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物教學中實踐探討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物教學中實踐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物教學中實踐探討

          在提倡素質教育今天,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是重點,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大方向。要實現優化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應做到優化篇章安排的框架結構,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優化教學方法的組合等,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以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課堂結構大致劃分為三類:講授課、試卷評講課、實驗課或實習課。本文將側重對講授課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一、整體構思,做好篇章安排的框架結構。

          框架結構包括整個高初中知識章節的框架、每節教材、每課的框架結構。

          1、構建書本知識的框架結構。

          這就像是面對一張尚未做出任何規劃的地圖,首先應從整體到局部,做出比較合理的規劃來。

          比如:高中生物共三本必修和二本選修教材,分別從細胞、遺傳、穩態、生物技術實踐、現代科技的發展幾個方面來對生物進行詮釋和闡述。如果把整個高中生物教學比喻成一張社會的地圖,那么,細胞部分大體相當于一個家庭的基本運作情況;遺傳部分則側重于家庭中的婚姻與繁衍問題;穩態則是從整個社會中各個家庭的作用出發,協調統一地發揮著具體的作用,以維持社會的穩定,以期共同的進步;生物實踐部分側重于能力的培養;現代科技專題部分,則是對個別家庭中表現突出的事例予以揭示和引導。

          明確了以上內容,在安排具體的章節知識的時候,就非常明確了它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作用了。如必修3第一章內環境和穩態,那實際上就是講的家庭和家庭之間共同生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的問題。公路上來來往往的汽車,運來了每個家庭所需要的東西,運走了產生的廢物,僅此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個人以為,走進生物的大門,深入“里面”去學習,比在“外面”一個一個專業知識點的講解,效果將更好。

          2、每堂課的框架結構

          如上面所述,明確每章每節每課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作用,是構建每堂課框架結構的基礎。然后參照教參、課標、考綱、目的要求制定出本堂課的具體操作方式。如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推斷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對書本知識的再利用,即舉一反三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的規劃。

          如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內容,它是在講完基因的本質,表達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課標和目的要求都是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說出基因重組和突變的特點以及意義;考綱要求是對突變的特征和原因以及重組的意義能在較為復雜的情景中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為此,框架可以如下設定:

          導入

          圖片分析--------------------------------------------------------------(培養觀察、分析問題能力)

          設疑,得出突變的定義,理解其實質-----------------------------(培養分析問題能力)

          自學有關特征---------------------------------------------------------(培養提取信息能力)

          練習題-----------------------------------------(培養分析、判斷、推理、評價、應用知識能力)

          小結突變的特征

          設疑,過度到重組

          以問題的形式層層設疑---------------------------------------------(培養分析問題能力)

          小結

          練習--------------------------------------------------------------------(鞏固和應用知識)

          二、注意課堂教學的六個“化”。即:

          網絡清晰化,思路條理化,知識細致化,語言藝術化,設問層遞化,情景對照化

          1、網絡清晰化。即點與點,節與節,章與章知識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網絡。也就是做到“心中有教材”

          2、思路條理化。就是整堂課先干什么,再做什么,前后知識在什么地方設置伏筆,什么地方照應等等,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3、知識細致化。即對重點知識,必須從正、反、逆、變,從來源、去路等多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現在的高考強調的是立足于書本,而高于書本。書本知識就那么多,怎么高,如何高,不外乎就是求變。而變,有正向的延伸,反向的逆向思維,缺陷條件的應用,新環境下的探索等。如07年的廣東生物高考試題的33題(正向延伸),19題(逆向思維),32題(缺陷條件的應用),36、39題(新環境下的應用)等等

          4、語言藝術化。是指講授時,語言要有藝術性。不僅表達要準確,而且要抑揚頓挫,注意生動形象的表達。

          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讓學生理解其復制和增殖利用的是細菌的原料,能量。我這樣描述:噬菌體某種東西進到細菌體內了,它要“吃飯”,要“穿衣”,這些東西從哪里來?它產生后代要能量吧?那又從哪里來?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5、設問層遞化,就是對每個知識點先引出什么,設立一個什么問題,解答之后如何引出下一個問題,再得出什么結論,課前要反復的推敲。如決定氨基酸的三聯體密碼的確定過程:

          當一個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只能決定幾種氨基酸?(四種)→不夠(人體內有20種呢!)那么如果兩個堿基一起決定一個氨基酸,能決定幾種氨基酸?(4×4)→還不夠;那么如果三個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就能決定4×4×4,夠了。但總共只有20種呀?所以,每種氨基酸可以對應多個密碼,而一個密碼只能對應一種氨基酸。很多氨基酸都有多個密碼有什么好處?假定其中某個堿基發生了突變,是否決定的氨基酸一定會變?(不一定,因為每個氨基酸可以對應多個密碼呀),那么有什么作用呢?(維持生物的相對穩定,氨基酸不變,性狀不變)

          6、情景對照化。即前設疑,后印證。也就是語文知識中的伏筆的應用。前面設置一個場景,為后面解決某個疑難問題提供依據,再引出另外的問題,設置另外的場景,等到另外的某個時刻應用。

          三、選材要有針對性,即常說的要做到因材施教。我稱之為“梯步教學法”。

          不同的班級,學生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學生的智力其實是相差不大的,所以這里的不一樣,是指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做教師的都知道,同樣的知識點,對有的學生來說,是滾瓜爛熟,對有的學生來說,就是一片茫然。所以,同樣的知識點在處理方式上,對不同的學生就應該不同。即對層次好的,梯步設置陡點,步幅大點,知識處理深入點;反之,對相對較差的,則相對表面化一些。目的是好學生對其求精、求廣,后者則重視基礎教育。如:

          神經系統突觸結構的教學中,對成績相對較差的班級,重點講述其結構、傳遞方向、電位變化,最終明確其傳遞方向是單向的。對好成績的班級,除了上述知識的處理外,還必須對遞質釋放過程,線粒體的作用,突觸間隙液體的成分隸屬關系,遞質起作用后的去向,某種藥物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遞質后對傳遞效果的影響,后膜受體是如何起作用等進行分析。

          四、調動學生的參與度

          上述方式,整體上目的是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大程度上,學生依然是處于被動的接受的地位。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商,除了思想上的參與外,在很多時候,還必須調動他們身體上的參與。在以講授課為主導的課堂中,個人以為,不妨設立如下模塊,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

          1、以多媒體直觀教學,充分吸引他們的眼球。

          2、多動筆。除了演算或畫圖解外,設計實驗方案或試驗步驟也可用。

          3、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演算過程或對遺傳圖解進行標識,再讓另外的同學進行現場的評改或糾正。

          4、對個別知識點提出正反兩種觀點進行現場辯論。目前教材中這樣的事例很多,如基因工程的利弊等。

          5、模型的建構過程,不妨現場取材。以同排的兩名同學為一組,以草稿紙為原料。如血糖調節模型的建構,DNA模型的建構等。

          6、對某些知識,可以先讓學生自學,讓學生來講解,然后教師再總結。

          以上即是筆者從教多年來一點粗淺的心得和體會。總結起來就是:教師方面,要向管理要質量,向40分鐘要效益;學生方面,則盡量讓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這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當然,不足之處也是明顯的。現在的教育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在教學中努力激活學生參與,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自主權,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讀書、思考、討論的時間,引導“發現”,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淡化“教”的痕跡,強化學生活動,培養學生善于學習的能力,最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只是由于各種條件的不成熟,使得這一模式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但是,放眼未來,具有強大競爭能力的,絕不是老師手把手教出來的學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文也就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