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摘要:中庸之道蘊涵著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在現實社會人力資源管理中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中庸之道這種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具體應用,符合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必須在實踐中將中庸之道與現代優秀管理思想融會貫通。

          關鍵詞:中庸之道;組織文化;應用;人力資源管理

          0前言

          儒家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傳統,具有規范社會風俗、促進相互關系、加深彼此信任的作用。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中庸之道,中庸思想作為歷代圣賢相傳的道統譜系,蘊涵著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對生活、工作具有導向作用,在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企業通過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在實踐中形成內外部廣泛認同的組織文化,達到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中國式管理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企業管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以人為本、中庸之道這種和諧的思想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具體應用,符合當今世界的潮流。個人要進步要發展,企業要成長要做強,要在新時期的激烈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庸之道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對接,無疑會對企業的發展創造動力。

          1中庸之道的內涵

          《現代漢語詞典》把中庸解釋為“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中庸》第一章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

          1.1慎獨自修

          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這一原則:“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要求人們必須嚴格地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堅持這一原則,其樂無窮,其用無窮,其功無窮。

          1.2忠恕寬容

          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1.3至誠盡性

          至誠盡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1]”只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揮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良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參與天地化育萬物。便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為三了。

          2中庸之道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2.1中庸之道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內外環境中長期形成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行為規范、制度規范、和外部形象的總和,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中庸之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在企業中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中庸思想、中庸之道在企業中的應用,即形成一種以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為指導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對企業人力作資源管理工作具有導向、約束、凝聚的作用。一方面,企業文化能對企業和員工的價值取向及行為取向起引導作用;另一方面,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同時,企業文化把個人的目標同化于組織的目標,把建立共同的價值觀當成管理上的首要任務。企業文化使得組織長遠固守在群體內,員工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團結,齊心協力,樂于參與組織的一切事物,從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組織目標也為個人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當前我們國家強調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的著眼點是“以人為本”。在現代社會,“以人為本”是現代管理理論的核心,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人的努力工作。可以說,沒有企業中所有員工的努力工作,就不會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的管理就是對人的管理,管理得有效就能充分發揮組織每個人的作用,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現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善待下屬,為員工營造一個安心的工作環境是每一個企業必須慎重對待的重大事情,誰忽視它誰就會受到它的懲罰。要為員工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寬松的職業發展空間、舒適的工作環境,消除影響員工任務實現的障礙,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標,關心員工的工作和生活,以增加員工的工作樂趣。這就要求我們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將“愛心”激勵到“同心”,以此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2.2中庸之道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對接

          (1)授權的權責設置原則。子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得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1]”這告訴我們,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上司要適度授權,讓有能力的人才擔當一定的職權,讓他們在各自適合的崗位發揮作用。

          在很多企業雖有人事、營銷等部門經理,但有職無權,其權力往往為董事長或總經理大權獨攬。這嚴重挫傷了員工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必將造成管理紊亂、決策失誤,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按照中庸“過猶不及”的原則,有權不授或完全放權都是一種極端,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做到因需、因德、因信、因能授權。

          (2)德才互助的用人原則。歷史上的德、才之辯由來已久,儒家推崇“以德為先”,這是基于儒家的建立仁義社會的理想;法家主張“唯才是舉”,這基于實用的目的。從中國歷史來看,總體上是亂世用才,治世用德,儒法互用,外儒內法。在楚漢相爭中,劉邦不計陳平小惡而用其大才;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對人才是來者不拒,而諸葛亮選將時則是德才兼慮。儒家思想中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是對員工個人的要求,要注重學習提高,以滿足企業的用人標準。

          (3)視合理的情感激勵。

          幾千年的儒家思想積淀使得中國人形成了以情感為主體的心理特點,情感在維系中國倫理社會的和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設計企業激勵辦法時必須注重情感激勵。

          企業的各項激勵政策要融情于理,“誠心誠意”,而且言行一致,要在“誠”字上下功夫。只有企業能真誠地關懷人、尊重人,員工才能心領神會,整個企業才會情意融融;企業把員工發展列入企業的目標,員工把興企作為自身的任務,兩相促進,企業與員工形成共同體,互利共榮。今天越來越多的社會單位、企業重視情、義、利結合,著眼于人企和諧,人心和諧,這就體現了儒家的中庸原則。

          (4)和而不同的溝通策略。

          儒家中庸思想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忠恕之道去感召人、感化人。只要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人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溝通是企業員工完成任務履行職責必備的能力,合作需要溝通,處理矛盾需要溝通,各方面都離不開溝通。實踐證明,強制高壓、一言堂、妥協、退讓都不是最理想的辦法。理想的辦法就是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可以借鑒的東西。中庸哲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強調“貴和”。和而不同是一種可以選擇的藝術化的溝通策略,和而不同意味著求同存異,意味著要取長補短,意味著時時處處持寬容的態度。在合作時采取共贏而不是抑此揚彼的主張,在糾紛處理時采取調停的辦法而不是一定要分出青紅皂白,在學習與交流時采取兼收并蓄而不是唯我獨尊的態度,等等,不一而足。

          3對人力資源管理中運用中庸之道的進一步思考

          中國式管理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實踐進行無縫對接,怎樣將中庸之道與人力資源管理實現無縫對接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正如林語堂所指出的,中國科學雖然沒有笛卡兒的理性,中國人的思維方法雖然是整體哲學的,但是能夠想到深埋在本質的問題,自有它的偉大價值。中國人的明智比西方人的理性高明,西方式的公司規則愈是講求科學合理,愈是不成功。中國的企業管理者,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法,不尋求簡單的答案。從他們成功的經驗中,可以證明這種方法更適合當今世界的復雜性。這也告訴我們中庸之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自有其應用的價值所在。然而僅靠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不能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所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中庸之道以外尋求更多適合的管理思想與中庸之道相結合,共同為人力資源管理服務。

          中國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在過于制度化的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調和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之處,增添更多的靈活性、合理性元素,讓管理更有柔性和彈性,更富人情味;同時還要改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弊端,吸收現代優秀管理思想,與中庸之道相結合,使之更適應現代社會與現代企業。實現管理思想的現代化,絕不僅僅是把外國的管理經驗“移植”到中國來,所以我們要面向21世紀,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既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又繼承優秀歷史傳統、適應現代化要求的、充滿活力的、不斷發展的管理思想,才能更好地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朱熹.大學中庸論語[M].(第二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2]姚申建,袁紅,姚峰.中庸之道與人際關系處理[J].湖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6).

          [4]Garyhamel,C.K.Prahalad.Thecorecompetenceof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

          [5]曾仕強.中國式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朱永新.中華管理智慧[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

          [7]陳赟.中庸之道:作為一種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J].學術月刊,2006,38:56-62.

          [8]中凡.中庸之道-企業生存發展之道[J].管理與財富,2005,6:12-13.

          [9]盧秀華.談中庸之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集團經濟研究,2006,208:245.

          [11]S.B.Redding.海外華人企業家的管理思想[M].張遵敬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