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都市森林有害生物形勢及防治策略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都市森林有害生物形勢及防治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都市森林有害生物形勢及防治策略

          本文作者:閆峻1王焱2閆甄珍3譚宏利1作者單位:1.國家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2.上海市林業總站3.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隨著都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呈現出良好、迅猛的發展勢頭,城市森林面積不斷增加,在為人類創造優美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也為提高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創造了重要的物質條件。截止2011年,全國已有30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榮譽。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觀優美的城市森林已成為當今城市發展的必然,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城市森林建設在各地蔚然成風,為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城市森林建設的快速推進,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有害生物的發生危害已成為當今城市生態建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它不僅影響到城市森林的建設,還造成極大的社會經濟損失。作者以上海市為例分析了當前城市森林建設現狀、有害生物發生危害特點和存在問題,提出了新形勢下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對策。

          1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發生現狀

          城市森林是指包括各種綠地在內的由喬木、灌木和草坪組成的城市植物群落,植物種類多,而且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城市植物群落包括名木古樹、露地花卉、草坪、散生喬灌木、行道樹、斑塊狀綠化區、景觀植物群落、公路綠化區等[1]。城市森林建設應以鄉土樹種為主,通過喬、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營造各種類型的森林和以樹木為主體的綠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為主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但由于我國城市森林建設起步晚,目前多數中心城市的城市森林是以名木古樹、露地花卉、草坪、散生喬灌木、行道樹、斑塊狀綠化區、景觀植物群落、公路綠化區等為主,構建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遠自然性和反自然性。因此,目前我國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發生普遍,危害嚴重。

          以上海市為例,上海市歷史上沒有原始森林,上世紀50年代主要以農村“四旁”植樹、栽種竹園等為主。60年代末至70年代,隨著水杉的大面積推廣,郊區結合改土治水、興修水利等農田基本建設,建設了一批農田林網。80年代中期,按照“多樹種、多林種發展,林果花綜合推進”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以經濟果林為主的經濟林發展,先后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果品、蠶桑和花卉生產基地。

          80年代后期開始,在郊區10個區(縣)開展以沿海防護林為重點,以農田林網、骨干道路河道綠化、鎮區村莊綠化為主要內容的平原綠化達標活動,形成林業建設高潮。進入新世紀以后,上海林業步入跨越式發展階段。為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加快“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市政府出臺了“以林養林”、“以房養林”、“以項目帶林”等政策,極大激發了國內外企業和個人參與城市森林建設的積極性。2003年啟動實施的《上海城市森林規劃》確定了“生態城市,綠色上海”發展目標,實施了沿海防護林、水源涵養林、通道防護林、防污染隔離林、大型生態片林、經濟林等六大重點工程,城市森林面積不斷增加,初步構建了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框架。截止2010年,城市綠地面積已達12萬hm2,林地面積9.9萬hm2,森林面積7.9萬hm2,森林覆蓋率12.58%。

          隨著城市森林建設步伐的加快,綠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加之對外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特別是綠化植物的大量引進和木質包裝材料的大量流入,成為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傳播的重要渠道。據普查結果顯示,上海市綠化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300余種增加到目前的1500余種,其中重大危險性檢疫性有害生物已達到20種[2]。1994年在中心城區發生的美國白蛾對城市生態景觀和市民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1989年與1998年崇明東平林場暴發的油桐尺蠖和茶尺蠖對水杉造成了嚴重危害。2000年松江區發生的松材線蟲病導致佘山“九峰十二山”的松樹全軍覆沒,生態環境和森林景觀遭到極大破壞。2001年發生的雙條杉天牛造成青浦區千余株中山柏受害枯死。2003年奉賢區桃潛葉蛾發生嚴重危害,導致黃桃幾乎絕收。2004年松江新橋地區發生紅棕象甲,造成1000多株加拿利海棗死亡。2005年在上海市部分地區發生的斜紋夜蛾、橘小實蠅等食葉性害蟲危害,對居民生活和農民收入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煤污病、懸鈴木白粉病、水杉赤枯病、方翅網蝽以及舟蛾類、刺蛾類等食葉性害蟲每年都有較大面積發生,常出現樹葉枯黃、樹葉被吃光的景象,不僅影響城市生態景觀,也影響市民生活。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葫蘆、大米草等外來有害植物發生危害加劇,已成為難以根治的有害生物。

