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確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態文明對農耕文明、工業文明是一種包容、提升和改造,并不是簡單的替代。生態文明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契合了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的高級狀態,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總結以往社會文明發展時期人類生產方式的不合理實踐所導致的生態危機產生的教訓基礎上,重建一種符合人類生存發展狀態的人-自然-社會整體生態系統的文明。是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走生態文明之路,已是當今世界的大勢所趨。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階段之后人類社會的新的選擇和人類社會認識和實踐的進一步需要,是對人類生存方式的更加科學化、生態化、適存化的合理規定的深刻詮釋和理性展示。生態文明建設對發展中的中國意義重大。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
從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發展中的中國承擔著空前的生態壓力,我國生態環境本底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區占國土面積52%,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達20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面積64萬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巖溶地區面積90萬平方公里;人口總量大,環境壓力大;人均資源量少、利用率低,是我國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國主要人均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鐵礦石等均已超過50%。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生態系統不能持續提供必要的資源、能源和良好的環境條件,那么物質文明的持續發展就會失去基礎,進而導致整個社會文明受到威脅。與此同時,雖然我國資源供需形勢嚴峻,但資源浪費驚人,綜合利用率極低。以能源、效益、效率為例,我國的資源產出效率極低,每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只相當于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我國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美國的1/30、日本的1/18、法國的1/16、德國的1/12和韓國的1/7。差距就是潛力,后進蘊藏著發展機遇。如果以生態文明理念和思路引領發展,我國的能耗、效益、效率即便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就是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當前發展中面臨的種種難題也都可以大為緩解,并獲得非常可觀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梢?,建設生態文明蘊藏新的經濟增長點,既能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能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與繁榮。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變化。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從本質上講,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五位一體、相輔相成。生態文明建設須貫穿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首先,生態文明是一種超越了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是一種新的文明觀和發展觀。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生態文明雖然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但二者的關系絕不是簡單的對立,生態文明首先建立在工業文明所強調的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脫離經濟發展談論生態文明,其結果只能使生態文明建設流于空談。但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經濟發展也具有自身特定的內涵,它要求的是在節約資源,不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保存青山綠水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創造財富,這就要求我們轉換經濟發展方式,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協調性。其次,生態文明不僅體現在尊重自然,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更體現在如何處理和協調人和人的關系上。它在本質上要求處理好經濟發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的問題,做到環境資源的公平占有、使用和分配,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同以生產關系為重心的政治建設問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態文明建設內在地包含了政治建設的內容。第三,生態文明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念和新的發展價值觀,倡導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處的理念。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求文化觀念的根本轉變,生態文化要深入人心。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本質上就是樹立一種新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只有在文化建設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才能使生態文明的發展觀念逐步確立。第四,生態文明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的成效。如果說沒有物質文明,就沒有其他一切文明的生存和發展,那么,沒有生態文明,其他一切文明就沒有享受的前提條件。生態文明作為嶄新的人類文明發展形態,以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及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涵,以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宜居型和諧社會為重要目標。從整個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建設生態文明,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傊凇拔逦灰惑w”的有機整體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應有的戰略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文明來推進,才能使經濟社會真正地實現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由之路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越來越強,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在我國經濟發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我們在經濟發展中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植被被破壞,空氣被污染,水質在下降,山體滑坡、泥石流頗發,這都是無序亂采亂伐引起的。有專家稱,損壞環境容易,修復好環境,要付出十年或幾十年的時間。事實也證明,環境的破壞已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在《環境友好型城市》一書中介紹,我國目前有1/4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受污染的空氣,死亡的癌癥患者70%與污染相關。2007年5月,國土資源部公布了一個驚人的數據———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1.5億畝,形勢嚴峻。而自1997年以來,癌癥成為中國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萬人死于癌癥。大城市里每10對夫婦就有1對因污染而影響生育。污染對公眾健康的危害將引發社會強烈不滿。迫切地改變這一現狀,為人民群眾營造更加美好的環境,必須依靠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來實現。因此,把建設生態文明放在突出的位置,不論對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滿意度,需要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在于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生態倫理。只有基于這樣的理念,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100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公開警告人類:“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苯裉?,發展的實踐已經使我們深深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才會具有可持續性,發展才會擁有源頭活水,發展成果才會真正惠及人民。要學會運用生態的觀念去評價人類的經濟活動,制定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注重經濟目標和生態目標的協調統一。生態文明建設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要求我們不僅要在資源環境的保護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更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進行全面轉變、深刻變革,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面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構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城鎮、生態旅游以及綜合生態產業等體系。要逐步確立生態產業的主導產業地位,構建生態化的技術支持體系。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中,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加快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的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著力推進產業結構由工業文明的黑色產業結構向生態文明的綠色產業結構的根本轉變。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著力推進能源經濟結構由高碳黑色能源結構向低碳與無碳綠色能源經濟結構的根本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模式由工業文明的最高代價生態外生模式,向生態文明的最低代價生態內生模式的根本轉變。要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和經濟之間的緊密結合,加強生態技術與生態產業之間的深度結合,逐步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要從我國發展的實際出發,培育綠色消費觀,適度消費觀,提倡節約消費,逐漸培育出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消費模式。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在于生態文明制度的確立
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以良好的制度約束人的行為,實現社會制度對生態文明的保障。要充分發揮制度安排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引導作用,制定完備的、可操作性強的制度去落實生態文明的各種具體要求,通過制度去規范人、約束人、引導人的各種可能影響環境的行為。生態文明建設不只是一種理念,也不只是一項政策,而是必須付諸實踐的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這一戰略任務的有效推進,不僅有賴于生態治理的技術進步,更有賴于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調整,有賴于人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的根本轉變。一要建立完善的有助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并且強化這些法律的監督與檢查,使之能夠得到貫徹落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僅僅依靠道德力量的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和權力機關出臺相關的政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硬約束。二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要逐漸使廣大黨政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牢固樹立起“環境也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執政理念,自覺將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生態文明范疇。三要建立完善生態環保宣傳教育機制。要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生態環保的知識與理念,使生態文明的理念走進每一個人的內心,并轉化為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覺行動。要積極推動環境宣教法制化的進程,不斷提升全民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使全社會牢固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念,增強全民的生態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在于政府責任機制的強化和公眾行動能力的提升
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益性特點和政府的公權代表性特征,要求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作為社會公共資源掌控者和公共權力掌握者,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居于主要責任地位,同時,在當前的生態危機中,政府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府積極作為,盡快建立政府的責任機制。從服務型政府角度看,政府應為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提供良好的條件,建立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正向激勵機制。從學習型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公務人員要學習生態知識,逐步樹立生態危機意識,學會從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進行管理決策。從民主型政府的角度看,政府要做到決策民主化、信息公開化,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從而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此外,政府要強化生態區域合作、國際合作,建立環境保護區域合作交流機制。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急需公眾行動能力的支撐。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表明,公眾的參與、支持,公眾環境保護責任感的養成是生態文明早日實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為此應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環境質量公報和企業環境行為公告等制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建設項目和重大政策,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充分調動起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推動性,形成維護生態環境的自覺與自省。積極開展生態倫理和環保警示教育,增強全社會環境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鼓勵和發展民間環保組織,提升公眾環境保護的自我組織能力。
作者:劉麗紅單位:中共鐵嶺市委黨校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