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列寧晚年文化革命觀及對我們意義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列寧晚年文化革命觀及對我們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列寧晚年文化革命觀及對我們意義

          會主義建設經驗時,尤其是在病中口授的五篇文章中,明確地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思想,并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總綱領,這是列寧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最終落腳點。值得思考的是,直到今天,列寧的這一文化革命思想似乎并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本文力圖通過闡明列寧文化革命的整體構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以期獲得對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啟示。

          列寧在俄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尤其是在國內戰爭結束以后,曾多次談到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1918年春,他認為形勢的發展已由“說服俄國”、“奪取俄國”轉向“管理俄國”,因而需要把經濟建設擺在首位。1920年底,他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強調說,“目前政治形勢的全部關鍵,就是我們正處在轉移的過渡時期,正處在有著某種曲折的從戰爭過渡到經濟建設的時期”。1到1923年,在《論合作社》中,他明確提出“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組織文化工作上面去了,如果不是因為國際關系,不是因為必須為我們在國際范圍內的陣地進行斗爭,我真想說,我們的重心的確是轉移到文化主義上去了”。2

          列寧所提的文化革命或文化建設的文化概念是廣義的,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這從列寧所說“現在,只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了,但這個文化革命無論在純粹文化方面(因為我們是文盲)或物質方面(因為要成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當發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要有相當的物質基礎)對于我們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3中可以理解。文化革命就是要把一個不夠文明的國家變成一個文明的國家,這其中既包括文化(狹義)建設,也包括經濟建設。

          為什么過去提出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而現在又轉移到文化建設方面呢?

          一是俄國特殊國情的需要。列寧認為俄國的具體國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力落后,小農經濟在俄國居于主導地位;二是俄國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晚年他對后者進行了具體分析:在俄國革命前,有3/4的人口是文盲,4/5的兒童和少年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年齡在9-49歲的居民中,有20%既不能讀也不能寫。有的地區的情況更差,有的地區文盲達98%。這種落后狀況與先進的社會制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后,他認為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基礎的經濟和政治手段是夠了。缺少什么?缺少文化,缺少本領。”4

          二是俄國經濟、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在《論合作社》中,他提出了實現合作化的計劃,進一步完善了他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綱領。他說這個合作化計劃本身就包含有農民的文化水平,并把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作為實現合作化的唯一條件。文化的落后,同時也嚴重制約了民主政治的發展。蘇維埃政權在原則上實行無比優越的無產階級民主,可是這種文化上的落后卻限制了蘇維埃政權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復活。他說“只要在俄國還存在文盲現象,那就很難談得上政治教育。”5“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謊話偏見,而沒有政治。”6

          三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勞動者積極性的需要。他認為社會主義事業是文化、經濟、政治全面協調發展的事業,億萬群眾自覺自愿參加的事業,由于俄國文化水平相當落后,嚴重制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主要表現在:它影響工農群眾對科學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妨礙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影響群眾勞動自覺性的提高和組織性、紀律性的建立;影響社會主義民主的形成和發揚;影響著工農之間實際上存在的不平等的消除。因此他在《共青團的任務》中提出,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首先是組織任務、文化任務和教育任務。

          四是改革國家機關,清除官僚主義和貪污受賄現象的需要。實行新經濟政策后,改革國家機關,特別是改組工農檢察院的問題已提上日程,列寧認為改組要堅持“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則,把具有真正現代素質的人才集中到工農檢察院里來。但由于文化水平的落后,列寧不得不說“與其匆忙從事而毫無希望得到優秀人才,倒不如再過兩年甚至三年好些”。7同時列寧還認為,缺少文化,文盲充斥,沒有修養,這本身就是官僚主義產生的土壤。只有提高全體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才能有效地與官僚主義斗爭。他說,蘇維埃的法律是好的,它給工人、農民提供了同官僚主義和拖拉作風作斗爭的可能。可現實是不僅那么不會利用,就是相當多的共產黨員也不會利用這種可能去同官僚主義和貪污受賄作斗爭。原因是什么呢?他認為單靠宣傳是不夠的,只有靠人民群眾的幫助才行,但要使人民群眾學會同官僚主義作斗爭,就必須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

          列寧根據俄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了文化建設的整體思路,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就如何處理與資本主義文明之間的關系、如何對待知識分子問題在當時處于核心地位。盡管文化革命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并不排斥通過運用對舊思想、舊觀念的批判等多種手段來傳播先進的無產階級文化,從而達到造就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的最終目的,以下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具體分析:

          1、文化革命的主要途徑是批判的吸收以往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列寧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8

          十月革命以后,列寧在批判一些人企圖“把資產階級當作舊的無用的廢物完全拋棄”的主張時,曾深刻指出“我們不能設想,除了建立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還有什么別的社會主義。”9社會主義實現的如何,取決于我們蘇維埃政權和管理機構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的好壞,只有利用資本主義反對我們所選的材料,才能建立社會主義、鞏固社會主義。可見列寧一方面堅決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文化,另一方面主張對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管理技巧等先進文化要加以吸收,如他曾對美國的“泰羅制”進行過分析研究。他認為“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同中世紀制度、同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10而不應該對其簡單的進行全盤否定。

