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索現代科技與民族文化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網絡技術的普及,E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催生新的理念和結構不斷形成和完善,產業結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理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現代科技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科學技術作用于勞動生產的各個要素,它促進了勞動資料的變革,機械農具替代手工農具,促進勞動效率的提高;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了勞動對象的變革,航空航天技術、納米技術、轉基因技術、海洋探測技術等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生產生活資料。同時,現代科學技術擴大了生產力的有效需求,使得一批新的產業形式得以出現和發展,促使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壯大,促使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向知識密集型生產方式轉變,極大解放了生產力,從而促進勞動效率和社會勞動效率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與復制成為可能,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國度邁進和發展。
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業的比重逐步超過農業;第三次產業革命之后,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形態。現代科學技術在提升了人類生產力的同時,也給促進整個人類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現代科技的發展擴大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范圍,改變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方式,為全球化奠定了基礎。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打破了地域上的時空界限,拉近了區域與區域、民族與民族的距離,使地球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各民族無一例外被納人全球化的系統中。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交通方式,從最初的步行到馬車等畜力交通工具再到火車、汽車、飛機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的使用,縮短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時間成本,擴大了交往的范圍。在民族文化“自我認識”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打破了民族文化之間的自然壁壘,而且超越了其在歷史中形成的民族、族群之間的文化邊界,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接觸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交往深度不斷拓展。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無障礙交流變成了可能,邊緣化、地域化的傳統民族文化間隔被打破,從而大大促進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給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現代科技在促進傳統第三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現代科技促進了國際商業貿易、金融貿易等傳統服務業的發展,也使得第三產業的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導致了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提供了優質、便捷的服務,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創造了全新的服務方式和理念。網絡、通訊衛星、電視、影像技術創意了與傳統的文化體驗、文化生活不一樣的各種現代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帶動了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正如科學家、藝術家達•芬奇所說:“藝術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飛。”科技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作用是多層次滲透、全方位介人的,具體表現為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創意者的科技素養、形成激發創意和拓展思維方式的技術環境、為創意產業提供相關的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平臺支撐等方面。現代科技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各個階段如影隨形,無處不在。現代科技深人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當代文化最具影響力、最具活力的文化表現形式,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推動了席卷全球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現代科技與民族文化保護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國家文化安全日益受到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成為熱點話題。如何發揮民族文化的表現力、創新力和傳播力,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擴大了不同民族間的交往范圍,深化了不同民族間的交流深度,打破了民族文化邊緣化、地域化、相對封閉式的發展狀態,促進了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現代科技帶來的一系列變革也為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傳播尋找到了新的路徑。現代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構筑的立體交通以及基于網絡、影像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打破了單一的、相對封閉的文化發展格局。現代科學技術使文化生產從相對封閉、分散的生產方式,轉變為開放的社會化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效率。立體交通的構筑以及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完善,使得鄉村封閉的文化發展格局被打破,城鄉文化發展互補態勢逐步顯現。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科技力量的不斷注人,民族文化、區域文化消費市場日趨活躍。發端于區域和不同民族日常生活的區域文化市場的發展,不但使傳統、民族文化、地方性知識得到迅速發展,如手工技藝得到傳承和發揚,而且活躍了城鄉文化消費市場,為區域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解決了地方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改善了當地的產業結構,推動了地方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區域性、民族性文化突破了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播受制于資金、成本、人才、物流、市場的制約,憑借現代科技與現代信息技術,區域與民族文化可以突破區域的制約,走向國際市場。區域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成為可能。青海黃南州“熱貢藝術”是15世紀發源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流域的一種藏傳佛教藝術,是當地人民主要的文化生產方式。