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南陽漢畫像石和諧意蘊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漢畫像石優美古樸,具有獨特的神韻。南陽漢畫像石是漢代畫像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和諧的意蘊,無論從手法還是構圖上都表現了當時人們心境的平和及對理想王國的向往。
關鍵詞:漢畫意境和諧淵源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刻在墓室、祠堂上的帶有鮮明主題的裝飾石刻畫。具有“河南的敦煌”之稱的南陽漢畫像石是中國漢代畫像石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已出土的漢畫像石就有2500多塊,占全國漢畫像石出土總量的1/3。與其他地方出土的漢畫像石相比,南陽漢畫像石具有獨特、顯著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美學家王朝聞說:“南陽畫像石是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初步印象可以說明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這一藝術寶庫的價值在未來將更加輝煌。”①本文試就南陽漢畫像石的形象來探求其中蘊涵的和諧意味。
一、畫面境界的和諧特征
漢代南陽畫匠、工匠以樸素的觀,把對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體認、追求,進行了情感化的描述和呈現:同源、同本、同類的自然萬物皆秉承天地之氣以生,一切物體都處于或應該處于一種美妙、和諧、自在的狀態,從而組成有節奏的生命律動,和諧地存在。南陽漢畫像石的畫面意境都體現著和諧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1.獸與獸的和諧。在南陽漢畫像石中,自然界的動物及想象出來的動物很多:龍與虎、虎與熊、牛與象、象與鳳等,這些不同類別、不同性格的動物出現在一處。它們雖多表現為爭斗與運動場面,但在古人的心中,它們或具有祥瑞之意,或和祭祀有關,或寄托著人們鎮守自然疆域、保佑人類安泰的期望,或與避邪求福有關。因而畫面之上,均以祥云繚繞,呈現出祥和、溫潤的情趣,體現了一種相互之間的共生依存、共同協作的關系。如南陽市白灘出土的樓閣立柱的外側,左邊刻有青龍,右邊刻有白虎,共同為主人把守著一方平安。
2.人與獸的和諧。南陽畫像石許多為獸身人首。人與獸斗、人與牛斗是南陽漢畫像石的主要題材,在這些人與獸斗、人與牛斗的畫面中,人絲毫沒有驚慌失措之態,反而有玩耍動作的安閑與滑稽,人與獸似為親密的伙伴。如“羽人”的出現常伴隨著動物,所以給它插上翅膀,讓它似飛禽一樣翱翔于天地之間。人與獸自在、流暢、和諧、融洽地共生共處,表現了漢代人們視萬物如一體,駕馭自然的氣度和心態。
3.人與神的和諧。南陽漢畫像石有大量的人神異質同構的神:伏羲、女媧均為人身蛇尾,在神的意蘊和神話思維中二者合為一體。南陽縣草店出土的神獸、門吏畫像,上刻二神獸,下刻二門吏,神獸與門吏共同擁有一方空間,人與神和諧相處。人對神的祭獻神態的描畫顯得更加自然親切,神也不再是陰森可怕,而是和藹可親。在對神的祭拜禮器上,也由原來使用的鼎一類較為講究的貴重的青銅器變為民間凡人使用的清新活潑的日常生活用品。這說明,漢代人從先秦時期對神的敬畏、對高緲的道德理想的精神追求,轉變為神人合一的自然觀,轉變為對個人養生健康的追求,轉變為在神界致福的喜悅和歡樂。
