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攝食規(guī)律論文:幼蝦攝食規(guī)律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蔣琦辰1張文逸1譚紅月1張悅恬1楊家新1李楓2作者單位:1南京師范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2浙江淡水水產(chǎn)研究所
經(jīng)過24h饑餓處理,紅螯螯蝦在開始的6h內(nèi)食量較大。15∶00以后各時段的攝食量與第二天同一時段較為相近。因此為排除饑餓對攝食節(jié)律的影響,取15∶00到次日15∶00的實驗數(shù)據(jù)加以研究。不同光周期下不同時段的攝食量和攝食率見圖1和圖2,攝食發(fā)生率見圖3。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時段的攝食率具有顯著差異(P<0.05),但光周期與不同時段無顯著的交互作用(P>0.05)。對不同光周期下的同一時段以及對同一光周期下不同時段攝食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進行Duncan法多重比較,結(jié)果表明:23∶00-1∶00(即0∶00前后,下同)時,24D組攝食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1∶00-3∶00時24L組攝食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3種光周期下各時段間的攝食率均存在顯著差異,在19∶00-21∶00和5∶00-7∶00時出現(xiàn)共同峰值,分別為:13.01%和15.58%、20.82%和14.75%、12.77%和16.89%。不同時段攝食量的變化與攝食率相似。24L組、12L∶12D組、24D組7∶00-19∶00和19∶00-7∶00的攝食率分別為(59.05±3.39)%和(40.95±3.39)%,(51.63±2.92)%和(48.37±2.92)%,(59.14±3.02)%和(40.86±3.02)%。配對t檢驗,24L和24D組均具有顯著差異,具有明顯的晝夜節(jié)律,12L∶12D組則差異不顯著(圖4)。
水生動物的攝食可分為白晝攝食、夜晚攝食、晨昏攝食和無明顯節(jié)律4種類型[8]。例如花鱸、鰱和鳙等中上層魚類,通常靠視覺完成攝食,主要在白天攝食,夜晚基本不攝食[9-10]。牙鲆早期發(fā)育階段生活水層由上層過渡到底層,但都呈現(xiàn)白天攝食為主,清晨和黃昏雙高峰的特點[11]。云斑尖塘鱧、大口鲇、瓦氏黃顙魚等一些營底棲生活的魚類多數(shù)為晨昏攝食型,且偏于夜晚[12-14]。甲殼動物的行為多數(shù)具有節(jié)律性,通常白天躲藏在水底,夜間覓食[15]。如中華絨螯蟹在18∶00-20∶00具有一個攝食高峰[16],克氏原螯蝦在18∶00-20:00以及14∶00-15∶00具有兩個攝食高峰[17]。本實驗結(jié)果表明3種光周期下紅螯螯蝦日攝食率在19∶00-21∶00以及5∶00-7∶00均具有兩個峰值,屬于晨昏型攝食,與中國對蝦類似[18]。動物的攝食節(jié)律會一定程度地受到外界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通常光周期對中上層視覺型水生動物影響較大,對底層動物影響相對較小[3]。短時間內(nèi)紅螯螯蝦日攝食率和日攝食量受光周期的影響不大,推測與其營底棲生活,攝食同時依賴視覺和嗅覺有關(guān)[19]。但本實驗中光周期依然對日攝食率午夜的峰值產(chǎn)生一定影響,可能是紅螯螯蝦對光周期變化的一種適應(yīng)。同時12L∶12D組19∶00-21∶00,光照剛消失的2小時內(nèi),攝食率和攝食發(fā)生率均有所增強,表明環(huán)境中光照的消失會一定程度增強紅螯螯蝦的攝食,與奧尼羅非魚(Oreochromisniloticus)相似[20]。本實驗馴養(yǎng)時間較短,因此在較長時間下以及接近于自然條件的光周期改變對于紅螯螯蝦攝食節(jié)律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生產(chǎn)中紅螯螯蝦幼蝦階段建議早晨7∶00-9∶00和下午15∶00-17∶00分別投餌一次,各占當(dāng)天總投餌量40%和60%左右;也可在夜晚21∶00-23∶00增喂一次,三次的投餌量分別為40%、20%和40%左右,可以充分利用餌料,防止水質(zhì)惡化。同時考慮適當(dāng)搭配中上層白天攝食的魚類混養(yǎng),增加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