為了弘揚熱貢藝術,傳承傳統文化,展示以唐卡為代表的熱貢藝術的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擴大熱貢藝術的知名度從而將唐卡等熱貢藝術進一步推向市場,青海省于2008年開始,每年在西寧市舉辦“青海國際唐卡藝術節”,通過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如文藝表演、藝術精品展示、藝術宣傳周、學術交流、風情歌舞晚會推介營銷方式,提升了熱貢傳統民族藝術的產業化發展。同時借助網絡營銷、網絡訂貨、銷售系統,將青海熱貢唐卡藝術從地方推向世界,實現了地方傳統藝術產業化發展。熱貢藝術作品遠銷至我國港臺地區以及日本、美國等地,為當地農牧民群眾帶來新的機遇和豐厚的收益,青海熱貢唐卡工藝產業已經成為熱貢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科技為文化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持,實現了對瀕于毀滅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的積淀,是一個民族文化認同的表征。多樣性的文化遺產在全球化迅速推進的過程中或隱或現地受到西方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所構筑的商品、技術、知識等的影響。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遺產正日益被納人全球化所勾勒的世界圖景之中。文化多樣性面臨著全球化所帶來的同質化的嚴重沖擊,文化多樣性正在逐步消失,文化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手段存在著周期長、收效慢、共享性弱等不可避免的問題,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創新,借用現代信息技術加以數字化處理便是人們目前采取的重要手段。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興起,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文化遺產保護日益受到矚目,數字化技術“采用數字采集、數字存儲、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等數字化手段將文化遺產轉換、再現、復原成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目前國內就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程取得了一些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例如:浙江大學虛擬故宮漫游,北京大學故宮數字化,微軟研究院的兵馬俑,南京大學三峽文化遺產數字化展覽工程,國內各種數字博物館包括南京博物館的數字化、山東大學考古數字博物館、中國國際友誼博物館工程等等項目,為我國通過信息技術對瀕危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再創造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與經驗。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文化遺產,克服了傳統保護手段與方式的固有缺陷,大大提高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共享性、直觀性,縮短了保護的周期,保護了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獨特性和完整性,與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相協調的。現代信息技術為地方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文化交流與傳播是國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地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多姿多彩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不僅是少數民族的財富,更是世界的寶貴財富。加強地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在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的同時也能促進世界文化的平等交流,是構建全球共同文化價值體系的現實選擇。由于各民族生產方式、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的差異,尤其是中西方的巨大差異,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理解偏差、觀念隔閡,為了使世界各族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接納中國多樣文化,將高科技手段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用有表現力的、直觀性的方式講好“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路。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是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創作的,曾先后訪問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好評,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典范”。《云南映象》是一臺將云南原創鄉土歌舞與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滿古樸與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錦,將傳統歌舞和新銳舞蹈、現代舞美完美融合,在現實的基礎上再創了神話般濃郁的云南民族風情。這兩部民族演藝作品之所以受到國際認可,源于它們充分借助現代聲光電技術和影視特效,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創意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增強了地域文化的文化表彰力、藝術展現力,使藝術與技術、視覺與感受相得益彰。加之,互聯網絡技術以及現代移動通訊、非傳統媒體、非主流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的營銷與推介,大大提高了地方文化的傳播效率。現代科技憑借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快速便捷的傳播體系和營銷平臺,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發展和傳播所探求的路徑正是今后民族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可取之路。
現代科技與民族文化產業發展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寶貴精神和物質財富,值得整個人類共同珍視、保護和推動其創新發展。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創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地域和民族文化。集豐富性、多樣性、吸引力、影響力和創新力為一體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文化和諧發展的基礎,也是區域、民族特色文化發展的寶貴資源。保護好、開發好區域、民族文化資源,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競爭優勢、發展優勢的轉化,是實現區域和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區域和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代科技在促進民族文化資源向現代大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轉化過程中,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創意提升、品牌營銷等手段實現民族文化資源的規模化生產與產業化發展空間的拓展。現代科技促進了民族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文化生產從相對封閉的、分散的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文化生產的效率,從而有力促進了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文化服務體系的形成。