4.人與人和諧。唐河針織廠漢畫石墓,廳堂內外7個人物分成4組。堂內兩組:一組主人端坐,侍從相伴,另一組伎優在彈奏。廳堂外兩組:左方一組是拜謁圖,右方一組樂伎在彈奏??梢钥闯?,所繪人物心態平和,秩序井然,人與人在共擁的環境之中,安然、優雅、和悅地生存。
5.人與周圍環境和諧。漢人極重視人與周圍環境與宇宙之間的和諧共生。唐河石灰窯村漢畫石墓的墓門畫像,上部為建筑圖像,四阿式頂樓閣,雙柱,柱上有雙層望亭,柱子兩側各置柏樹一株,樓閣與望樓屋頂坡面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鳳鳥姿態各異,柏樹與望樓上的鳳鳥向中心方向聚攏,中間樓閣上的鳳鳥展翅欲飛。畫面上,建筑、動物、植物、人物組成十分和諧的關系。整個畫面敞宇高堂,墓室主人借助于巍峨的建筑、青松、伎舞、羽人、鳳鳥的陪襯,表現出雍容優雅的風度,體現了祥瑞自然的氣氛。
二、創作手法和理念的和諧運用
由于漢畫像石即創即沒的特點,它屬于一種雙關意義上的墳墓藝術?!凹葹榘苍崴勒叨┬醒b飾并置以封閉門扉之后將不再開放的幽冥世界。墳墓藝術并不以給生人觀看為目的,經歷著與后者一同幽禁于冥世之命運”。②在這個締造儀式的特殊圣地,要實現生者和死者精神溝通、情感聯系,要體現人性的價值和尊嚴,要寄托主人或者家屬特殊的心理和畫匠、工匠的藝術水準。創作者不遺余力,傾其所能,在藝術上追求盡善盡美之境界。
1.雕刻手法的自如運用。漢畫像石以石作為畫面的基質,工匠利用石質本身的紋理,以刀,在堅硬的石面上運用各種刻制手法:平面陰線刻、凹面陰線刻、平面剔地淺浮雕、橫豎紋襯底淺浮雕等手法,創作出和諧的藝術畫面。無論陰與陽、明與暗、粗與細,還是大與小、強與弱、剛與柔,都顯得整齊而不呆板,既重視形體本身——圖的作用,又關注形體之外——石“底”的重要性,具象與抽象、人工與自然,完美地統一了起來。如唐河縣針織廠出土的“荊軻刺秦王”:畫面從左到右,依次排列著荊軻、秦王、秦武陽。整個石面質地粗放,且有道道裂痕,創作者依據石塊的天然狀態,把每個人的外部輪廓與身體內部細節表現得惟妙惟肖,或長或短,或深或淺,與石面肌理渾然一體。
2.空間環境的和諧布局。在南陽漢畫像石中,一幅畫面之中,天上的靈、遠古的神、傳說的龍、現實的人,以神話意境作為交融的空間。尺幅之間,靜謐的幽冥、神秘的天國與喧鬧的人間現世,相互融入、比襯,和諧共處,它表現出創作者對宏觀和微觀、神界和人界的把握程度。南陽縣的雷公畫像石,車外云氣飄動,車前飛揚拉車的三只翼虎姿態各異,與趕車的侍從節奏和諧,富于浪漫情趣。唐河針織廠出土的河伯出行畫像石,河伯端坐車中,兩仙人前行,四魚套前,兩魚護后,兩侍騎魚相隨,洋溢著神話般的仙境。畫面主題鮮明,布局舒朗、勻稱,一石一主題,把同一內容的圖像集中于一個畫面,注重整體效果,取得生動的藝術效果。
3.動感線條的流暢描畫。南陽漢畫像石擺脫了三代器物飾造圖案的傳統束縛,形成超過器物之外的形式:流暢的線條,強烈的動感,表現出如行云流水,輕歌曼舞,浪漫灑脫的和諧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兇猛的虎、豹、獅、熊,溫順的牛、馬、豬、羊,祥瑞的鳳、龜、象、鹿,神秘的麒麟、天祿、辟邪、飛廉,都加入到流動的虛靈空間,陽烏、蟾蜍、星座、云氣,都在朝一個方向運行,依天體運行的軌跡方式表現,以飛動的形象與云氣交融結合。南陽王莊出土的舞樂百戲畫像,左方3人,一人揮長袖起舞、一人作滑稽舞、一人作柔道之技。袖舞者體態苗條,戲舞者形體憨樸,柔技者體型柔和,三者形成剛與柔、直與曲的節奏律動。3個人細節被概括,腰被束細,身體被拉長,舞姿極具流線的動態之美。其他像伏羲、女媧形象,他們的身體呈S形,形成了S形的運動曲線,給人以強烈的力量感、運動感、生命感、舒暢感與和諧感。