          2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發生特點

          2.1外來物種入侵嚴重

          隨著城市綠化造林的快速發展,綠地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外來引進植物多,加之經濟快速發展,貿易不斷增加,有害生物隨木材、木制品及各種種質材料極易遠距離傳播,為各種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擴散、蔓延提供了條件,也給檢疫防治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和挑戰。

          2.2常發性病蟲危害加重

          除城市森林公園外,大多數城市森林的植株不能形成完整的、有機的抗御有害生物系統,城市森林生長所處的環境空間相對惡劣,嚴重影響了植株長勢,削弱了植株對有害生物的抗性,致使一些本土常發性病蟲害發生危害呈加重趨勢。

          2.3次要性有害生物暴發成災

          由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道路和建筑增多,機動車尾氣污染加重,加之全球氣候變化因素和日益頻繁的人為活動影響等,導致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下降,一些次要有害生物暴發成災。在北方許多城市楊樹爛皮病ValsasordidaNit、鉆蛀性害蟲的大量發生,導致樹木枯死的例子極為頻繁。

          2.4大樹和草坪受害加劇

          近年來,在城市綠化進程中大樹進城較多,野外已生長多年或幾十年的大樹移植城市后生長勢衰退,抵抗有害生物能力大幅降低,形成了新的危害源。有的城市綠化大量種植草坪,造成草坪病蟲害發生加劇,不僅影響了城市森林生態形成,也增加了有害生物防控難度。

          3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管理問題分析

          3.1檢疫監管漏洞大

          城市是人流物流高度發達的地域,交通十分便利,外來有害生物的傳入頻率高。對植物及其產品的檢疫監管任務由出入境檢驗檢疫和農林部門多頭負責,存在內外檢銜接不夠、信息不暢通、部門配合不夠的現象,致使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檢疫監管存在很大漏洞,導致有害生物傳播蔓延加劇。

          3.2監測預警不到位

          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的公園和林木屬城建部門管理,但相對缺乏有效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監測網絡和監測手段,致使城市森林有害生物不能及時發現,很難做到“治早、治小”,使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處于被動救災的境地。

          3.3應急防治基礎弱

          全國大中城市基本上缺乏城區林業有害生物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有效機制,缺乏必要的應急設備和藥劑儲備,無法及時撲滅突發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城市人居環境的要求決定有害生物防治必須采取無公害措施,但目前許多城市中有害生物的防治仍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盡管生物農藥的用量在逐年上升,但可選擇的生物制劑種類較少,技術水平仍然很低。小片單株施藥防治費用較高,其人力和防治成本的投入是城郊、山野、田間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同程度的幾倍乃至幾十倍,防治效果受到影響。檢疫性和危險性有害生物傳入城市后,如不能及時撲滅,就有可能向城市周邊的大面積森林迅速蔓延,后果較為嚴重。

          3.4協調機制不健全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涉及林業、農業、城建、公路、園林等多個部門,缺乏有效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協調機制。多數中心城區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屬于城建和園林部門的職責,林業部門主要負責城郊和山區的有害生物防治,難以對重大有害生物進行統籌防治,極易造成防治死角,加劇了有害生物蔓延擴散,帶來城市森林有害生物嚴重發生的隱患。

          4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對策

          4.1統籌規劃,營造健康森林

          在進行城市森林建設時,必須針對城市森林生態體系的特殊性分類規劃,分類施策。城市森林可分為城市周邊山地森林、城市防護林、城區大型林地、小區綠化林地、行道樹、風景樹(古樹名木)等,要實現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必須從城市森林建設規劃設計抓起,在規劃設計中除充分考慮景觀效果外,應突出注重生態效果,要根據分類規劃、分類施策原則同期做好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建設規劃,從有利于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角度,合理搭配物種,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綠地獨特的生態群落中各種有利因素。在樹種的選擇上應以植被分布規律為理論基礎,以鄉土樹種為重點,做到適地適樹,這是保證城市森林健康生長及提高抗性的前提。

