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個品德教育問題,也是一個政治方向問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原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社會環境、高校、教師隊伍以及教學內容方法。從根本上改善我國高校現有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著眼于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紅色文化教育,突出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將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加強校園網絡輿論環境的引領,加強情感教育。

          關鍵詞:思政教育;效果;出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探討一直是沒有間斷的話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好與壞,其影響是深遠的,這是一個思想品德教育問題,還是一個政治方向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實效性,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大學生是國家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到黨的事業以及國家民族的未來。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不僅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堅定信仰者。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對大學生的人格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否能恰如其分地把最具活力的群體在政治方向、理想信念等問題上凝聚力量,直接關系到黨的教育事業的成敗。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較過去已經做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效果不理想。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問題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一些較為普遍的問題,主要包括教育對象、教育的主導者、教育的組織層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相互交流的環節等問題。從教育對象來看,受教育群體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在社會交往中誠信意識淡薄、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個人發展中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個人心理素質則是承受力差等。這些問題似乎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代名詞。顯然,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沒有達到新時期黨和國家的要求。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不清,沒有達到對教育對象的理想信念的樹立、精神意志的激勵、人文素質的培養和人格品質的塑造。思政教育的主導者大部分由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擔綱,真正能起到教育效果并且有教導經驗的老師則被繁重的科研任務所束縛,難以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也形成了一個普遍的共識,思政工作被認為是年輕老師的事情。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層面來看,思政教育隊伍存在著被邊緣化,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存在著以定量代替定性、以靜態替代動態、以經驗性替代科學性的傾向。如此的教育形式難以形成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難以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一旦各種社會思潮在校園里交鋒,各種信息資訊在校園里交匯時,一切教育效果就會敗下陣來。從思想政治教育整個環節相互交流來看,溝通的少,說教的多,沒有形成大范圍有影響力、有深度的情感交流;教學模式相對傳統,教學情境模式缺失,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相對滯后;思政教育方式應對性較多,疏導式教育則不足。

          三、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主因

          造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國家權威文件集中概括了當前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問題的直接導向指向學生,似乎這些是對目前大學生的問題給出了定性的答案,但忽略了對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把握。從實際情況來看,即便我們能確認某些問題就是當前大學生共同性的問題(如理想目標等),但使之發生“問題”的內在機理并非從根源查找原因,當然也不能把所有的責任推向大學生這個特定群體或學生本身,我們應該分析產生這些問題具體方面。其一,社會環境因素的一些負面因素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當今世界,各種思潮激蕩爭鳴、不同文化間共存融合、兼容并蓄,在此背景下的價值取向標準受到沖擊和碰撞,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嚴峻的挑戰。個別缺乏閱歷的高校大學生盲目崇拜西方世界的一切,視西方文化的一切為先進文化,拋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完全錯誤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不加以判斷,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其二,高校各個層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從學校的校級領導到每個二級學院的院級領導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管理層面的日常事務,認為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如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各位老師完成的工作,將德育的責任全部拋給從事思政課的教師。思政課教師的地位沒有得到校級領導的重視,高校對思政課教師在業務培訓、課題申報、工作量的計算和定崗聘崗不能做到和專業課教師一視同仁。一部分學校為了增加大學生的專業課程量,私自壓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時量。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人山人海,二三百人擁擠在一個大教室,師生之間難以形成必要的交流。其三,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不過硬。一些思政課教師理想信念不堅定,不加取舍地對社會熱點問題用西方的觀點進行解讀,結果程度不同地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一些高校教師課前備課不充分,授課時照本宣科,與學生缺乏必要的交流,把上課當成完成任務,對待學生的疑問缺乏必要的耐心予以解答,批改學生的作業不仔細、不認真。雖是思政課教師,卻從不關切國際、國內熱點問題,學生考試把關不嚴,教育方式落后,語言表達缺乏藝術性,分析、闡釋問題無深度、無力度,科研不積極,這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著負面影響,其思政效果是低下的。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陳舊,教育方法缺乏創新。思政課教材老套,缺乏時代感,沒有契合大學生的時代行為特點,講授內容缺乏針對性,教育理論的說教與現實的反向和脫節。當前,關于大學生行為特點的解讀一直滯后于現實發展的需要。關于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研究是當前教育界較薄弱的環節,主要體現為:教學模式新瓶裝舊酒,難以擺脫傳統的痕跡;對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研究,不夠系統和深入,沒有把新時期的大學生的行為特點歸納總結,并上升為理論成果,即使形成理論成果的或是缺少經驗支持或是脫離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內容不能做到推陳出新,形式耳目一新,抓不住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其教育意義則是毫無價值可言,何談在學生心里構建起對理想信念的追求。

          四、辦法與出路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緊緊地圍繞著政治目的,雖然取得了許多成就,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大學生思想的變化和受外界多元化思想的影響,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應逐步改進。從思政教育的外部環境、教育目標、教育理念、實踐性入手,增強大學生群體的主體認知性,使豐富的思政教育合理有效地深入高校的體制和學生的思想。從根本上改善我國高校現有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紅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準確認識國情和民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而有借鑒意義的教育資源,提煉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現代意義和時代傳承價值的精神,將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牢固基礎。加強高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抑制或消除多元文化沖擊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革命先輩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其內容豐富、直觀生動、感染力強,能從社會生活的不同方面沖擊以至于強化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認同、理論接受和行為效仿的功能,容易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起到榜樣示范,在他們的心里烙下印痕,促使大學生的價值觀不斷地得到矯正,增強價值認同,形成行為規范。其二,思政教育要以人為本,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增強高校大學生思政發展的有效性,歸根到底在于重視大學生思想需要,以大學生的利益為本。這要求我們必須在教育內容、方法、選擇乃至教育主體建設等方面圍繞這個發展需要展開教育教學。以大學生的利益為本,會使大學生親近思政政治教育,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思想品格不走岔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明確社會中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還要激勵學生在學校優秀品德養成。我們不僅要研究認識他們品德發展的各個環節,還要和社會、企事業單位一起構建起思想品德評價制度,優秀與否將是用人單位錄用的首要條件。其三,將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大學生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體兩面”,思政教育是法制教育的認知前提,法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延伸和展開,對提高人才質量以及道德品質的規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能有效發揮高校在法治建設中服務社會的功能,讓高校成為法制教育的有效陣地,同樣為社會培養更多擁有法律意識的高素質隊伍。第二,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讓法治精神促其成才、發展,幫助大學生增強法治意識和法律觀念,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第三,將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用法治手段提高思政教育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能力素質,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其四,加強校園網絡輿論環境的引領。強調大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作為主流意識形態,這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奉行的基本原則,是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牢牢抓住的思想基礎,是人才培養教育的出發點。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方式是用較為封閉的“灌”與“堵”,主流教育話語強調絕對與接收,教育內容與目標較為單一。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面對的是一個更為復雜、多樣、豐富多彩的新奇世界,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各種文化觀念相互碰撞、不同角色的轉換和行為方式改變,必然會帶來價值觀念、思想方式的深刻變化。學校建立完善的校園網絡輿論環境并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使網絡文化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其五,加強情感教育。人的品德素質的養成是在社會實踐中由各種具有教育力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對“人”的關注,對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關注。“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人的思想品德素質是脫離不了社會生活和道德實踐活動,在其作用過程中不斷地與環境進行著“信息交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正確的思想引導雖是必然的要求,但絕不能離開有效的情感教育。這要求每一位思政教育者必須自己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廣博的知識,還要自身作則、親近學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4.10.14

          [2]楊洪澤.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3]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4]吳林龍,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N].光明日報,2014.04.28

          [5]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曾易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