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互聯網下高校圖書館優化服務策略探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互聯網下高校圖書館優化服務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互聯網下高校圖書館優化服務策略探析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要滿足新時代發展需求,推動服務理念、服務內容、服務模式的革新。高校圖書館要因時而立,因勢而為,打破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藩籬,借助“互聯網”的東風,瞄靶心、找短板、狠發力,優化和革新服務模式,為讀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發揮圖書館的價值,助力書香校園和書香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自此“互聯網+”一詞一躍而紅,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互聯網+”研討熱潮,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大眾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2020年11月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高校圖書館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肩負著構建書香校園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構筑“萬物互聯”的知識庫。當前讀者需求多元化,并伴隨著碎片化、快餐式的“淺閱讀”興起,高校圖書館要瞄準“互聯網+”的優勢,積極轉變服務理念,堅持因時而立,依勢而變,革新服務模式,利用大數據將人、數、空間聯結成一個信息生態有機體,通過對讀者行為數據的精準分析,為讀者推薦文獻資源,提高讀者的黏性和滿意度,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服務效益的提升。

          一、“互聯網+”對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影響

          對服務內容的影響。傳統高校圖書館主要為讀者提供館藏圖書信息咨詢、文獻檢索、圖書借閱等內容服務,服務資源均需人工操作。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顛覆了傳統服務內容,打破了傳統文獻、圖書服務內容的藩籬,逾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過去館藏資源的檢索、借閱逐漸變成以網絡資源和館藏虛擬資源為主的多樣化、深層次的信息服務[1]。比如,期刊檢索、科技查新、網絡數據庫、虛擬參考咨詢等,有效地豐富了圖書館服務內容。對服務模式的影響。毋庸置疑,過去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以“書本位”為基礎,以館藏資源為核心而開展。服務模式被動且單一,圖書借閱,文獻資源采集、加工、整理、檢索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煩瑣冗余的程序,不僅加大了工作量,還限制了文獻記錄的準確性。“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這種模式的弊端,封閉的模式變為開放,服務手段多元化,豐富的信息資源可共享,且人工服務、自助服務、計算機服務、數字化信息服務并存,用戶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網絡信息檢索、網絡預約,足不出戶就能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效能和讀者黏性。對服務范圍的影響。在傳統高校圖書館服務中,師生需到館才能獲得相關服務。隨著大數據、云計算、5G等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泛在化趨勢日益突顯,圖書館依托高效便捷的互聯網技術開展服務,滿足讀者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高校圖書館瞄準“互聯網+”優勢,將二者完美地契合起來,一方面打破了傳統圖書館服務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讀者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時刻訪問門戶網站,查詢或是檢索所需的各種信息[2];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聯盟高校和社會大眾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優化服務的措施