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不同地區、民族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表現形式豐富多樣,現代科技、信息技術與豐富多樣的區域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可以促進諸如民族演藝、民俗文化體驗、文化旅游、節慶會展、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等產業的發展。民族傳統手工藝異彩紛呈、特色鮮明,是區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云南省大理州鶴慶縣新華村早在唐代南詔時期就有從事金、銀、銅器手工加工工藝的歷史,至今已有1200多年。“小錘敲過一千年,一品富裕千萬家”,新華村已成為云南著名的“民族工藝村”。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新華村的手工藝生產技能不斷得到提高,在生產工具方面實現了電源動力和部分機械化生產,氣泵、拋光機、壓銀片機、絞銀絲機等新設備的引進,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滿足了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云南大理州劍川的白族木雕,歷來蜚聲海外,尤以劍川木雕最具代表性。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劍川木雕在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之上引進了平雕機與圓雕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同時,劍川木雕還利用計算機技術設計并開發木雕的數字化圖案,從而賦予傳統木雕圖案以新形式和新寓意,增強了木雕的現代性與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民族傳統技藝在秉持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適當引人現代科技無疑是適應市場競爭的大潮、爭取市場主動的明智選擇。
現代科技為民族文化產品的創意提供了技術支持。近年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斷衍生出多種新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這些新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正是文化產業中最具發展潛力、最具后發優勢的業態,是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力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及時掌握最新科技,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動漫產業、數字出版產業等,同時,在民族文化豐富的中國,也要注重現代科技對民族文化的帶動作用。現代科技為我國民族文化產品的創意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云南美瑾奇奧傳媒有限公司是云南本土專業的動漫企業,公司以“弘揚云南本土文化,發展民族動漫品牌”為創作理念,致力于振興民族動畫、繁榮文化市場、促進經濟發展。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在這片彩云護佑的沃土上,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這為美瑾奇奧的劇本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公司成立以來,引進海內外先進的創作理念,結合業內最新的制作技術,制作完成了云南第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3D大型電視動畫片《彩云南》,將云南極為獨特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向世界展示了這塊“云南美玉”的綺麗風采。《彩云南》動畫形象—“泡泡”,榮獲“2010第二屆中國年度十大最具產業價值動畫片形象獎”;在“2010中國動畫盛典”中,榮獲了“2010中國動畫年會評委會特別獎”;2010年9月,榮獲“云南廣播電視獎2009年度優秀影視廣播劇獎”;2011年4月,榮獲“美猴獎”提名獎;動畫形象白族小姑娘“琪琪”榮獲“第二屆中國十大卡通形象”提名獎;2011年7月,《彩云南》榮獲“首屆中國•鄂爾多斯東勝動畫推介會”國產原創動畫優秀作品獎。現代科技的引進與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正是美瑾奇奧成功的關鍵所在。運用現代科技整合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可行方案。
現代科技與信息網絡為民族文化品牌的營銷提供了路徑。“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而傳播力往往取決于傳播技術的先進程度。’舊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信息技術的深人發展,構筑以科技為依托的現代傳播體系已成為區域和民族提升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選擇。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十一五”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為文化傳播、文化品牌建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移動通信、互聯網、手機報、流媒體點播等現代信息技術,使區域、民族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展示方式、營銷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化的營銷手段已成為區域、民族文化品牌提高影響力的關鍵。
云南作為民族文化資源大省,在民族文化強省的建設中,運用現代科技努力打造方便快捷的全新網絡服務、傳播平臺,為本省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民間工藝、珠寶玉石、影視、演藝、動漫等產業的發展搭建了良好有序的營銷平臺,促進了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六百年歷史孕育了極邊古鎮—云南騰沖和順古鎮,2005年“中國第一魅力古鎮”和2006年“中國十大最美麗的村鎮”這兩個大型評選活動,100多家媒體的介入,使得和順名聲大噪。和順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就此提升。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文化旅游膨脹發展的今天,和順的成功不僅僅源于它獨有的民族文化資源,更離不開現代媒體的宣傳、推介和營銷。《滇西1944》、《我的團長我的團》、《茶馬古道》、《大馬幫》、《和順的夏天》、《翡翠王》等電視劇的拍攝,更進一步提升了和順的知名度。尤其是近兩年來拍攝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北京青年》的高收視率和電影《武俠》的高票房,使得和順一時成為外來游客的目的地。《北京愛情故事》的熱播,更使得“龍鳳鈴”成為和順最暢銷的旅游紀念品。現代科技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和順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云南影視業的發展,“天然攝影棚”的雅稱實至名歸。民族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成就了云南民族文化品牌,助推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和區域的軟實力。
現代科技與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體現了科技與信息技術在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巨大能量。近年來,3D電影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視覺藝術盛宴,3D打印機為個體的創意設計和產品設計的發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科技創新是助推文化傳承、傳播與發展的強大力量,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區域、民族文化發展和創新,離不開現代科技的帶動與促進,在科技與民族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區域、民族文化必將進人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階段。
作者:李炎元翠娟單位:云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