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閱讀教學現狀(4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閱讀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活動之一,同時也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在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上,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進行的,教師通過對范文的講解與訓練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長此以往,就使閱讀課堂缺少了學生思維活躍的氛圍,久而久之,不僅使學生失去了積極創造性,同時也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影響了他們潛能的發展,把閱讀教學變成是一種“死讀書”的課堂。那么,針對這種不健康的閱讀教學現象,從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閱讀能力等方面,談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思考;個性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的過程是學生的腦、眼和思維積極互動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理解和自主學習,往往比從課文中獲得的東西更重要。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動性,提高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地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從而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閱讀教學也是如此,當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小學生剛剛進入校園生活,開始接觸正規的學習制度和內容,能否對閱讀產生興趣,在很大的一部分程度上是取決于教師的。因此,在閱讀教學前,教師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學生喜愛的方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到閱讀的狀態。只有這樣,當學生腦海中帶著求知的欲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就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當然,閱讀教學課堂結束后,教師還可以根據所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外讀物中尋求答案,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自主的閱讀能力
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如何教會學生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教學重點。首先在教學的課堂上,要充分重視“讀”的作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閱讀教學的本質是“讀”,這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特別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教會學生情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讀”來培養語感和感悟力。并通過大量閱讀來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其次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提出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閱讀教學是一個多主體的互動過程,是學生、教師、閱讀材料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角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過程中,要提倡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且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學生在閱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在閱讀中不斷有所發現,讀出新意。
三、激發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閱讀是學生腦、心、嘴三者并用的復雜的學習過程,獨立閱讀、情感領悟更是閱讀活動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主動積極的進行思維的發散訓練,加深對文章的情感體驗,對文章的內容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加深理解、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積累文章中優美語言,還可以體會作者的寫作心情,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在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多數教師都是用課堂文章的分析取代了學生的閱讀時間,這是對學生極大的不尊重,違背了語文教育的特點。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在閱讀課程中,要讓學生更多的進行情感體驗。語文閱讀教學本身就是學生、文本、教師的多方互動的復雜過程,而學生主體的情感體驗能否實現,這是一堂閱讀課是否成功的衡量標準,同時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體驗的價值所在。所以,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課堂的閱讀時間還給學生,當然,把課堂交還學生不代表可以任由學生亂發揮,老師要及時發揮自己主導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把握正確的方向,給出合理化的建議,真正地做到“高于學生之上,融于學生之中”。
四、豐富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課堂的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書讀的興趣。然而,在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上,由于教師對課本上文章的精講精讀,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自認而然也就不會再去課外找書讀,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使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閱讀失去激情。所以,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滿足于課本上的閱讀要求,而是要千方百計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加大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和各種報刊雜志,在豐富自己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審美的樂趣,開拓思路,同時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有很多方法,這需要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探索,才能在眾多的方法中尋找到最適合本校的方法和途徑。小學語文閱讀只有教師不斷的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語感,提高言語的表達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曉燕.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書育人,2005,(01):60-61
[2]李桂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才智,2008,(06).613
作者:白晶萍 單位:吉林省四平遼河農墾管理區第一小學