          4.2加強檢疫監管,嚴防危險性有害生物入侵

          加強植物檢疫,是有效控制城市森林中危險性有害生物入侵和擴散的重要環節。要完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檢疫基礎設施,加強檢疫隔離試種苗圃、檢疫檢查站、區域性檢疫除害設施和檢疫執法專用車等功能性設施的建設。提高產地檢疫、調運檢疫、綠化林業工程復檢復查和引種審批工作的規范化,全面實施報檢制度,從引種、隔離試種、檢疫檢驗、除害處理等環節入手,有效防范危險性有害生物的異地傳播。完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檢疫鑒定、風險評估制度,把城市森林有害生物診斷納入全國林業有害生物遠程診斷網絡體系,提高對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疫情的封鎖能力,防止疫情擴散蔓延。加強對涉苗涉木企業和單位的檢查和監管,適時開展檢疫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違反防治檢疫法律法規行為。加強部門間和區域間的溝通協作。相鄰城市間應開展區域性聯檢工作,建立聯檢機制和檢疫登記監管制度,嚴格有害生物的源頭管理。建立與農業、質檢、建設、交通、鐵路、公路、水利、工商、出入境管理等部門間的協作機制,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4.3加強監測預報,力求做到防控重心前移

          完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預測預報部門的基礎設施,加強重點園林區位、名木古樹地域和主要街道(鄉)監測預報點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建立以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預測預報中心為龍頭、以城市監測點為基礎的測報網絡,對城市森林生態系統進行連續的、實時的監測,通過數據積累和分析,建立比較完備的、接近自然條件下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生態模型,對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未來的發生發展做出精準預報,實現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監測數據的立體采集、網絡傳輸、自動處理、智能預報和科學決策。城市森林有害生物事件應嚴格實行周報告制度,加強監測預警工作的績效考核,確保不出現漏報、瞞報、虛報情況。多渠道擴展監測預警方式,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面向社會預警、預報信息,指導防治工作,擴大預警范圍,做好延伸服務。

          4.4加強應急防控基礎建設,提高救災減災能力

          根據目前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基礎設施普遍薄弱的現狀,應重點配置現代化機動噴藥機械設施和單株植物注射設備,以滿足災情除治需要,提升防控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災情的綜合水平。在具體防治措施上,應大力推進以無公害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應注意城市天敵資源保護與利用,科學使用微生物農藥,充分發揮生物防治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對人類安全、控制作用比較持久等優點,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信息素控制害蟲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持續控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在必須對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進行藥物治理時,應盡量選用只對靶標生物起作用的藥物或施藥方式,原則上只選用無公害農藥。這樣的藥物治理方式對非靶標生物和環境擾動小,有利于施藥后生態系統快速恢復健康。

          4.5強化科研推廣,提高科學防控能力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在我國起步較晚,在諸多方面需要開展科學研究。1)城市森林物種選擇和風險評估研究。中心城市由于生態環境質量差,受人為干擾大,林木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弱,選擇適宜的林木品種、加強引進品種的風險評估是預防城市森林有害生物嚴重發生的關鍵因素。城市綠化植物應以開發利用地帶性物種,尤其是鄉土植物為主。外域特色植物應在做好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引進,以豐富城市森林的多樣性和美觀性。以上海市為例,要加強國外引種隔離試種檢疫、疫情監測和風險評估等技術研究,特別是要抓緊進行世博工程綠化建設引進大量苗木的后評估工作。2)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種類及其發生規律研究。一種有害生物在城市森林中的發生危害和其在林區的發生危害不盡相同,做好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種類普查,開展主要成災種類發生規律和防治策略研究是有效防控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基礎。3)有害生物與城市生境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研究。城市生境與森林生境有很大差異,做好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必須要分析城市植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及土壤、光照等生態因子對植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影響,結合物候觀測和氣象等資料,研究探索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生存環境及其與生境的互作機制,從而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4)加強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根據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特點,應設立專項課題,加大科技攻關和新技術開發力度,著力解決快速準確檢驗鑒定、精準施藥、生物防治等技術難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先進技術在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推進信息素等新藥劑的研制和應用,加大微膠囊緩釋、靜電施藥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提高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科技含量。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都市家教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西日報社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都市心情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