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業文化的適應性教育研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文化的適應性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企業文化的適應性教育研究

          價值觀念的改變會帶來行為方式的改變,統一的價值觀念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朝氣蓬勃、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企業氛圍。良好的企業氛圍可以對職工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從而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起到激勵、導向、維系和約束的作用。

          高職院校開展企業文化教育的意義

          1.凝聚組織,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

          當一種價值觀念成為整個企業的群體意識時,就被認為是企業文化。企業競爭不僅體現在產品的技術和創新方面的競爭能力,也體現在文化領域的競爭力度。企業擁有由高職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有著一個能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的團隊。在學生入職前就把企業文化灌輸給他們,形成與該企業一致的價值觀,培養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和責任感是高職院校育人過程的重要任務。

          2.協調文明,社會和企業和諧一致

          高職院校通過開展企業文化教育,讓學生在企業實習中盡可能調整自己情緒,面對企業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既要尊重服從企業領導的人事安排,又要恰當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處理協調上下級關系,處理好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3.激勵工作,發揮社會文化的輻射功能

          企業文化的理論力求員工把生活和工作統一起來,也就是說工作并不只是謀生方式,還要使工作成為一種興趣,滿腔熱情投入本職工作。高職院校開展企業文化教育之后,使新員工自覺地融入企業,有主人翁意識,忠誠于企業,把企業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

          高職院校開展企業文化教育的趨勢

          1.企業文化的認識階段

          產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企業文化理論,作為企業管理的軟力量,越來越受到企業界和高校的重視。高職院校認識到輸出的專業人才不能只是一個“會說話的工具”后,教學的價值取向也就從簡單的實操轉化為深層的文化教育工作。當然,高職院校增加企業文化教育與企業長遠發展價值觀的轉換有著很大關系。只有高職院校在教育上改革,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

          2.企業文化的演變階段

          起初,高職院校在開展企業文化教育中,教育學生必須從獲取最大利潤這一標準來勉勵自己,在工作中,符合的就值得推崇,是好的;不符合的則是不好的,要加以約束。一次次經驗總結研究后,企業文化教育中出現了一個新詞“經營利潤合理價值觀”,這一標準在原先的要求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培養的專業人才不僅要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必須為企業長遠發展和員工自身價值實現做貢獻。3.企業文化的創新階段企業從社會中獲得利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做法漸漸地不被認同,企業對社會應負責任的價值觀日趨成熟。高職院校授課中傾向于在確定的利潤水平上把員工、企業、社會的利益統籌考慮,即把社會責任看作企業價值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業文化教育就不只是憑空捏造的一個口號,它是一項需要長期教育、培養、改進的學習進程和實施過程。

          當前高職教育中企業文化教育的缺失

          傳統職業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與行業、企業的需求,與人民群眾的自身發展要求聯系不緊密。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各行其是的弊端,嚴重制約了相互的發展。傳統教育的弊端不僅在于加重了學生負擔,更主要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事業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之后,至21世紀初基本確立了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二十一世紀“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提出的我國職業教育培訓要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戰略發展思想。從宏觀上來看,這一戰略思想的核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職業教育培訓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核心能力;二是指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核心能力的途經是要在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中進行。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崗位操作型技術工人,知識面窄,缺少關鍵能力和核心能力,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要求。傳統教學模式暴露出的弊端已經嚴重地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改革傳統的高職教育模式需要在更新傳統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具有企業文化競爭力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中企業文化適應性教育措施

          高職教育是培養高級技術型人才的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僅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還應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發展能力。

          1.弱勢文化錯誤導向,摒棄偏離經營戰略的企業文化

          盡量化解企業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突,引導新員工以發展的眼光、博大的胸懷和開放的姿態,努力在消化和吸收新管理、技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有所突破,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文化的創新與融合。在教育中,高職院校如一味地用那些常常以“團結、嚴謹、創新、求實、服務社會、爭創先鋒”為文化口號的企業為例,那么這些千篇一律的口號,不僅沒有特色,也不能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感悟,也就不可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成為自己的行為價值取向。開展企業文化教育時就該主題突出,特點鮮明,讓求學生能夠在實際工作中快速理解、掌握,進行企業的每一個活動都緊緊圍繞企業的經營理念進行。

          2.企業文化教育的強度尚欠,必須引起學生的重視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通過重視產品開發、生產環境、服務質量、文化設施、產品信譽等物質現象進行表現的。實現企業的最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前提。高職院校的企業文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出能用文化的思維預測、解釋,以文化的眼光引導、控制企業內外一切活動的有用人才。從企業文化教育的細節出發,只有當學生真正認識到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引起高度重視,而且要持之以恒。每一個受到公眾和社會認可的百年大企業,都有獨特的企業文化作基礎。因此,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對企業文化教育的重視,當學生意識到企業文化這門課的受益度,就會主動、自覺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去。

          3.企業文化課程實用性有待加強,發展實際動手能力

          高職院校開設企業文化課程,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工作中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一進入企業就能把理論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弊端,部分高校過分地注重理論的灌輸,而缺少了實際動手能力的培訓。學生缺少系統的訓練,就不能更好更快地適應企業文化的需要,也不能使用崗位能力的需要。

          4.企業文化的適應能力要積極培養,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學習企業文化的過程是學生對企業價值理念、自身的綜合素質的認知理解過程。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就業后的最短時間內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要積極尋求企業支持,開展崗前培訓,使學生了解中外不同企業的文化差異,并把學到的東西帶到企業中去,直接縮短了作為新手對企業文化不適應的過渡期。高職院校有效地開展企業文化教育,是對社會、教育、學生的負責,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面向生產管理和商業服務一線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5.抓好實習實訓環節,加強學生對企業文化內涵的體驗

          職場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加大,除了要不斷提高學生求職技巧之外,還要重視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感受企業文化,以達到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在實習、實訓活動中,除加強學生的技能培養外,還要重視學生的職業形象、職業心態、職業道德以及職場角色的意識和規則等方面的體驗與反思。要求學生全面了解企業對實習人員的具體要求,并且對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學習并反思各種角色應具備的各方面的知識能力,及時找出差距,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盡最大努力,使自己能盡快適應企業要求。總之,在高職教育中引進優秀企業文化,可以更好地幫助高職院校找準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完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真正發揮高職教育“半壁江山”的作用。

          作者:鄧素霞單位:遼寧盤錦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