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創新合作對策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充分把握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難得政策機遇,是珠海與澳門加快科技創新甚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從國家政策層面進一步明確當前有利于地方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和政策導向,為珠海市與澳門在新時期的科技創新發展和合作建設提供政策依據與政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創新;珠澳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政策環境
一、珠海與澳門科技創新政策分析
從概念提出到規劃綱要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歷三十多年的發展。自2017年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框架協議后,逐漸形成了以創新為主所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目的在于完善創新合作體系和機制。基于大灣區內各城市之間的經濟基礎和科技資源稟賦條件有明顯差異,促使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中國經濟也進入了一個轉型期,而中美貿易摩擦暴露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短板,彌補這一短板的唯一途徑就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是重要的國家戰略,區域內城市的有效融合是大灣區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科技創新合作也已成為了目前發展突破的有效途徑。
(一)國家政策層面。五大發展理念為珠海與澳門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其中,創新發展理念與科技創新制度、科技創新市場化和產業集群導入等多層次結構相結合,協調發展理念與科技創新主體間的合作共贏相結合,綠色發展理念與開放發展理念相結合,共享發展理念與開放發展理念相結合,共同發展理念與共享發展理念相結合。創新發展戰略與創新發展理念是邏輯統一、一脈相承的,對科技創新和科技創新成果落地均有重要影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本涵義有兩個層面:一是強調中國未來發展的動力應從傳統的人力和資源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二是強調創新成果的落地,不能只注重高水平論文,而應讓科技創新成為真正的動力。
(二)大灣區規劃政策層面。2019年2月18日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世界級灣區作為未來主要的國家戰略目標,這為大灣區城市間的合作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1.建設大灣區,為區域科技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以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在此基礎上要成為全球的科技創新高地、新興產業的集聚地,同時強調新經濟體系須依靠全新的創新平臺,有效利用“破壞性”的創新特質來發展新模式、業態、產業以匹配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稟賦。同時,以大灣區作為創新和改革的試驗基地,不僅具有科研要素融合的優勢,更具備突破要素流動的約束力,能激活更多主體投入到科技創新的活動中來,進一步優化大灣區內的科技要素融合,包括有效的資源配置、配置效率和合作效能的優化。
2.對大灣區城市群及城市間協作定位提出明確要求。強調珠澳在空間布局上的極點定位,并要求極點城市發揮先導帶動作用,提升整體實力和影響力;強調珠海作為節點城市的地位,加強與中心城市的互動合作,與珠海相對應的核心城市是澳門,這都對珠澳深度合作提出了戰略要求。珠澳深度合作,特別是尋找突破性合作領域,是推動大灣區城市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
3.對珠澳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合作提出具體指導意見。以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線,其主導產業是現代金融,金融是促進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支持澳門建設葡語系國家金融服務平臺,探索為葡語系國家提供金融服務,研究和探索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區的建設。
4.對珠澳深度合作提出具體空間要求。作為珠澳深度合作的空間起點,橫琴將以橫琴國際旅游島為依托,支撐澳門產業多元化,同時也承擔起與珠海保稅區、洪灣片區聯動發展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橫琴將成為珠澳民生合作的建造地,共同建設集養老、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生工程。面對大灣區擔負著引領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任務,灣區內城市之間的科創合作是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對于珠海和澳門來說,如何搭上大灣區發展快車,同時利用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機遇,深化與廣深及港澳的科技合作,引進四大核心城市的科學研究和科技人才,促進珠海和澳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進而促進珠江西岸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目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珠海與澳門科技創新合作的可行路徑
科學技術創新可以重構全球創新格局,突破大灣區現有的局限,以增量改革的方式,為融合發展提供新的戰略思路。為此,分析珠海和澳門兩市已出臺的重要科技創新政策,這些政策將成為吸引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團隊和科技創新企業的重要支撐政策,并充分利用兩市的區位和資金優勢,從吸引人才入手,進而導入相關科技創新企業,為珠海產業升級轉型和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有效支撐。珠澳科技創新合作是社會系統、司法系統和關稅系統相互協調的可行途徑。2018年3月7日,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性做了進一步的說明,這是重大的建設機遇,同時需要三方攜手共同推進,建設目標是世界級城市群,另外還指出“體制永遠是需要完善的,因此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但是,由于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關稅區、四核城市”的特殊情況,使其整體既表現出開放程度高、發展前景好,但也存在著體制障礙和協調成本高等問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體還需要開發和探索更多的創新思路,加深支撐要素流動方面的合作,建立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當前,世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世界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對融合機制的探討顯得尤為迫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國家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挑戰的戰略選擇,對內則是驅動區域再發展、提升區域能級的戰略選擇,同時在新的國際環境下推動港澳重塑其發展動能,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大灣區內部實現“9+2”城市群以區域性科技創新合作為突破口,優化現有跨區域合作模式,從制造業協同轉向科技創新協同,構建大灣區內新的活力源泉,尤其是推動科研人員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是大灣區從創新走廊升級到創新環帶,最終實現創新共同體的重要步驟。
三、珠海與澳門科創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自主創新是提升價值鏈的核心基礎,一些學者在產業政策研究的討論中認為,技術趕超戰略更符合中國國情,是當前地方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另外,政府應減少對創新的干預,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而大灣區并非單純的地理概念或新興的區域概念,而是以珠三角城市群為基礎的多元概念。珠澳可以多利用創新網絡在多空間、多尺度上的優勢,形成要素流動共享、創新主體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利用的通道。“二次創業”戰略為珠海市產業升級轉型和珠澳科技創新合作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據。珠海是珠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事實上,盡管珠海市經濟增長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處于領先地位,人均GDP也處于珠江三角洲前列,但其增長更多地依賴于固定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就實體經濟而言,在一些傳統產業增長乏力甚至陷入困境的情況下,近幾年市政府大力推動的產業升級轉型成效顯現但仍需要時日;從科技創新維度來看,珠海市高新技術增加值占GDP比重與灣區同類型城市及廣東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對較低,這不僅從產業結構方面拉低了整體經濟總量和增長率,也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基于2018年全國兩會對廣東提出了“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珠海市作為經濟特區,在新時代應肩負新使命,確立新起點,展現新氣象,提出“二次創業”戰略,既是對過去珠海經濟特區發展成就的總結,也是對未來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發展戰略的描述。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科技創新對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作用,明確提出要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包括現代金融)雙輪驅動,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強化現代科技創新支撐。珠海市對以往的發展道路進行了戰略性調整,“二次創業”戰略也強調了科技創新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四、結語
珠海和澳門雖然屬于不同的社會制度,但仍具有一定的社會鄰接性,有互信基礎可維持緊密的合作關系,有助于促進隱性知識交流,提高各自的科創能力,更有利于突破目前產業發展的瓶頸階段。以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兩地產業結構、科技創新與兩地科研機構等維度為切入點,比較全面地審視珠海與澳門科技創新發展客觀存在的差距,深入分析差距的深層次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雙方合作的政策建議。總的來說,珠海與澳門在新時期面臨著協同發展和融合發展兩大任務:一是實現珠海與澳門產業的協同發展;二是在大灣區范圍內實現珠海與澳門科技創新能級的提升,從根本上嘗試并引領珠江西岸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覃艷華,曹細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3(2):255~262
[2]曾志敏.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戰略思路與路線圖[J].城市觀察,2018,2:8~19
[3]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尋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理論思維———基于新熊彼特增長理論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7,12:8~19
[4]趙曉斌,強衛,黃偉豪,線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理論框架與發展戰略探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12):1597~1608
作者:王安強 程琪 單位:珠海華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