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師院校教育實習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傳統教育實習模式與成效受到挑戰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中小學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劇,中小學普遍不愿意接受實習生,因為它們要更多地考慮升學率的競爭壓力,配合師范院校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日益淡化,學校的功利性考慮加劇。而相應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導向滯后,過去往往要靠人脈去落實師范生實習問題的方式往往受到很大制約,連過去在中小學建立的教育實習基地都紛紛消極對待師范生到本校實習。加上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思想在市場經濟下的影響,不重視師范生的教育實習環節。這些都使得師范院校實習生一直反映的實習時間短等問題,以嚴重弱化的實習成效反映了出來。200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明確要求部屬高師院校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完善師范生在校期間到中小學實習半年的制度。2007年7月,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規定高師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組織高年級師范生,到中小學進行不少于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2012年1月,教育部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要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規定師范類學生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從以上文件可以看出,確保教育實習的成效問題不斷引起高層重視。因此,不少師范院校嘗試打破傳統教育實習模式,探索新的教育實習模式,以提升實習成效。如很多師范院校曾經實行過分散實習、回原籍實習、委托管理實習、頂崗實習、上崗實習、自主管理實習、模擬實習、微格實習等模式。但是,普遍存在實習的成效問題。如分散實習實際上成了無實習或者無教育實習,有的學生去備考研究生,有的學生去干教育實習之外的工作。就是進行了教育實習的學生,也由于缺乏師范院校教師的管理與指導,實習質量不高。
二、部分師范院校提升教育實習成效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很多師范院校紛紛探索改革教育實習模式,通過將教育實習覆蓋四年本科全學程以保證實習時間,通過強化實習的研習環節以鞏固提升實習效果,通過全校統籌成建制地混合編隊到中小學實習以解決中小學相關訴求等途徑,以適應新形勢下全面提升師范院校教育實習成效的目的。很多師范院校卓有成效地探索,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很好經驗。
(一)探索四年全學程教育實習模式,形成有梯度的漸進式實習模式洛陽師范學院在1998年提出了全程教育實習的要求,他們在不斷調整傳統教育實習方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論支撐的實習模式。全程教育實習是在大教育實習觀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師生進行的全方位、全過程教育實習。全程教育實習模式是在傳統教育實習模式中逐漸孕育和發展起來的。目前,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已逐漸成為一種師生共同參與、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模式。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在不斷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全程教育實習的大課程體系,建立了雙向校本師生培訓模式,而且還充分利用寒暑假進行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一是延長了教育實習時間。以“全程”為著眼點,利用暑期實習與畢業前集中實習相結合,從學生一入校就開始分階段并合理有序地開展教育實習活動;二是更新教師培養理念。不僅關注實習生所學的知識如何向從教能力轉變,還關注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著重其教育素養、教學技能的培養;三是加強教育實習主體間的互動。不僅積極與中小學溝通,拓展實習基地,同時通過教育調查、教育見習調動實習生的積極主動性,與指導老師形成良好互動;四是教育實習方式多元,可以融入“頂崗實習”、“混合編隊實習”、“模擬實習”、“分散實習”等多種實習方式。
(二)探索見習、實習、研習三階段一體化的教育實習模式,強化反思實習效果環節,培養有思想的教師上海師范大學在對傳統教育實習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三個階段,稱為“三階段教育實習模式”。該模式以師生需要為本,增加操作性;以基礎教育發展為導向,體現實用性;以培養教師新能力為主,突出實踐性。“三階段教育實習模式”是高等師范教育改革與基礎教育的需要相匹配,同時又有利于師范生專業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實習模式。它改變了把見習與實習混為一談的傳統做法,又著重突出了教育研習。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和評價體系。
