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老齡化養老方式支付能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我國城鎮人口老齡化的特點;人口老齡化挑戰社會保障體系的應對能力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規模大、速度快、底子薄、負擔重、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覆蓋面提出了挑戰、人口老齡化對現行的家庭養老方式提出了挑戰、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戰、社會保障體系能否正常運行,資金是后盾,必須切實抓好社會保障資金的征收、管理、運營、監督工作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社會保障覆蓋面:養老方式:支付能力;醫療保障
[論文摘要]國際經驗袁明,人口老齡化,不但養老金支出要增加,而且醫療保險金支出也會迅速增加,社會負擔會成倍擴大。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但在我國表現得更為突出,解決起來難度更大,老齡化日趨嚴重,一方面源于醫療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的壽命普遍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國家的生育率呈下降趨勢,嬰兒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導致全球人口結構趨于老化。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規劃的標準,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占到總人口的10%以上,就被劃定為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05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1.4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一個老年階段的醫療花費是中青年階段的三倍以上,老齡化對養老金的支付和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形成了很大壓力。
一、我國城鎮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一)規模大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我國人口總數已達126583萬人(這個數字是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人口),而65歲以上老齡人口總數達8811萬人,老年人口數量巨大。
(二)速度快
由于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快,發達國家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從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個世紀的時間,而我國老齡人口從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時間,可以說是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
(三)底子薄
西方國家先進入工業化,后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財富積累到人均大約1萬美元的程度后進入老齡社會,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財力支持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而我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在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僅僅800美元時,老齡化就提前到來,是“未富先老”國民經濟制約著老齡問題的解決。
(四)負擔重
我國是在沒有社會保障積累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問題只能通過代際轉移的方式來解決。我們這一代人要負擔兩代人的養老保險,即在供養離退休人員的同時,必須為自己將來的養老準備部分資金。
二、人口老齡化挑戰社會保障體系的應對能力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挑戰最為直接。
(一)首先,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覆蓋面提出了挑戰。
我國上世紀80年代逐漸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制度本應遵循廣覆蓋原則,可是,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做到應保盡保,覆蓋面非常有限。2004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64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2.57%,2005年為1.74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3.38%。雖然覆蓋面有所上升,但是遠遠低于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20%最低線。事實上。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全排斥了8億農村人口,基本排斥了1億農民工群體,廣大農民及農民工仍然依靠自我保障。
社會保險的基本原理是大數法則,統籌互濟,如果沒有覆蓋全社會的“面”,沒有包容所有勞動者的“群”,就無法達到這個基本要求,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因為只有擴大覆蓋面,才能增加基金收入總量,才能降低撫養比,才能互助互濟,平衡不同企業的負擔。擴面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基金收入,也是保護勞動者權益,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因此,做好擴面工作,一不能嫌貧愛富,二不能欺軟怕硬(崇洋媚外),三不能喜新厭舊。
(二)其次,人口老齡化對現行的家庭養老方式提出了挑戰。
我國現行的養老方式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家庭養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撫養系數比上升將使得現行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困難。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普遍產生了“四位老人、一對年輕夫婦以及一個未成年小孩”這樣一種家庭結構模式,另一方面,它也導致老年撫養比從1964年的6.3%逐漸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這兩種情況必然導致家庭物質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嚴重缺乏,依靠現有的居家養老方式難以實現養老目標。
(三)再次,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戰。
為了解決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鎮職工養老保障存在的矛盾與困難,我國實行了“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度。但是,這種“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措施”的養老金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必然產生“空賬”問題,2000年我國養老金“空賬”還僅僅為360多億元。到了2005年底,“空賬”已經達到5000億元。
