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教育社會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教育社會學產生的背景
教育社會學的“新”發展———對傳統教育社會學的超越進入當代社會,教育社會學經歷了較快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教育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在英國取得了空前的知識地位和政治影響,英國的社會學家在“新”教育社會學研究中處于“領跑”地位,并于70年代晚期建立了教育社會學的專業課程。教育社會學成為現代西方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主要流派,產生的原因也由于世界的全球化進程而具有國際性。當今世界學術傳播、交流的國際化的現實也決定了其必定與“傳統”教育社會學有很大區別。首先,對傳統結構-功能主義方法論的挑戰。功能主義建立在社會進步和工業發展的樂觀主義背景中,主張通過特定道德價值的社會化,使學校教育制度成為促成個體適應社會并整合到社會系統中的最合適工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他在對學校與社會的關系研究中認為,學校是典型的社會化的現代環境,他將班級視為社會體系的子系統,認為其作用在于維護社會秩序,而學校和家庭是承擔傳遞價值和規范責任的機構,塑造個體人格和符合工業社會要求的特定發展。20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文化運動的發展,“新”教育社會學研究以“沖突理論”為武器,矛頭直指功能主義。主張以社會沖突來考察教育現象,批駁功能主義的技術功能理論,認為無法把學校教育的發展直接歸因于經濟與技術變化的結果,也無法把學校教育的主要作用歸結為對學生進行從事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訓練;學校的主要作用在于傳授社會支配集團的身份文化(statusculture),學校教育發展的動力來自不同身份集團之間的沖突。其次,對傳統教育社會學“教育平等”觀的超越。傳統教育社會學承認教育不平等的合法性,認為教育竟爭是一種民主政治的機制,不平等本身是教育系統外在的因素,人們職業上的差別是社會職業結構變化的結果,教育系統中的不平等是從外界帶入的偶然的無能為力的東西,學校本身是公正的、中立的,教育是獲得成功的鑰匙,人們可以通過工作和教育保持或改變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新”教育社會學則認為學校從表面上看是公正的、中立的,其實它卻是處于統治階級控制下,“不僅學校制度、教育價值觀為統治階級所控制,而且連學校教什么、教誰、如何教也是如此;教育競爭也不是公正的,首先,具有不同階級等級背景的學生在受教育的條件方面有優劣之分;其次,學生的成就動機也不是中立的因素,它受著階級結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再次,學校里傳授的知識以及掌握知識成敗的標準對中、上層階級的學生有利,對下層階級學生不利;另外,從總體而言,教師的操作性價值判斷也與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相一致。”學校并不能產生教育平等。
二、“新”教育社會學發展趨勢及其批判
(一)“新”教育社會學的學科融合
吳康寧教授認為,從60年代末開始,西方教育社會學逐漸繁衍出各種各樣的理論,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學派,從而使教育社會學進入一個學派爭鳴的時期。而到了90年代以后,教育社會學雖然存在多元化發展,但各學派之間的論爭漸漸少了,出現了多元共存共融和形成教育社會學共同體的發展態勢。米歇爾•揚的《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的新方向》一書將教育社會學與知識社會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作為傳授知識主要渠道的學校課程納入了知識社會學的研究視域。在70年代中期,美國一些學者也參加了“新”教育社會學的討論。如阿普爾作為課程論領域中的政治———社會派激進主義的“重構概念論者”運動的領袖出現的,他是從課程論領域的意識形態批判開始的。在70年代末,他在《新教育社會學:分析的文化與經濟再生產》一文中把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激進的教育社會分析概括在“新”教育社會學之中。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互動理論與知識社會學熔合并鑄就了一套新的、多元的批判性工具。教育社會學中純粹的理論急速減少,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學科跨界、觀念變化。到了90年代后,批判的傳統與后現代的發展集中在教育政策分析和教育改革領域。
(二)學科繼續發展的批判取向
“新”教育社會學研究的領軍人物蘭德拉(Laudera)、布朗(Brown)和哈爾西(Halsey)認為,在過去的40年中,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構成中的關鍵要素包括下面一些問題:“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機會中教育究竟發揮了什么樣的功能?怎樣有效地解釋為什么有些群體總是會贏而有些總是輸?教育是作為個體解放的途徑還是社會控制的途徑?教育后果與經濟和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怎樣最好地理解教育過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吉諾斯(HenryGiroux)在《新教育社會學的再制與反抗理論:批判的分析》一文中更尖銳地指出:“勞工階級學生不全然是資本的副產品,亦即不全然順從權威教師與學校———它們教導他們以過著一種感覺遲鈍的勞工生活———的命令。相反地,學校代表紛爭的領域,這個領域不只具有結構的矛盾與意識形態的矛盾,而且也具有集體的、有知識的學生的反抗。”這些問題是對教育的目的與作用、教育與個體關系、失敗兒童的原因等方面進行全面考察,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傳統教育學研究的突破。
作者:方蒸蒸單位:南京森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