第二篇: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對策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重在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也是為學生以后發展,提高綜合素養的基本途徑。為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培育學生健康成長以及成才為目標,逐漸提高學生閱讀水平,進而促進素質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合作;習慣;評價
不容否認,閱讀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同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新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絕非是老師或學生完全個性的釋放以進行二度創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課本內容后,盡可能地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原文章的本色,通過正確處理停頓、語調、語氣,再現文本內容。為此,作為當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正確認識閱讀教學的意義,并且不斷提高自身認識,發揮自身優勢,促進優質閱讀教學課堂有效開展。
1明確小學語文閱讀目標
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明確閱讀目標,才能有方向地對小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合理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要初步建立目標。對初步建立的目標的唯一要求是必須全面,為進一步整理排列目標做好鋪墊。所以初步建立閱讀教學目標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包括語文課程目標的要求、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方向和所要達成的結果。根據這些因素設定相應層次與水平的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同時,整理排列目標。根據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類型,對初步建立的教學目標進行分類與篩選,并提煉具體模糊目標,讓意欲達到的終極目標成為一個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層級系統。這些子目標的排列可以根據其重要性及實現的難易程度進行,比如在對主要目標、核心目標、次要目標和支持性目標等的陳述順序中,要突出主要目標、核心目標的中心地位,而將低水平的子級目標作為高水平閱讀教學目標的準備前提。將設定的初級目標整理成邏輯清晰、層次遞進、具有層次性的統一整體,如要求學生先積累詞語,然后能分析文章寫作特點,最后才體會作者的思想境界,這樣的教學目標排列才能讓語文閱讀教學終極目標具有實際操作性與實現可能性。通過閱讀目標的確定,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2合作閱讀,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通過課堂合作學習的討論,進行相互的思維的交流,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語言的了解,讓學生對課文里的情景和人物進一步的理解。同時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對學生自主性的發揮重視不夠。不少老師習慣照搬教參等資料,以為如此完成教學任務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不是自己對作品的自主閱讀。根據新教學標準和理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方法的指導,放手發動學生。而對課文的理解,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才能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逐步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教學過程最忌諱一味的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要通過課文教學形式和方法,使學生學到閱讀的方法、技巧,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首先,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誘導學生主動探知。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預習課文,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不懂得的詞,查查字典;疑惑的問題,問問老師。有時,學生提不出問題了,幫助學生養成處處留心并且提出疑難的良好閱讀習慣。實在不行才由教師提問。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盡可能啟發學生互相解答。學生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來講解。學生解說不當或錯誤的,教師及時要糾偏,而在糾偏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孩子們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促進小學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3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學生沒有養成在閱讀中自覺、專心的思考習慣,就會使閱讀教學大減效果。因而,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然后,鼓勵他們在閱讀中找出并提出問題;最后,引導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另外,還要培養勤于動筆的習慣,隨時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寫讀后感等。學生一旦養成了勤于動腦勤于動手的良好閱讀習慣,就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時、省力、高效,最終達到“用不著教”的目的。當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在課前調動學生運用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猜想,讓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用疑問激趣;可以有教師通過設問或講故事激趣;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配樂朗誦激趣。課后,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及特點,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4正確進行閱讀評價
評價,對于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來講非常的重要。然而,很多學校,乃至教師完全忽略評價的重要性。很多老師不評價,即使評價也是應付了事;殊不知正確的閱讀評價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評價注重對學生進行個性評價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特征、心理素質以及生活經歷都不同,所以教師在評價時不能一刀切。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評價方式。、實現閱讀有效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協調者,起著引導和評價的作用,如何運用有效的評價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顯得非常重要。所以,教師可以進行生生評價和小組互評等活動,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綜上所述,新時期,對于小學階段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有效開展,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閱讀目標;開展合作閱讀,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興趣和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以及正確的閱讀評價,從而真正地提高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作者:王佐利 單位:江蘇省漣水縣幸福里實驗小學
