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資本主義的定位認識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過程中,對資本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從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徹底否定,即徹底消滅資產階級的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對資本主義認識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和留下的經驗教訓以及正確認識和處理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仍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資本主義;思想軌跡
如何認識和對待資本主義,如何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是中共歷史上不斷引起關注、思考和爭論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課題,也是中國現代不可繞開的現實問題,而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的的思想認識,無疑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全面完整地研究關于資本主義的思想理論,分析探討這一思想理論的發展演變及其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對于今天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吸收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積極成果,加速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進程中,對資本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從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徹底否定,亦即從主張消滅到主張“廣大的發展”,再到主張徹底消滅的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這一歷程,可從三個階段來認識。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由于對中國國情缺乏清醒的認識和對馬克思“消滅私有制”的簡單理解,導致對中國革命目的、對象及革命性質認識的模糊、混亂甚至錯誤。在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中,提出“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的主張。這種把資產階級當成革命對象,主張用無產階級革命的辦法來消滅資本主義的思想,到黨的二大時有了改變,二大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5年12月,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極具創造性地將中國的資產階級分成買辦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指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后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而代表城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民族資產階級,對中國革命具有矛盾的態度,是一個動搖不定的階級。大革命失敗后,民族資產階級退出革命陣營,致使黨內許多人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認為,資產階級已成為革命的阻力,“只有反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國革命“方才能夠進行到底。”在土地革命戰爭前期,“左”傾錯誤不僅主張反帝反封建,還要反資本主義,甚至提出“沒收中國資產階級工廠”的激進政策。這一政策引起的注意,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了黨對私營工商業的政策:“我們對于私人經濟,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圍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獎勵。因為目前私人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p>
此后,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實施和策略的轉變,鼓勵私人工商業發展的方針得到切實實行,而且在政治上承認工商業資本家享有公民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基于對這個問題長期的研究思考,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及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反復深入地闡明了允許資本主義工商業長期存在,并鼓勵其有利于國計民生部分的廣大發展的思想。在七大口頭政治報告中強調:“我們這樣肯定要廣泛地發展資本主義,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對于這個問題,在我們黨內有些人相當長的時間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種民粹派的思想?!迸u說:“這種思想,在農民出身的黨員占多數的黨內是會長期存在的。所謂民粹主義,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經濟發展到社會主義經濟,中間不經過發展資本主義的階段。俄國的民粹派就是這樣?!薄八麄儭蟆靡?要更快地搞社會主義,不發展資本主義。結果呢,他們變成了反革命。布爾什維克就不是這樣?!覀儾灰掳l展資本主義?!覀兊耐緦ο麥缳Y本主義急得很?!薄拔覀兊耐驹谶@方面是太急了?!钡?在解放戰爭后期,對資本主義已開始比較多地強調“節制”和“限制”了。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我們現在的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他還指出:“就我們的整個經濟政策說來,是限制私人資本的,只是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才不在限制之列?!?/p>
(二)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初,基本上延續了40年代對資本主義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思想主張。1950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今天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對社會是需要的,有利的?!驗檫m應了人民的需要,改善了工人的生活。”1950年6月,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有些人認為可以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是不適合我們國家的情況的?!迸c此同時,對資本主義的戒備和警惕,隨著政權的穩固和國民經濟的逐漸恢復,也在逐漸提高。
1952年,在中共中央《關于派工作的決定(草稿)》上批示:“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故不應再將民族資產階級稱為中間階級?!边@可以視為改變新民主主義設想和對資本主義政策的一個信號。1953年,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而批評那些不主張立即向資本主義發動進攻并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同志:“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后,仍然停留在原來的地方。他們沒有懂得革命性質的轉變,還在繼續搞他們的‘新民主主義’,不去搞社會主義改造,這就要犯右傾的錯誤?!辈痪?中共中央公布了由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5年10月,提出:“使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在6億人口的中國絕種,這是一個很好的事,很有意義的好事。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在地球上絕種,變成歷史的東西?!痹谶@種思想指導下,僅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匆匆完成了三大改造。由于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過于徹底,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很快出現了吃飯難、穿衣難、行路難的問題。這種情況使對徹底消滅資本主義問題不能不有所反思。
1956年底,在約見民建和工商聯負責人的談話中講了這樣一段話:“現在我國的自由市場,基本性質仍是資本主義的,雖然已經沒有資本家。它與國家市場成雙成對?!顾蔀榈厣?合法化,可以雇工。……最好開私營工廠,同地上的作對,還可以開夫妻店,請工也可以。這叫新經濟政策。我懷疑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只搞了兩年退卻就轉為進攻,到現在社會物資還不充足?!薄爸灰鐣枰?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可以開私營大廠,訂個協議,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沒收?!薄翱梢韵麥缌速Y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已認識到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確立后,私營經濟的存在與發展,并非毫無可取之處,肯定它一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二可以保留一定的競爭機制,三可以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這是對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一種理性思考,也是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期寶貴的思想火花。
(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然而,反右派運動的興起,中斷了這一理性的思考,“新經濟政策”也沒能在中國真正推行。由于對國內外階級斗爭形勢的估計過于嚴重,導致反右派運動的擴大化。1957年10月,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就改變了中共八大確立的關于我國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正確論斷,為后來“左”的錯誤的產生埋下隱患。
1958年的規定,自留地收歸集體經營,零星果樹、股份基金等一兩年后也變為公有,使生產關系大大變動,各種形式的私有經濟遭到剿滅。這個時期,還提出破除資產階級法權問題,認為,的建立,標志著對資產階級法權的進一步破壞。所有制解決后,資產階級法權制度還存在……要考慮取消薪水制,恢復供給制問題。后來城鄉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可視為這種設想的嘗試,反映了試圖通過不斷變革生產關系的途徑,建立純而又純的單一公有制,以便實現“直接過渡”到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思想。接下來的3年困難時期的嚴酷現實,對是一個大的觸動,使他認識到“一大二公”的諸多弊端。
