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綜合醫院建筑設計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綜合醫院設計受眾人群分析
1.1顯然醫療建筑受眾人群最大部分是患者。能夠為患者提供良好就醫環境,減少或避免醫患糾紛,是設計師的首要考慮的問題。毫無疑問,醫療市場正進行著革命性變革,未來醫院會向“人性化醫院”、“高科技化醫院”發展。減少患者及家屬在醫院排隊等候時間,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解決方式有以下幾點:
1.1.1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及設備,患者可以自行在家里或醫院統一地點,網上預約掛號,減少排隊等候時間。
1.1.2提供良好的候診及足夠的空間排隊等候。例如,開敞的候診大廳或內庭設計,利用LED顯示屏叫號等候。增設人體工程學的座椅及滿足人際交往的安全距離。利用室內家具及綠植阻隔視線、分流人群。又如:門廳人員混雜,排隊掛號應該單獨設置,避免走動穿插排隊的人群。
1.1.3分科室掛號利用建筑樓層不同劃分不同區域。就近掛號、劃價增加窗口。設置綠色通道,為急病患者、軍人、行動不方便病人提供方便。減少患者等候疾苦。
1.2醫護人員的辦公條件的改善,為投入戰斗第一線的醫療天使們提供一處安靜的休息空間。提高醫院人性化設計水平。
1.2.1醫院就醫都是病人,這里不乏傳染性疾病,醫護人員能用單獨的衛生及洗漱空間。關愛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問題,勢在必行。
1.2.2醫護人員有單獨的出入口、更衣室、值班室等遠離患者。
1.2.3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有空間活動,放松身心、消除疲勞,有空間交流設置室外比賽場地,為工作人員提供一處鍛煉身體的場所。
二.綜合醫院流線設計理念
醫院作為人流量、車流量高度集中的場所,需要具有充足的空間解決人流、車流及污物流線的問題。不解決好此問題,勢必造成病人就醫不便、場面混亂的狀況。醫院建筑流線復雜,主要包括門診患者、住院患者、醫護人員、探視家屬、藥品、潔凈品、食品、污物、垃圾等,必須有良好的水平與豎向交通組織設計,才能使各種人流、物流合理流動。通過合理設置醫療街、專用走廊、自動扶梯、病床梯,客梯和樓梯,使病人、醫護人員均能合理流動互不影響,同時通過設置貨梯,使清潔物品與污染物品相互避免交叉。
2.1重要功能科室設計
2.1.1核醫學科核醫學科位于門診醫技樓地下一層,包括回旋加速器1臺、PET-CT1臺、ECT2臺。回旋加速器用于制造注射用藥。科室內分為高活區、中活區、低活區,根據需要采取防護措施。PET-CT患者、ECT患者、醫護人員、核源均與獨立通道,互不交叉。醫護人員須經過衛生通過方可進入防護區。
2.1.2放療中心放療中心位于門診醫技樓地下一層,設2臺直線加速器、1臺鈷60、1臺伽瑪刀、1臺后裝機、1臺模擬定位機、1臺CT定位機、1臺中子刀及1臺熱療機。候診區利用下沉庭院采光,可給患者舒適的心理感受。科室內部診斷、治療與醫生辦公區域都相對獨立。
2.1.3中心供應中心供應位于門診醫技樓地下一層,與三層的中心手術不垂直布置。其內部設有2部潔凈電梯,可將無菌品直接送達手術部,保證手術部器械敷料的供應。手術后可回收污物通過建筑南側的污梯運至中心供應收件廳,實現手術部潔污物品的垂直循環運送。中心供應式布置嚴格遵循潔污分區分流原則,以單向流線經分類、清洗、打包、消毒送至發件口。中心供應室采用機械排風系統,以保證室內良好的工作環境。中心供應室潔凈等級為Ⅲ級。具體工藝由專業公司另行深化設計。
2.2流線行走原則
各流線有各自要求,有些禁止交叉的。
2.2.1門診口應設計回車半徑,避免和門診大量人流產生交叉,影響到急診就診時間。
2.2.2傳染病門應該單獨開設,避免交叉感染。
2.2.3兒童門診易設計一樓,并單獨出入口,避免與成人病人交叉感染(因為兒童免疫功能發育不全)
2.2.4尸體路線應隱蔽,不應與患者及無關人相遇,更不能跟食品供應路線交叉。尸體出入口最好由太平間直接出大門至街道。
三.綜合醫院設計新趨勢
綜合醫院可以配置自己的康復娛樂設施,并對外開放。例如一個健身康復中心,提供手術后恢復的物理治療的使用,也為醫院辛苦工作的醫護人員提供一個活動場所。考慮增加心理指導和治療的場所和科室。因為在古代,醫療設施不健全,醫院住院主要為病人提供療養場所。也符合現代通過調動部分病人自身免疫康復的原則。醫院提供科學的康復治療是必要的,屬于介入治療。身體機能的調動及心理疏導,對康復身體的信心不容忽視。因此,設計為提供這樣一個場所提出了挑戰。
四.結語
醫院是人們獲得新生,重拾健康的地方。是生命延續、是希望新生活地方。因此列舉幾個成功醫院典范。以健康中心,為綜合醫院建筑的核心概念早在古代遺跡中早已經出現。雅典和羅馬九層存在“醫師院”(doctors’school)的場所。帶著對上帝的敬仰和對施予醫療和保健的知識。希波克拉底(歐洲醫學奠基人)就曾提出醫生引導,自然治療的理論。如今建筑可以輔助提供治愈場所這樣的目的。
作者:吳鋒 臧銀玲 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