三、和諧藝術境界的思想和藝術淵源
1.天人合一的?!叭怂坪醢阉麄冊缙谂c動物世界的友善關系從遠古的上古一直帶到了文明的?!雹圻h古時期,環境惡劣,先民與動物為伙伴,逐漸產生了動物崇拜,他們的心中對鬼神沒有過多的恐懼,雖過著凡人的生活,卻向往著神靈的世界,始終保持著與動物的親善關系,給動物以極大的關注,把動物視為人間與更遠、更深的神秘世界的一個中間世界,把陰陽五行的信念注入到對動物的感情中去。久之,形成了這樣的思維順序:崇拜動物——動物形象的變異——對神靈世界的向往——人類對自身未來的憧憬。既重視現世,也關注來世;既取悅于神,又神化自身;既重視人的周遭,也望天的關照。天人神獸合德,同類、共性、一本,人、獸、神的形象相互疊加、結合、交融,亦獸亦人、亦人亦神,和諧共生,相互依存。這一切都通過漢畫像石藝術地表現了出來。
2、老莊的催生。漢代統治者基于的需要,一方面尊崇儒家的思想學說,另一方面也啟導著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并一度使之成為漢代的官方意識形態。黃老之后的道家先哲——莊子,注重個體生命價值的精神自由,追求與的和諧統一,倡導以虛靜之心體悟人生,完成主體與客體的融合,自然與人本的合流,表現一種自得天趣、隨遇而安的平民氣息。這一切,無不影響著漢代人的思想意識:在無盡的和諧之中,崇尚道家的養生、長生、羽化,既歆享今世的榮華、高官,也祈求著來生的富貴、厚祿。于是,畫匠、工匠,把這種思想凝練成一種多彩的想象,用充滿生命激情的民族氣質和文化精神,對石質進行選擇,肌理進行調配,空間進行布局,從而創造了栩栩如生的燦爛的漢畫像石藝術。
3.楚國文化的濡染。南陽在西周時屬于申國、呂國,春秋戰國時期先為楚國所滅,后又曾為韓秦之地,但屬于楚國的時間最長。地域相近,文化相通,楚國文化所具有特殊的美學特質,“它通過神話跟、現實與神、人與獸同臺演出的豐富的形象畫面,極有氣魄地展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琳瑯滿目的世界”。④滋養著漢時宛地;盛行的巫風(“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下》),既是夏商文化的遺習(由羋姓貴族帶去),更是當地土著民族的風氣(被羋姓貴族征服的鋪越巴蠻等南方部落集團)。濃郁、神秘的原始靈感、原始遺存、原始文化魅力濡染著宛地;狂放、玄妙、綺麗、充溢著野性的浪漫的文化寫意浸潤著宛人;神話界域的描繪,變異動物的圖騰,孕育了宛地飄逸、艷麗和深邃的石質雕刻的美學特質、美學風范。這種習得,這些遺傳因子流貫給漢畫像石,從而形成了一種盛名不衰的藝術形式。
綜上所述,南陽漢畫像石中的意境悠遠,其包含的和諧意蘊,無論從手法還是構圖上都表現了人們心境的平和及對理想王國的向往。它蘊含了一種和諧精神,一種漢代精神,一種民族精神。
注釋:
①韓玉祥.漢畫學術文集,河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
②土田叔子.古代中國的畫像石,漢畫,第1期.
③比尼恩.亞洲藝術中人的精神,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頁.
④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