          為了保證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列寧與右的保守主義和左的虛無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尤其是與以波格丹諾夫為首的“無產階級文化派”進行了持久的爭論。他們否認無產階級文化與人類傳統文化的聯系,憑空臆造無產階級新文化,夸大文化的階級性和隊伍的純潔性。列寧認為這與完全無視俄國的實際,是“玩弄歷史唯物主義”。他明確指出左的危害性更大,告誡后人“在文化問題上,急躁冒進是有害的。”11通過斗爭,從而使工作重心真正轉移到文化革命的道路上來。

          2、文化革命的重要問題是要正確對待知識分子。列寧不止一次地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知識分子的特殊重要性。他在1918年就寫到“沒有具備各種知識、技術和經驗的專家來指導,便不可能過渡到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需要廣大群眾自覺地根據資本主義已經達到的成績把勞動生產率提高,超過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12]

          十月革命后,各種不同的知識分子里對蘇維埃所采取的各項政策時存在著不同的理解。這其中包括路標轉換派、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持中間立場的知識分子等。列寧認為要區別對待知識分子,這在十分復雜的形勢下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就拿黨對待路標轉換派的政治路線來說,路標轉換派是一種復雜矛盾的產物。它使很大一批知識分子與蘇維埃政權合作,而這在專業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具有很大的益處。共產黨全力支持路標轉換派,同時對路標轉換派的反動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堅決的和原則性的斗爭。并且對于那些利用中立口號進行反蘇維埃活動的人們進行了原則性的斗爭,直至采取懲罰性措施。而真正持中立主義立場的知識分子在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逐漸地改變了自己的立場。如教師在俄共十三大的祝詞中明確宣布“教育工作者是蘇維埃共和國的積極公民,正與無產階級齊步前進,我們不能設想自己的工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13到俄共布十四大時,則‘進一步指出“這些類型的勞動者,大多數都已意識到自己的利益和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無產階級的利益是一致的,從蘇維埃職員(教師、醫生、工程師、農藝師等等)的傾向和情緒來看,他們已開始真正成為蘇維埃了”。14

          舊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進行合作的保證,這并不意味著知識分子問題的完全解決。問題在于要造就新的知識分子。阿·瓦·盧那察爾斯基回憶了列寧的話“耐普曼勝利還是我們勝利,這取決于工人階級是否會造就出自己的知識分子。”15十月革命剛剛勝利,列寧就要大量推薦有相當文化的工人擔任領導職務,逐步把那些不可靠的舊專家換下來。1920年3月31日,列寧在談到經濟建設時說“工人階級必須增加本階級出身的管理人員,開辦學校,由國家大力培養工作干部。”16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積累,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人民教育制度的發展,列寧提出改革高等學校,從勞動者中培養知識分子,用選拔制度作為造就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的主要方法之一,要求工人、農民擺脫對知識分子的膽怯,而要感染知識分子。從列寧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工人階級應該在文化建設中造就自己的知識分子。

          在當時蘇維埃俄國財政異常困難,各部門開支都在縮減的情況下,列寧認為人民教育委員部的開支不應當縮減,還應當把其他部門縮減出來的款項,轉作教育人民委員部的經費,并且在糧食剛好勉強夠吃的情況下,還要求增加教員的面包配給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列寧說“應當把我國人民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在資產階級社會里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為此,就必須有步驟、堅持不懈的工作,來提高他們的思想意識,使他們真正具有符合他們的崇高稱號的各方面的修養,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17