第三篇: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途徑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教育體制得到了很大的改革。而小學語文教學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提出了閱讀教學對小學語文的重要性。目前小學語文在閱讀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改正。文章著重闡述了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依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如何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取得更大的進步進行了一些策略研究。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可以讓人感受文字的魅力,獲取外界的信息,可以讓人感知世界。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政策,要求教師認真對待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是語文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可以讓小學生初步感受文字的信息,這對他們有很好的啟蒙作用。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指出,在小學階段,要讓小學生學會去閱讀,學會主動地、有效地閱讀,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小學要去實現的目標。但是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沒有有效地開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第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生硬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本應是活躍的、積極的、輕松的課堂氣氛,教師和學生共同感知文字的魅力。但是目前卻存在著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生硬、課堂教學死板,一節課下來學生吸收程度不高,教學質量偏低等現象,原因就在于在上課之前,教師也針對要講的閱讀課文進行認真備課,用心地去設計一些教案。然而,在課堂中,由于小學生對世界存在著很大的好奇,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提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不在教師的備課之內,導致教師不知道如何去應對。而且教師為了完成這一節課的教學進度,通常不會認真回答這些問題,不顧課堂實際出現的情況,而是直接把教案上的內容講完。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著嚴重的不足,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所思所想去講這些內容,而是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完成,這樣學生的疑問和教師所講的內容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大,閱讀教學沒有被很好地實施。
第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沒有認識清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把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角色正確地定位,導致教學方式不正確。教師也認識到如果只在課堂上講課,而學生很沉悶這種教學方式是不足的,然后一改這種模式,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去自己學習,教師把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學生,而教師沒有去講課,這種模式看似重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這種方式依然存在著不足,因為變成了讓學生“滿堂學”了,忽略了教師和學生都是重要角色的這個定位。這說明教師依然沒有正確認識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課堂角色之間的關系,嚴重重視了一方,然后又忽略了一方,沒有明確教師在課堂中起什么作用,而學生又該怎么去做的這些事項。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
(一)讓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由地去溝通,表達
閱讀可以使人產生一些思想情感的碰撞和共鳴,而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想法想要去表達出來,想要和一些人去分享他們對課文閱讀的一些見解,一些感悟。而這個溝通的對象不一定是老師,讓學生和老師去溝通,學生可能會感覺會有些不自然,有些緊張和其他一些顧慮。而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小學生去自由選擇他們溝通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其他人,這時教師可以設定一些說明,等小學生去和他的伙伴交流完以后,再和教師溝通,這樣可以雙重訓練他們對文字的表達能力。比如在學習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閱讀一遍,然后再讓學生自主地去選擇對哪一部分感興趣,自己再去朗讀,然后朗讀完以后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對這段的領悟表達出來,可能有的學生喜歡用文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領悟,而有的學生可能喜歡尋找別的資料來說明自己對這段的領悟,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部分去閱讀,然后再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極大地發揮了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了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師教學模式要具有靈活性、多變性,提高小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閱讀中含有大量的優美文字,小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感受文字的美,感受世界的美。所以閱讀也是在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其他的一些元素去教課,讓教學方式靈活多變。比如教師在讓小學生去閱讀一些關于寫風景的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放映一些和文章相關的優美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小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美,讓小學生認真去欣賞這些美的事物,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小學生學習到語文知識,又增加了小學生對語文知識深層的認知和對美的感受力。如果教師每節課都堅持這樣做,讓課堂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不墨守成規,這樣小學生的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會被大大提高,審美情操也會得到培養。
(三)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活動,豐富文化知識
在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小學生還要去進行課外閱讀。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可以組織一些相關的活動,比如可以在一定時期內設定閱讀幾篇課外文章,然后要求學生讀完后并寫下自己的讀后感,并在課堂上和同學們分享。然后再設定誰完成了這些任務有獎勵,這樣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興趣會被激發,學生在無形中會學到很多知識。或者是教師利用教室中的墻面去張貼一些課外的文章,把墻面劃分幾個區域,每個區域張貼不同類的文章,然后讓小學生在課外時間就可以去閱讀了,讓小學生高興地去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還需要對閱讀方法進行探索,爭取用正確的方法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黃育民.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5).
[2]孫偉霞,嚴增曉.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10).