          正本清源與時俱進,轉變理念革新意識。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離不開優質服務理念的支撐和引導。特殊性、專業性、方向性是高校圖書館服務對象的顯著特征。第一,圖書館要因時而立,因勢而為,以超前服務理念作指導,精準把握信息服務方向,把脈讀者需求;第二,利用、組織、收集、保存文獻是圖書館的傳統功能。“互聯網+”背景下,讀者需求呈多元化,圖書館從過去的“以資源為中心”逐漸變成“以讀者為中心”,高校圖書館要瞄準讀者的需求,轉變服務意識,樹立為讀者全面開放資源的理念,并有效貫穿到各個服務環節中。打破傳統封閉服務的弊端,讓傳統單一、被動的服務走向豐富性、多元化;第三,圖書館需轉變過去重藏輕用的觀念,最大化利用文獻資源,開放圖書館所有的設備和文獻便于讀者閱讀查詢,在信息自由、信息公開前提下,實現資源共享,使讀者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務,此外,高校圖書館還要調查讀者的需求、閱讀特點、閱讀習慣,立足于圖書館現有的系統結構和互聯網的優勢構建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從整體上促進圖書館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還要加強專業性和特色化建設,通過資源信息挖掘及服務能力優化,逐步提升自身的綜合服務效能,提升自助借閱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獲取更多用戶的認可和接納,提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品質。比如,中新友好圖書館在智慧化轉型中,充分挖掘大數據分析、移動掃碼借書、刷臉借書、24小時智能書柜等服務,并通過8大類、40個智能機器人等,實現了智慧咨詢服務。豐富創新服務內容,切實提升服務水平。數字化信息資源是“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主體,“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統圖書館文獻復制、借閱、檢索等服務的藩籬,將服務有效地拓展到了新型的信息服務內容上,如查新評估、技術中介、OPAC服務、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方面。第一,提升服務質效,堅持以內容為王,利用“互聯網+”進一步拓展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比如,依托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文獻傳遞和文獻檢索的云共享服務,構建與讀者多維度交流互動的平臺,最大化利用和共享各類圖書資源;第二,結合讀者需求,構建特色數據庫服務,依托現代通訊方式如微信公眾號、APP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效獲得不同學校的文獻傳遞和圖書預約等服務[3];第三,要聚焦“互聯網+”的優勢,為讀者提供及時、高效的跟蹤服務。另外,高校圖書館還可以結合不同技術的功能及應用特征,將其適用于服務及設備的指引之中,用戶僅需要利用手機APP便可以輕松實現3D式的立體導航功能,從而獲得全面的定位和功能指引,幫助用戶快速地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源,讓該過程轉變為一種創新體驗和享受。事實上,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創新技術資源,將大幅提升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價值,發揮出高效性、精準性、個性化等優勢,增強用戶的服務黏性。而將場景服務應用于知識資源庫時,則可以采取不同的技術形式,將以往的印本文獻、口述資料、網絡作品,乃至微信、微博、抖音等資源納入知識資源庫之中,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智能挖掘,構建起完善的智慧化知識圖譜,實現資源服務覆蓋的最大化,推動高校圖書館的深度學習和創造,切實為用戶提供集內容、設備與技術于一體的閱讀學習空間。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第一,構建智能門禁系統,讀者通過智能借閱卡刷卡進入圖書館,系統對讀者信息進行識別,將相關信息數據上傳到信息管理系統中,提供比對各項信息,記錄讀者閱讀信息、入館次數、時間等;圖書館還可以為讀者提供智能導航服務,實景呈現圖書館全貌,對于讀者而言,可以利用導航功能了解和全面查詢圖書館,明確圖書館各功能區的位置,提供語言導航服務、機器人導航服務、無控制臺導覽服務等,如此一來,讀者就可以依托移動終端設備,如微信、移動圖書館等進行電子資源閱讀和圖書檢索,同時,還可以通過自助借還設備進行圖書借閱操作和圖書檢索。依托這樣靈活、多元化的方式滿足讀者需求,提升圖書館人性化、精準化服務模式,提高讀者黏性;第二,高校圖書館還可以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整合和數據分析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讀者的閱讀習慣、搜索偏好、閱讀方向等,為讀者自動生成相應的信息推送,比如,相關文獻、熱點資訊、實時資訊、研究進展、研究成果等,以此達到為讀者提供針對性和個性化服務,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對于圖書館而言,還可以利用讀者提供的反饋意見或是建議,優化圖書館服務方式,使服務個性化、便捷化、智慧化。第三,圖書館作為文化交流中心,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堅持以讀者的興趣及體驗為主,營造出優質愜意的閱讀環境,結合豐富多元的文化推廣活動,讓圖書館達到文化供需平衡,確保圖書館閱讀服務豐富多彩、寓教于樂、健康文明[3]。比如,高校圖書館可以借助影視欣賞、音樂品鑒、美術展覽、專題講座、歌詠比賽等形式,拉近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同時,用戶還可以利用圖書館所開通的APP、微信、超星移動圖書館等平臺,實現圖書館借閱、續借、預約、委托、薦購、公告等諸多功能信息的聚合,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以遼寧省圖書館為例,其率先開通了手機端“智慧條碼”服務平臺,用戶只需要注冊并登錄平臺的“微服務大廳”,選擇“智慧條碼”進行相關操作,便可以輕松獲取相應的資源。提供嵌入式服務,構建互動服務關系。嵌入式服務主要以融入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為讀者構建一種滿足或是符合其個性化信息需求的保障目標。對于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而言,即是讓圖書館工作人員融入用戶群體中,變成其中一員,在群體中發揮自身信息服務的專業特長,與用戶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務和工作目標的一種服務方式,與讀者構建密切互動的服務關系,滿足讀者需求[4]。第一,高校圖書館要堅持以“融入一線,嵌入過程”的信息服務理念為主導,不僅要為讀者提供科研全過程的信息服務,還要發揮自身作用,積極參與到科研中,加入課題組。以廈門大學為例,歷史學科館員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到歷史學院的相關課題研究和學術活動中,嵌入地方史的科研中,參與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參編著作以及發表多篇論文,以自身優勢,嵌入式為讀者提供服務;第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圖書館創設了服務泛在化的契機,在移動終端及即時通訊的廣泛普及、信息環境的網絡化、資源形態的數字化打破社會大眾的信息行為,并基于此催生泛在知識環境的形成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要改變傳統文獻下載資源服務,在內部全方位推進知識化、個性化、立體化、深層次的服務,構建嵌入式學科服務;第三,潛移默化地將圖書館服務嵌入用戶業務環境中,恰如其分地融入虛擬空間和用戶物理空間,一方面,可基于Web2.0的嵌入式館員服務,有效將服務嵌入用戶虛擬空間;另一方面,還可以基于用戶桌面的嵌入式服務,對讀者而言,可利用桌面工具軟件,集成或是調動各種系統、資源與服務,滿足自身需求,圖書館還可以結合讀者的差異性信息需求,將服務融入讀者信息環境中,依托QQ、微信、電子郵件等各種網絡實時通信工具與讀者構建互動的服務關系,提升服務效能。

          三、結語

          “互聯網+”的到來,為圖書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為全面提升自身服務質效,高校圖書館要瞄準新媒體時代特征,因時而立,因勢而為,革新和優化服務模式,有效地將傳統服務模式和數字化、個性化、嵌入式服務融合起來,精準把握讀者的需求,多措并舉借助多方力量,群策群力,優化服務,提升服務質效,實現高效服務常態化,構建人文校園,書香校園。

          參考文獻

          [1]李霞.基于CRM的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09,29(11).

          [2]黃世芳.“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如何提升服務創新探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8):184-185.

          [3]過仕明,呂莉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協同服務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19,37(4):52-58.

          [4]郭麗艷,王清晨,孫杰,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業務流程重構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7(6):48-51.

          作者:王艷鳳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