(三)探索全校各專業混合編隊的教育實習模式,提升實習的規模效益,加強師范院校、實習的中小學對師范生實習的管理華南師范大學對傳統的教育實習模式進行了改革,在1999年提出了實行“混合編隊”的教育實習模式,以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中學教師及其他社會資源的主體作用的一種模式。每一支混合編隊的隊伍大多由藝體類、文科類、理工類等多學科專業的實習生搭配在一起所組成。該模式實施以來,有更多的大學生到邊遠山區及農村地區去實習,促進了高校與中小學的溝通與合作,而這些大學生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實踐鍛煉。故混合編隊教育實習模式是指高師院校的若干專業的實習生組成一支實習隊,到一所中等學校實習,并完全委托該校全面、全程指導實習工作的教育實習模式。混合編隊追求的目標是通過各專業之間的雜交、互補來求取共同發展。所謂“雜交”是指各專業實習生之間的雜糅、合作與共贏,即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探討、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所謂“互補”是指中小學與高師院校互補長短、相得益彰、相映成輝。所謂“共同發展”是指在互補的基礎上,使中小學與高師院校共同得到發展,共同為人才培養營造一種和諧、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的教育環境而努力。混合編隊教育實習模式的特色主要有幾點:一是構建了專門的教育實習網站,高師院校、實習生和實習學校之間及時實現信息反饋,實現教育實習管理現代化;二是重視實習準備,師范生的實踐環節四年不斷線,實習前實現“三個基本”:基本能寫教案、基本能上講臺、基本能板書;三是派遣高師院校相關教師到實習學校兼職副校長及校長助理,可以充分了解、熟悉、學習和研究基礎教育新動態,提升高師院校教育師資水平。
三、保障教育實習模式成效的幾個問題
(一)確保教育實習的時間足夠確保教育實習的時間足夠,才能保障教育實習的成效。很多師范院校已經將過去5周的實習調整為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時間來進行教育實習。如長春師范學院早在1986年就開始嘗試一學期的頂崗實習,還有河南信陽師范學院用實習生頂替中學未達標的教師,而被頂替的教師集中到高師院校進行培訓的“雙培”制教育實習等。國外一些較發達國家,教育實習時間一般都在16至27周,相比之下,一些高師院校實行的8周教育實習時間就顯得遠遠不夠了。目前,高師院校可借鑒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結合專業特點,充分利用一些假期,將教育實習或見習與大學生假期社會活動、支教活動相結合,連續有序地進行教育實習的準備、開展或考核。
(二)構建教育實習的信息平臺借鑒混編教育實習模式,高師院校可構建數字化信息平臺。這樣,不僅可以為師范生提供豐富的教育實習資源,幫助師范生了解教育實習動態,更重要的是為教育實習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可以保證教育實習的三個主體處于一個互動的系統中,畢竟高師院校是教育實習的管理者、實施者和完善者;中小學是教育實習的指導者和推動者;實習生是教育實習的實踐者與反思者。例如通過教育實習平臺,中小學等實習學校可以對實習生的需求,能夠及時反饋實習生的教育實習情況;或許可以實現實習生自愿申報實習學校,高師院校再通過統一調配,規范實習隊的組隊;實現實習學校與高師院校的指導老師保持聯系與溝通;高師院校可以有效進行教育實習的準備、申報、組織等管理活動。
(三)將地方師范院校的教育實習基地延伸地域外不少高師院校由于受教育實習經費的限制,只能在當地及周邊地區建立教育實習基地。然而,有限的地方基礎教育資源即將不能滿足劇增的教育實習師范生數量,不能保證師范生教育實習的各項任務有效完成,這就要求高師院校須不斷拓展教育實習基地,甚至是省內外廣泛布點。當然,廣泛推廣這種做法會導致有些地區的基礎教育資源被省內乃至省外的其他高師院校占用。其實,多元教育實習模式是一種開放的教育實習模式,省內的高師院校是否可以考慮在某一時段統一進行混合編隊來開展教育實習?新的混合編隊,將產生新的思維、新的體驗和新的模式。如果省內甚至是國內的高師院校互派實習生進行混合編隊教育實習,互相借鑒、互相學習,這勢必能夠促使教育實習達到最佳的效果,同時取得全新突破。
(四)構建教育實習成效監控的多元主體高師院校培養的雖然是中小學師資,但其培養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中小學師資的素質以及地方教育的質量;而教育實習的質量也影響著師范畢業生的質量,因此,教育實習質量的好壞與提高中小學師資素質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教育實習工作不僅僅是高師院校的責任,也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學校的責任。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實習學校對教育實習的重視已成為確保教育實習質量的決定因素。因此,充分調動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實習學院的積極性,共同管理與監控教育實習,才是保證教育實習實施質量的關鍵。教育實習監控包括教育實習管理監控、教育實習督導監控和教育實習信息監控。其中,教育實習管理監控是通過建立組織機構,協調管理教育實習各環節的有序運轉,包括教育實習制度的管理與質量評價,這一過程由高師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各實習學校三方共同完成;教育實習督導監控是對教育實習運行過程提供咨詢、督促和引導,這一過程可由各實習基地具體負責;教育實習信息監控則是教育實習監控基礎,通過收集、分析與整理教育實習的相關信息,為教育實習的改革、優化提供決策依據,這一過程主要由高師院校負責。教育實習監控多元化,將更有效地提高教育實習質量和提升實習生的教育教學水平。
(五)探索教育實習體系立體貫通教育實習時間的調整將帶動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同時也促進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促進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將教育實習與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專業技能、綜合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各種實習方式及其能力結構的要求,集成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導的實習目標。借鑒分階段教育實習模式,將教育實習貫穿于人才培養始終,包括一二年級的教育見習、三年級的教育研習、四年級的教育實習,將教育實習與認識社會相結合,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與畢業論文相結合,與就業相結合,形成立體的教育實習體系。
作者:李諾單位:嘉應學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