陶是一個重要的育人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完全可以借助其他的手段讓教學對象獲得更多的引導,讓課堂上的教學影響得到有效延伸,發揮長遠作用。例如向學生推介一些藝術性思想性較強的影視作品,并適當的進行評論指導,這對藝術學院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絕佳的選擇,因為藝院學生絕大部分對影視藝術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而影視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代化的文學形式。影視作品影視文化會給人們的精神生活、思想狀況帶來廣泛深入的影響,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引入影視文化及其他可取對象具有深遠的育人意義。
2.2采取必要的手段與技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美育功效
幫助學生樹立審美享受的觀念。一切藝術都應該以人為中心,以為人提供審美享受為目的。文學藝術也不例外。但是一切藝術在供人享受之前也都需要一個對之不斷研究認識的過程。余光中曾經說過:“任何藝術在享受它之前都要經歷一個忍受的過程。”然而,在現實當中,很多人往往在忍受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負擔心理、逆反心理,尚未獲得審美享受便半途而廢了。對于文學藝術更是如此。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文學藝術審美享受的觀念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觀念的樹立除了教師在講堂上直接強調外,更需要教師自身對文學藝術的鑒賞審美能力達到一定的境界,在講授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朗誦、表情、手勢等讓自身的陶醉狀態影響到學生,激起他們對文學藝術美感的好奇,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努力提升其審美層次。教學對象的興趣被激活之后,教師應該及時采取方法手段,將其引向更高的審美層次。有些教師在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后,在深入引導上未能很好把握,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很快喪失,或者長時間不能在審美享受上有所進展。因此,興趣激發與審美提升應該互為表里。在此期間師生的互動與課堂情趣性因素的注入十分必要。筆者在講解古詩詞中的感情表達時曾經多次以發問的形式促進學生的思考,比如: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這樣的詩歌,整體的感情基調如何?以多項選擇的方式列出,答案有沉郁、蒼涼、閑適、狂喜、輕快,等等,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感受的過程中找出正確的選項,并適當給予加分獎勵。這樣更容易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體會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征,使其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水平有所進益。另外與藝院學生對圖畫藝術的敏感與注重相適應,可以在(有時候需要借助多媒體教學)教學時將文學藝術與圖畫藝術結合在一起,加強文學藝術與圖畫藝術的聯系,深入發掘學生的形象思維。例如出一道謎語“絳紗籠罩水晶寒”,答案是“荔枝”;在投影屏幕上掛上一幅畫,畫面描述,池旁的花樹的落瓣飄入靜靜池水中的景象,要求學生用最簡潔的語句概括,最佳答案是“池花對影落”;這就使學生能夠比較直觀地體驗到文學藝術與圖像藝術異曲同工的藝術美感。從學生的反應來看,上述教學方法與實例都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這樣的例子還是不少的,需要教師不斷思考求索。
3教師言傳與身教是實現育人功能的必要途徑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便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也提出“少年強則國強”的理念。通過教育使國民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改善,一代勝于一代,是保證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最重要途徑。因此育人是每一位教師責無旁貸的天職,是每一位教師應該不斷追求并力求做到盡善盡美的事業目標。教師應該始終堅守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成為社會進步的堅強支柱。眼下市場化的經濟大潮在各個領域都造成了一種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浮躁與偏頗的心理氛圍。教育領域也逐漸受到影響,某些藝院學生對語言文字藝術的一種輕視甚至排斥更容易導致教師產生自暴自棄、隨波逐流的傾向。這樣不僅未能實現育人的工作目標,還對學生和整體教育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只有始終堅持完善自我,加強專業素質,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使自身言行成為一種規范楷模,唯此才能引領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易丹金,乾偉.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語文素質培養[J].文教資料,2019,(30).
[2]李恒.教學設計視野下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3).
[3]于麗媛.應用型本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9).
[4]韓雪飛,李詠梅.大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方法探究[J].廣東蠶業,2018,52(11).
作者:姜瑋 單位:北海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