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業人才管理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人才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企業人才管理

          論文關鍵詞:國有企業管理人力資源激勵

          論文摘要:目前國有企業已經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改革,改革的成果已經初步顯現,好的改革成果都有一套自己良好的人才管理戰略,從目前的人才管理角度來看,不外乎這幾條途徑:因崗找人,激勵約束并行,策略性變革思想,重視企業中層和以人為本這幾個方面!

          0引言

          國有企業因行業、地域、人員等因素而各具特點,要成功經營一個國有企業,其模式也是因企而異、各不相同。從人才管理戰略來看,國有企業又有其共通之處。對此,西方經典管理理論和中國文化,都能給予我們以極大的啟發。以下淺談幾個觀點:

          1“因崗找人”而非“因人設崗”

          目前,很多國有企業,受歷史遺留問題影響,企業實際賦閑人員很多。因人設崗,僧多粥少,最常見的就是各部門在一個正職下面,存在著好幾個副職。不管是否有這么多的工作讓這些人做,也不管這些人是否合適就任這些崗位。企業領導必須明確,一個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然后再考慮從哪里找到這樣的人。企業內部有合適的人,可以優先考慮;若沒有,可以考慮到外部市場去尋找“千里馬”。

          這里暗含了一個前提,就是崗位必須清晰。有了崗位,就有了相對穩定的責任、報酬、利益和風險,這些不會因人而改變。國有企業以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形成人與人的關系,而不是人與作業的關系。而西方企業的成功之處,在于每個崗位都有它的標準:我的上游是什么、下游是什么,我對誰負責、我負多大責任、拿多少報酬……這是最原始但也是最基礎的管理。在此之上,西方企業強調“動”,即調動人的積極性;這一過程不能倒過來。對于國有企業來說,規范的工作還沒有做好就強調“動”,這是要出問題的。西方之所以現在大講人道,是因為其法律體系已經相對比較完備了;而在中國,法律體系還沒有完備的時候大講人道,可能會出問題。國有企業要基于自身背景上談問題,不能鸚鵡學舌。

          2“激勵”和“約束”并行

          無論什么時候,“激勵”和“約束”都要并行,都要兩手一起抓。這兩者實際上是一個硬幣的兩個側面,都是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博弈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平衡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在國有企業里,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鐵飯碗,旱澇保收,不論經濟繁榮還是經濟危機,工資一分不少拿,管你工作勤勤懇懇,給企業帶來幾千萬的利潤,還是按部就班、一茶一報紙的生活,收入相同,人人平等!于是乎,有才之人漸漸離去,留下之人碌碌無為,國有企業的生命力也就只能嗚呼哀哉了!不排除少數人有長遠的眼光和自覺的意識,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需要激勵。激勵重在是否足夠有效,太大,企業的成本過高;太小,起不到相應作用。要做到適度、適量,這就是技巧問題。而目前激勵不足是國有企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其中表現最突出最直接的就是在工資、薪金等貨幣性物質激勵方面,國有企業廠長、經理的貨幣收入與普通職工的差距普遍在二到三倍左右,絕對數則多在年薪幾萬到十幾萬之間。而其作為企業管理層,特別是主要管理者,要對企業的經營決策和日常運作負主要責任,需承擔主要的風險,企業經營的失敗,往往主要歸咎于經營管理者個人的失敗,如此的對應關系使得經營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以,根據要求的報酬與風險匹配的原則,管理者的高風險必然要求以高的報酬相匹配。否則,可能喪失的不僅僅是效率,還會是效果。風險與報酬的嚴重脫節,是目前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會帶動一系列問題的迎刃而解,即使不能立竿見影,最起碼也能有助于問題的初步解決,如公平、公開問題,效率、效果問題等。因此,激勵的力度在于切實貫徹報酬與風險匹配的原則,使管理者從內部產生動力,以此實現激勵的最佳方式與效果。

          同時,對于企業來說,光有激勵,就如同一匹活力十足的野馬,沒有韁繩的管束,就不能跑到要求的地點,這時就需要約束,約束也要有技巧,否則會扼殺人們的活力和創造性。

          3策略性變革思想

          國有企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陳舊、保守,對新事物持抵觸甚至反對的態度。市場和企業的內在要求,加上企業領導人的改革意志等種種因素,都要求國有企業的人們改變舊有的觀念。但這些觀念根深蒂固,直接猛烈沖擊可能引發人的巨大心理波動,進而給企業帶來破壞性震蕩。所以,改變國有企業人們的思想觀念,必須要有策略。

          一是不要全盤否定。對于任何一種觀念來說,不見得都是錯的。要分清楚哪些是對企業發展不利的,哪些是可以引導的,哪些是可以鼓勵的。沒有哪種文化是完全落后的;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了這么多年,人們往往形成了很強的企業歸屬感和責任感,很和諧的“大家庭”的氛圍等等,這些都是正向的,都是財富,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二是要遵循一個原則,即“三三制”。新事物的出臺,肯定會沖擊既得利益群和舊有文化觀念。“三三制”就是讓1/3人的利益由于新的政策受到損害,1/3人的利益基本不受損害,1/3人的利益得到明顯的提高。無論如何達到何種目的,決不能使50%以上的人受到損害;即使過渡性政策,也必須讓2/3以上人的利益不受損害或提高。這樣,組織內部對改革的阻力、抵抗力會小得多,新的政策就容易推進。維持“反對者”、“不表態者”和“支持者”力量的合適比例,符合國有企業平穩過渡的現狀。不是不改變舊有觀念,而是要有策略、分階段地去改變。

          4重視企業中層

          企業家好比車頭,企業各個流程好比車廂,而拉動車廂的關鍵是車廂掛鉤,企業中層就好比車廂掛鉤。車頭固然重要,掛鉤也是萬萬不可缺少。所有的掛鉤都要能夠拖動整個車廂,也就是說,整個中層要足夠有能力帶動下屬。中層的角色在企業中非常重要,他們既要理解高層的意圖,領會企業發展的前景,還要有領導力,帶動下面的員工。任何一個掛鉤壞了,后面所有車廂都要趴窩;同樣,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問題,不是出在下層,而是出在中層。這就涉及到中層的激勵問題;對那些在團隊中威信很高、能很好領會領導意圖、高效完成工作的人,更適合做中層;不要一味地提升職務,可以采取更大的物質激勵。激勵只有一個原則,即依據對企業的貢獻大小,相應地給予激勵。

          5以人為本

          人是企業最重要的因素。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每個人都要在組織中找到一個角色,每個人的才能都要得到充分發揮。但“以人為本”不是以個人為本,而是組織整體效能最大化。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只有個體的次優才能達到總體的最優,永遠不可能是個體的最優達到總體的最優。個人能力是一個點,人和人之間的協同能力又是一個點,如果它們能構成兩個共振圓點,就會使周圍的能量形成共振波,但不要形成一個“谷”,而是形成一個“峰”。高管團隊、中層管理團隊要有協同性;團隊要有組合,既要有務實的人,如生產管理、質量管理、銷售,也要有務虛的人,如戰略研究,而企業領導應當均衡好務實和務虛這兩個方面。

          國有企業只有“以人為本”,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才會達到和諧狀態,才會促進企業的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