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言文學教學研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言文學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前言

          漢語作為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因此,應提高對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言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同時,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以防止學生出現厭學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言的水平。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提高漢語言的教學質量。

          一、漢語言文學在少數民族的大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少數民族的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民族之間的差異性較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使學生產生了厭學的學習心理,不利于漢語言文學的發展,也制約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一)廣泛的語言文字阻礙了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時,漢字是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基礎教學,因為漢字具有復雜多變性,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然而,漢字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學好漢字,才能提高學生的漢語言的文學水平。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同時,漢字是一個龐大的語言系統,在漢語字典中隨意拿出兩個字都可以組成一個詞語,因此,學生在學習漢語詞語的過程中由于只看到了漢語詞語的固定意思,沒有看到漢語中延伸出來的意思,因此,阻礙了大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水平的發展。例如:對漢語言中的“吃”的理解,“吃”代表的是吃東西的意思。然而在不同的情景下所表達的是不同的含義,如我吃完飯了表示的是吃的結果;在吃飯表示的是吃的過程;吃吃表示的是口吃的意思;形容說話不利索、結巴;這種紙不吃磨,這句話里的吃表示的是吸收的意思;吃力表示的是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感覺到力不從心。因此,漢字包含著許多的意思,同樣,將漢字與其他字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漢字也就多了另一層的含義。

          (二)文化習俗的不同

          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習俗,因此,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民族信仰。由于文化習俗的不同使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制約了學生的發展。然而,在漢語言文學的教材中有著許多關于漢族文化的文學作品,由于學生不了解漢族的文化習俗,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不利于我國和諧統一的發展。例如:“你吃飯了嗎?”從字面上的理解是詢問對方吃沒吃飯,而延伸出來的意思,只是見面雙方出于友好打一個招呼。“什么時候請我們喝酒啊?”從字面上理解是詢問對方什么時候請客吃飯,但是延伸出來的意思是詢問對方什么時候結婚,因為在參加婚宴的時候會喝喜酒,所以漢族人民普遍用“喝酒”代替結婚。(三)教師的專業素質限制了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的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情況,據了解,在當前的少數民族的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專業素質過低,因此,在學生遇到難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的時候,得不到教師的回應,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同時,在漢語言文學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據了解,許多高等院校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師普遍是來自援藏家庭,因此,限制了民族之間的和諧發展。

          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言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增強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指導性作用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因此,在少數民族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教師要不斷地進行指導,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性作用。在教學時,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還應增強對課余時間的指導,利用課余時間豐富學生的文學水平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不理解的詞組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建情境教學的教學模式,以便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在當前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即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又限制了學生的文學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要積極創建故事情景的教學模式,利用故事將文學作品的內涵表達出來。同時,教師要改進教學手段,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從而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例如:在閱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的文學作品時,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還原作品當時的年代,創建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依據作品內容設定人物關系,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平凡的世界》的認識,從而體會平凡中的不平凡。

          (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漢語言文學的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是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問的好習慣,同時,對于不懂得教學內容要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以便于增強學生的學習印象。二是在進行文學作品欣賞的時候,要從作品的背景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三是教師要不斷增強學生的信心,體驗成功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溝通中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促進師生之間的發展。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實現相互尊重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五)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效率,首先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身心的融入在學生生活中,以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實現因材施教。基于此,教師應不斷地提高教學的手段,實現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少數民族的文學發展。在少數民族教學中增設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有助于拉近民族之間的距離,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增進民族之間的友誼,從而拉動少數民族的經濟增長。

          三、結語

          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要尊重民族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教學的最佳效果。漢語是一門較為復雜的語言,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由淺至深、由易到難進行教學,以便于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作者:王潔瓊 章國豪 單位:西藏大學農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