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青年教師黨建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形勢下,在高校青年教師中開展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特別重視的工作目標
(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念,增強他們對黨組織的信任感和歸屬感,激發他們的政治熱情由于“80后”青年教師隊伍政治熱情不高,加上目睹當下貪污腐敗現象,目睹政治結構中一些人把本來實現崇高政治理想的組織變成“利益集團”的現象,他們對黨組織的信任受到了損害,部分青年教師對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道路產生了懷疑,部分青年教師對黨建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冷漠或先入為主的抗拒心理。“我們建設什么樣的國家,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空氣和食物……這些都是政治,如果沒有人關心和談論政治,我們將永遠生活在一個糟糕的世界,沒有一個人、一個企業能逃脫悲慘的命運。”政治理想和信念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緊密相連。共產主義在中國當前的表現形態實實在在,即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小康社會,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實現“中國夢”。而且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厲反腐,向著“依法治黨”的方向前進。當前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借著這股雷霆之風,大力增強青年教師對黨組織的信任感、歸屬感,幫助青年教師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堅定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鼓勵他們向黨組織靠攏,激發他們的政治熱情,從而用他們的青春和才干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二)增強青年教師對于國家、社會、學生的責任感
力加強師德建設,激發他們愛崗敬業的工作熱情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中心工作進行。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與科技創新。這一職業責任決定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一高標準的職業道德要求。但“60年代出生員工有責任心,有理想,埋頭苦干;70年代出生的員工有壓力,有焦慮,肩負重擔;而80年代出生的員工則以快樂為導向,講求個人實現”。加上受當前社會一些不良風氣影響,青年教師師德出現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表現是:敬業精神弱化、學風浮躁、學術不誠信、對待學生功利冷漠。青年教師精力充沛,富于創新精神,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師德,則很難踏實地專注于科技創新、教書育人。身教勝于言傳,“80后”青年教師與當前大學生年齡相仿,承擔教學、班主任等工作比較多,和學生接觸多,他們的言談舉止、道德修養、理想志向最容易感染、影響、帶動學生,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在2014年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時說:“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與中心工作的需要結合起來,與當前師德建設需要結合起來,互相促進,互為支持,將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轉化為生產力。
二、新形勢下,在高校青年教師中開展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需要改進的方面
(一)在高校青年教師中開展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要與他們的教學科研工作、個人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滲透在服務工作中,克服黨建思想政治教育和事業發展“兩張皮”、“空到空”現象“新生代白領的前五項職業訴求依次是成長訴求(約占總量的46%)、經濟訴求(約占總量的43%)、成就訴求(約占總量的36%)、權限訴求(約占總量的24%)和人際訴求(約占總量的21%)”。過去我們傳統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方面側重強調集體觀念、歷史責任和國家意識形態的錘煉與鍛造,單方面強調階級意識和政治服從,忽略他們的個人訴求,這容易導致青年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和誤解,認為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純粹是“務虛”,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做業務工作。說:“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接地氣、通下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憂,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學校黨組織作為高校領導者,要把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融入、滲透和體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工作中。特別是在青年教師遇到實際困難的時候,黨組織給予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讓青年教師了解體會到黨組織的力量與宗旨,從心認可。要積極開展與教學、科研工作相關的主題黨組織活動,如以支部為單位舉行講課交流輔導,以黨小組為核心申請國家級重大課題,舉辦黨員學術交流報告會等活動。充分發揮業務工作中先進黨員教授的榜樣力量,鼓勵他們將個人成長與訴求與黨和國家的教育科研事業相結合。要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黨組織要領導并建立工作機制與平臺,了解青年教師的觀點與意見,及時反饋與解決問題,讓青年教師親身體會到黨組織追求國家發展、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他們的個人追求事業發展目標、努力方向的一致性,從而消除青年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抗拒心理。只講理論不講實際,決策不管意見只靠“解釋”難以服眾。高校所有黨的領導干部都是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通過服務青年教師,辦好點點滴滴的實事,通過在業務上扶持幫助,在生活上關心照顧,達到在思想上教育引導的目標。
(二)多采用間接,注重潛在影響的教育工作方法
通過校園文化、校風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青年教師師德水平針對西方崇尚“自由”、“個性”的文化傳統,西方通常采用非顯性、間接的方式,將西方的國家意識形態滲透教育對象,而我國傳統政治思想教育多采用正面灌輸的方式。正面灌輸效率高但效果不一定好,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卻通過內化于心,可以從根本上、長時間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80后”青年教師成長于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他們追求獨立、自主、創新,因此在他們中間開展黨建與政治思想工作,要特別注意通過間接的、有潛在影響的方式。高校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組織,經過歷史的沉淀,會形成獨特的校風。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同時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通過心理感染、群體規范產生巨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符合時代特點,實踐導向鮮明,非常“接地氣”。當前開展黨建和政治思想教育,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培養良好的校風,從而“風化”學校師生員工。例如華南理工大學在學校主頁建立了“建設者”專欄,通過180多期報道,宣傳和贊揚師生身邊的,為教育事業和國家建設事業勤奮工作學習、默默奉獻的“平凡人”。其中報道了很多在教學、科研一線的青年副教授、講師,還報道了學校忠于職守的保安、無私奉獻的飯堂工作人員、愛崗敬業的行政人員、勤奮攀登知識高峰的學生等,不管他們的崗位是多么平凡,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黨委書記杜小明概括為“成就積于平凡,真誠感動華園”,獲得了師生的共鳴,對學校師德師風校風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多采用信息化、多渠道的教育工作方法
要占領網絡陣地,理論聯系實際,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以往的政治教育工作,多采用集體會議形式,側重上傳下達,形式單一固化。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活躍,善于深入思考,富于創新意識,加上科研工作多,壓力大,工作彈性較大,工作日程安排更個性化,與傳統學習教育方式難免“不兼容”。在網絡、自媒體占據青年人溝通主要渠道的當代,黨建工作要多利用網絡這個快捷的信息傳播途徑,例如通過網站、論壇、博客、“書記信箱”、QQ、微信等多種途徑,提高效率,豐富形式,將黨的理想、黨的行動、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的成績、黨和國家需要知識分子解決的問題,第一時間傳播到他們“隨手可及”的地方。讓他們緊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步伐,激發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除了快捷的特點,如2013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所言,“在網絡交往中,每個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在網絡環境下,交互式的溝通和對話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這非常契合青年教師心理特點,是他們所樂于接受的方式。通過網絡陣地,高校黨組織能快捷深入地了解青年教師的困難與問題,了解他們的思想與變化,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第一時間排除網絡上以“思想自由”為借口的反對勢力不良言論的影響,引導青年教師了解真相,分清曲直。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黨的政治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摸索出來的。在國內國際形勢復雜的當前時代,要讓青年教師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它們,還必須要強化實踐鍛煉,讓廣大青年教師走出校門,通過實地參觀、實地考察、親身實踐等多種方式,積極鼓勵他們參加公益活動、扶貧活動,通過多種渠道,使他們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激勵他們為“中國夢”的實現不懈努力,為國家的科技創新、高層次合格人才的培養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夏雪峰單位: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