          在列寧文化革命的構想中,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和地位的提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們是文化革命最初的成果,憑借他們去推進文化建設,是奠定新型文明的重要基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3、文化革命的最終目的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列寧在其實踐中進一步貫徹了這一思想。他在1902年起草黨綱時,明確規定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目標不僅在于保證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更在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后來在1919年第二個黨綱中,他仍然堅持這個觀點。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新型的文明,而且是人的發展的新階段和新形態。整個文化革命的目的就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造就一代新人也就貫穿于文化革命的始終。列寧曾說,“自從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來,文化革命最重要的條件已經有了,那便是群眾的覺醒,群眾對文化的企求。為新的社會制度所創造的,同時又創造著這個制度的新人正在成長。”18新人既是新型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又是新型社會文明創造的最偉大的作品。由此可見,列寧把文化與人,建設新型文明與造就新人結合起來,把實現人的改造看作是文化革命的中心點和歸宿點,這正是列寧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我國在長期的實踐中,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一整套文化建設的理論與政策,從理論淵源上看,與列寧的文化革命思想是一脈相傳的。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目標是建成民族、科學、大眾的文化。在建國前期,他預言“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的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19隨后提出了“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基本原則。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多次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認為“列寧多次強調指出,工人一分鐘也不會忘記自己需要知識的力量。沒有知識,工人就無法自衛,有了知識,工人就有了力量。這個真理在今天更加顯出重要性。”20在1982年,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四有”新人的目標,其中“有文化”就是重要的一條,并在總結經驗教訓時認為忽視文化建設,將會導致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失敗。這些理論體現了我國新的歷史時期新形勢新任務對思想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極大豐富發展了列寧的文化革命思想。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已提到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為此我們必須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明確政治革命與文化革命的功能界限。根據列寧的文化革命的觀點,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物質和文化基礎之上,必須建立在文化革命的基點之上,而不是片面的依靠國家的政權和群眾的熱情。他曾說“我們為熱情的浪潮所激勵,我們首先激發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熱情,然后又激發了他們的軍事熱情,我們曾打算用這種熱情直接實現與一般政治任務同樣偉大的經濟任務”,21在他看來,經濟任務不可能靠熱情來完成。在這一點上我們國家曾一度失誤,六十年代后期,認為政治斗爭奪取了政權,同樣政治斗爭也可以鞏固政權,于是通過開展政治運動和政治教育,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發動了無產階級,其實名為文化革命,實為政治革命,希望借此達到鞏固制度和政權的目的。其錯誤之處就在于混淆了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界限。政治革命有一定的功能限度,只能奪取政權建立新制度,而不可能消滅或建立一種新的文化,這個任務只有通過文化革命來完成。

          2、樹立市場經濟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的意識。列寧認為,文化革命不僅僅指純粹精神文化建設,還包括物質文化建設。市場經濟的文化意義在于一方面實現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又為人們克服社會局限性,創造著物質前提。在實現這個物質前題的同時,也造成了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矛盾,即文化的發展要在物中實現人本身的價值,而市場經濟卻以物的價值貶低人的價值。西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正是以的片面發展和人自身價值的喪失為代價的。正如弗洛姆在《孤獨的人:現代社會中的異化》一文中所指出的“正常情況下,產品的交換不過是達到經濟目的的手段,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交換已經變成了目的本身”。盡管列寧在當時還沒有這種認識,但他更強調指出“只有那些已經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為習慣的東西,才能算作已經達到的成就。”因此“一個以發展成社會主義國家為宗旨的國家應該提出的恰如其分的要求”就是要不斷地學習。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依然存在,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有把一切東西轉化為商品進行交換的內在沖動和趨向。在一定條件下,權利、良心等都可以成為商品進行交易,于是權錢交易,各種腐敗和丑惡現象都會出現。陳云同志一再強調“一切向錢看的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正在嚴重地腐蝕我們的黨風和社會風氣。”22因此,我們現在發展商品生產、建立市場經濟,需要有相應的制衡和引導人們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環境,需要充分發揮文化建設的作用。在我國現階段,各種腐朽、低級的價值觀念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決不能視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合理的道德層次,而必須用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同它進行不懈的斗爭,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3、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之所以具有世界歷史性的意義,原因是它“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23這對我們來說,是很有啟發的。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感情、觀念和習慣。我們傳統文化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如愛好和平、威武不屈的骨氣和勤勞勇敢的精神都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陳腐的東西,要予以批判、清除。傳統文化并不能等同于封建文化,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問題在于怎樣使傳統適應現代化的變革,而不是不要傳統。的教訓是很深刻的。因此對待傳統文化要采取審慎的態度,加以批判的分析繼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結合將更加緊密,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在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的同時,不會取消各個國家之間的民族文化的特征。世界經濟聯系的緊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但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文化沖突也在不斷增長。當今民族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文化,但是把西方文化推行到沒有現實基礎的東方國家是不可能的,全盤西化的思想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應該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汲取世界文化的營養,來豐富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卷,第450頁。

          [2]《列寧選集》第4卷,第687頁。

          [3]《列寧全集》第43卷,第368頁。

          [4]《列寧全集》第43卷,第399頁。

          [5]《列寧全集》第1版,第33卷,第58頁。

          [6]《列寧全集》第1版,第33卷,第59頁。

          [7]《列寧選集》第4卷,第534頁。

          [8]《列寧選集》第4卷,第348頁。

          [9]《列寧選集》第4卷,第520頁。

          [10]《列寧選集》第4卷,第520頁。

          [11]《列寧選集》第4卷,第689頁。

          [12]《列寧選集》第4卷,第521頁。

          [13]《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速記記錄》,1963年俄文版,第479頁。

          [14]《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3分冊,第114頁。

          [15]阿·瓦·盧那察爾斯基:《列寧與青年—“普洛米修斯”》,1966年俄文版第1卷,第26頁。

          [16]《列寧全集》第30卷,第434頁。

          [17]《列寧選集》第4卷,第677頁。

          [18]蔡特金:《回憶列寧》,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卷,第66頁。

          [19]《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卷,第345頁。

          [20]《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04頁。

          [21]《列寧選集》第4卷,第571頁。

          [22]《陳云文選》(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10頁。

          [23]《列寧選集》第4卷,第3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