作者:高興軍 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屯升中心小學
第四篇:語文閱讀教學要點思考
【摘要】小學語文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因此一定要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強化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五讀”,即感讀、賞讀、品讀、悟讀和拓展讀。“五讀”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品味文本中精巧的語言,有助于學生充分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關鍵詞】五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為了幫助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一定要加大閱讀教學力度,讓學生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并激發創作潛能。為了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與評價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感讀、賞讀、品讀、悟讀、拓展讀。
1.感讀
作為閱讀教學的第一階段,感讀是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初步感知的過程。這一階段對于學生的閱讀要求就是從整體出發,把握文本的大意。教師通過創建一定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后,帶領學生進行通篇的閱讀,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全文的前提下進行文本內容的初步感知。這一階段的閱讀方式可以自由發揮,既可以是學生獨自默讀,也可以是大聲朗讀,也可以是教師帶領著學生誦讀。這種對文本進行初步閱讀的方式,正好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這一理論要求。以小學三年級《燕子》這篇文章為例,在學生誦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燕子的羽毛是什么顏色的?”“燕子的尾巴是什么形狀的?”“燕子會在什么季節飛回來?”等諸如此類帶有趣味性的問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夠對這篇文章擁有整體的把握,閱讀效果自然得到有效提升。
2.賞讀
作為閱讀教學的第二階段,賞讀是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審美體驗的過程。這一階段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審美心態,從而去感受、欣賞文本作者筆下的人、景、情。在賞讀這一階段,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朗讀將作者文字中蘊藏的感情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富有感染力的語文氛圍中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與情感的充沛。教師在示范朗讀的過程中還可以在重點詞語前以停頓或重讀的方式引起學生的關注。以小學四年級的《桂林山水》為例,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反復地誦讀里面飽含感情的優美句子,讓學生在投入的閱讀中與作者一起欣賞、感悟桂林那清澈寧靜的水與秀美多姿的山。作為一次審美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學生在賞讀過程中一定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賞。
3.品讀
品讀,顧名思義,自然就是要求學生在這一階段對文本進行細細的咀嚼與品味,這一過程需要學生重新回歸文本,對文章的一字一句加以精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語言的無窮魅力。只有通過品讀,學生方能真切地感悟到文本深藏的韻味與情感。在學習《海倫•凱勒》這樣的經典名篇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仔細地、反復地品味文中關于海倫•凱勒發奮學習的細節描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可以發出這樣的詢問:“如果將作者這一段細節描寫全部刪除可不可以?”至此,學生當然會明白作者那樣一大段詳細描寫的用意,因為這些文字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海倫•凱勒克服苦難勤奮學習的優秀品質。
4.悟讀
悟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本中的境界與韻味。在這一階段,學生一定要全身心地投進文本中,調動自己所有的器官去感受,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是不是就無所作為呢?當然不是,教師需要給學生營造自我感悟的時空,引導學生再次回歸文本,邊讀邊感悟文章中充沛的情感與意境。以三年級《做一片美的葉子》為例,在經歷過感讀、賞讀、品讀三個階段之后,教師需要預留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由地再次閱讀課文,感受每一片葉子的美麗,并從中自主得出“像葉子一樣生活,像葉子裝點大樹一樣為社會做出我們的貢獻”等人生哲理。學生在靜靜地反復悟讀課文的過程中,自然能夠逐步領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
5.拓展讀
作為“五讀”閱讀方法的最后一個階段,拓展讀與前面四個階段一樣重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以課本內容為基礎進行延伸拓展閱讀,即從學生的實際知識結構出發,立足于課本但又超越課本的一種閱讀訓練方法。拓展讀能夠有效地實現語文閱讀中廣度、深度與厚度的統一,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寫作能力也能夠得到大大的提高。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拓展讀時,一定要堅持以文為本的原則進行教學設計。例如在教學完《海倫•凱勒》這一篇文章后,教師可以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一篇文章嘗試著給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了解到海倫•凱勒更多的思想及其品格。這樣的方法既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整體感悟到作者的情感。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引領學生落實“五讀”并且堅持“五讀”,必然會對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審美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堅持以“讀”為本,帶領學生一起奏響語文課堂的優美旋律。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加強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欣賞能力與說話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成為了各位小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共同難題。本文提出了“五讀”這一有效的方式,即感讀、賞讀、品讀、悟讀、拓展讀這五大讀書階段,希望能給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設計閱讀教學時提供一些參考。
作者:俞揚 單位:揚州市竹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