提前退休不僅造成了人力資源浪費和擠占就業崗位(退出國有企業而未退出勞動力市場),而直接的后果就是加重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
1、離退休職工人數急驟增加,“食之者眾,生之者寡”,造成資金短缺。
退休人員增加較快,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口老齡化;1978年我國在職職工與離退休人員之比為30:1,1989年為5.4:1,目前已急劇上升為3.1:1。近兩年,我國每年離退休職工均以200萬左右的速度遞增。未來幾年這種增速還要加快:另一方面是大量提前退休加重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多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關于提前退休的規定。主要有:A、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即特殊工種)的,以及因病或非因工致殘,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提前5年退休。
B、國務院確定的111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國有工業破產企業職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
C、紡織行業有壓錠任務的企業中紡紗、織布兩個工種中的擋車工,工齡滿20年的可理提前退休。
D、資源枯竭的礦山、關閉破產的全民所有制職工提前5年退休,其中從事經原勞動部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批準的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和其他有害健康的特殊工種職工可提前10年(即男50周歲,女40周歲)退休。
2、解決基金缺口問題,從理論上講,可以有提高收繳比例、降低待遇標準、延長退休年齡和多渠道籌集資金等多種辦法。
A、首先來看提高比例,現在的情況是,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全國平均已達22%,再加上醫療保險平均6%,失業保險平均2%,企業的負擔已經很重,再提高繳費比例,無異于“殺雞取卵”。
B、其次是降低待遇。通觀世界各國,社會保障標準幾乎都是剛性的,上去了就下不來,降低待遇極有可能導致社會動蕩,有很大風險。再次是延長退休年齡。這一條從道理上講,絕無問題。現行退休年齡(即男60歲、女干部55歲、女工人50歲)是建國初期確定的,而當時平均人口壽命是42歲。退休年齡應根據預期平均壽命增長而延長
C、國際上普遍呈現延長退休年齡的趨勢,從而使工作時間大大高于養老時間,而我國目前的工作時間與養老時間之比越來越小。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平均20歲就業,工作35年,養老15年,大體上是合理的。但由于我國實際退休年齡大大提前,在一些城市已形成平均工作25年和平均養老25年“一對一”的局面,而對于一些早退人群來說,工作與養老時間正成倒掛之勢。這是世界各國絕無僅有的現象。但是。在當前就業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延長退休年齡勢必會擠占就業崗位,給就業工作造成困難。權衡利弊得失,至少近期難以實行。前三種辦法都行不通,現實的可靠的辦法,除了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和加強基金征繳之外,關鍵就是開辟新的穩定的籌資渠道。
3、社會保障體系能否正常運行,資金是后盾,必須切實抓好社會保障資金的征收、管理、運營、監督工作,逐步建立起以社會保險費為主體、以財政支出為重要補充的、以多種渠道籌資為輔助的社會保障資金支撐體系。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A、強化手段,加大征繳力度。一是要全面稽核企業參保人數和繳費工資基數。二是要按照國家要求。徹底改變差額繳撥方式,全部實行全額繳撥。三是要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要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增強用人單位和職工的參保意識,做到所有的用人單位,每個用人單位的所有勞動者應保盡保、不漏一人。還要合理確定社會保險費征繳比例,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和輿論手段,強化征繳。
B、調整結構,提高財政對社會保障資金支持力度。建立穩定、規范的財政支持機制,要把財政應負擔的社會保障資金足額納入預算,財政預算安排的社會保障資金要及時足額撥付到位;要科學測算、合理確定社會保障資會在年度財政預算中的比例,逐步增加財政資金投入。
C、開辟渠道,積極拓展新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有關部門要盡快研究通過開征新的稅種、發行社會保障債券和福利彩票等渠道,充實社會保險基金。
(四)面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如何建立一個即注重成本節約和又要提高服務質量的醫療保障制度,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制度提出挑戰。
人口老齡化必然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戰。老年人是一個容易患病的特殊群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他們對醫療保險的需求將會急劇增加。2000年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離退休人員為924萬人,2001年為1815萬人,2004年增加到3359萬人,當年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達到862億元,比2003年上漲31.6%。由于我國目前離退休人員醫療費用實行國家與單位共同負擔,因此,在離退休人員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整個醫療費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三、結論
社會保障的制度選擇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國內學術界在這方面有不同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看法:一種是主張實行完全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制度;另一種是主張實行徹底的個人賬戶積累制度;第三種是主張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國內學術界對第一種主張的批評是現收現付它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危機;對第二種主張的批評是其缺乏社會共濟;對第三種主張贊同的較多,這種混合模式在理論上既要保存現收現付制養老金的代際轉移、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又要發揮完全積累制培養個人責任心,提高繳費積極性以及提高儲蓄率等作用;同時還可以克服現收現付制無法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完全積累制沒有再分配功能的弱點。因此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目前很多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都在朝這個方向改革,我國也最終選擇了這種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模式。廣辟途徑完善資金支撐體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