1961年9月底,寫信給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有關同志,決定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基本核算單位是生產隊。他說:我以為非走此路不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過了6年之久的糊涂日子,第7年應該醒過來了吧??上У氖?隨著在土地承包問題上黨內意見分歧的出現和中蘇兩黨兩國關系的惡化,頭腦中階級斗爭的弦繃得越來越緊,對資本主義的惡感也日益強烈。
1962年,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把階級斗爭擴大化、絕對化,提出了“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口號。階級斗爭成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批判也逐步升級,提出“鏟除資本主義”,“割資本主義尾巴”,“解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警惕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等,直至發動了“無產階級”,從上層建筑到經濟基礎,對一切與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沾邊的事物都要進行徹底革命。
二、通過以上對認識資本主義的思想軌跡的梳理和考察,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和思考:
其一,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所經歷的從否定到肯定、再從肯定到否定的變化,有著深厚的社會歷史原因,并且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例如,從建黨之初對資本主義的完全否定,到40年代的基本肯定并主張有一個“廣大的發展”,其間經歷了國民革命的失敗和土地革命的艱難曲折,在黨內也經歷了陳獨秀右傾錯誤導致的失敗和王明“左”傾錯誤給革命事業造成巨大損失的沉痛教訓。
而這兩種錯誤傾向的思想理論根源,從本質上講都是因為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陳獨秀是“二次革命論”者,他認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應該由資產階級領導,放棄無產階級的革命領導權,從而導致了大革命的慘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者,則主張“畢其功于一役”,兩步并做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時期,提前做社會主義的事,既反帝反封建,又一般地反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在革命根據地推行一系列打擊工商業的“左”的經濟政策,實行“關門主義”,白白喪失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好時機,幾乎斷送了紅軍和中國革命。正是在總結“左”的和右的錯誤的基礎上,正確地提出并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即允許資本主義的存在,并鼓勵其有利于國計民生的部分有一個大的發展;注意團結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的中間階層,同他們合作共事,一起建立民主共和國。
這是新民主主義理論中極富特色、極具創造性的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政權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對指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又如,從新中國成立至1953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隨著國際國內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產生,逐漸改變了對新民主主義理論的設想及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和主張。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頒布,的思想似乎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其實不然。在解放戰爭后期,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思想已經從原來主張有一個“廣大的發展”到“一定的發展”再到“限制、利用”步步后退了。他重申對資本主義的限制、利用政策,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對資產階級的教育問題,并側重強調對資產階級的“限制”。1949年6月,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講道:“剩下一個民族資產階級,在現階段就可以向他們中間的許多人進行許多適當的教育工作。等到將來實行社會主義即實行私營企業國有化的時候,再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人民手里有強大的國家機器,不怕民族資產階級造反?!闭f明這時候在內心深處,已經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國家和人民的對立面來看待了。建國后,隨著人民民主政權的穩固,隨著3年恢復國民經濟和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奇跡的創造,產生了創造更大奇跡、爭取更大成功的愿望。當時國際上兩大陣營尖銳對立,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對于我國允許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蘇聯是不贊同的,并且譏諷我們是對資本主義“采取的調情政策”。加上50年代初在“三反”“五反”運動中暴露出許多不法資本家惟利是圖、損人利己的“五毒”行為,促使下決心提前采取向資本主義進攻的步驟。1955年,進一步提出:現在的任務,“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瓦解”,于是就有了1955年下半年開始的合作化運動的高潮和在合作化高潮推動下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加速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改造后期的一系列偏差和長時期遺留下來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問題。
其二,30、40年代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肯定和主張鼓勵、發展、利用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為逐步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奠定物質基礎。對于肯定和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有些論者認為完全是或者主要是出于政治上和統戰策略上的考慮;也有的論者認為那不過是采取的一種暫時的、為了進攻而臨時退卻的緩兵之計。筆者認為,以上觀點都是不符合實際和有失偏頗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最根本的依據,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生產力低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的基本國情。當時黨對中國基本國情的估計是,現代性工業只占國民經濟的10%左右,農業、手工業占90%左右。
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強調,這是“在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依據中國的基本國情,提出要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必須實行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和發展利用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政策。在闡述他的這一思想時,反復強調了這個最根本的原因。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根據自己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明確地知道,在中國的條件下,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除了國家自己的經濟、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和合作社經濟之外,一定要讓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范圍內獲得發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會的向前發展?!痹u那種認為可以避免資本主義的發展,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家一躍進入社會主義的觀點,是與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的。
在黨的七大上反復強調:“要發展中國的落后經濟,必須利用本國資本和外國資本。”如果沒有廣大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正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待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存在和發展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理論,提出在無產階級政權條件下,利用資本主義來補上發展生產力這一課,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從而為進入社會主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超級秘書網
當然,在當時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為了爭取和建立國際國內最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廢止國民黨,從政治上也需要團結民族資產階級,保護民族工商業,以便孤立和最后戰勝反動政府。但決不能由此認定利用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僅僅是一種政治策略。
其三,對資本主義的思想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進而影響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進程。對資本主義認識的變化,當然不僅僅是個人思想認識的問題,而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直接關系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興衰。這是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考察半個多世紀以來黨和國家走過的歷程和對資本主義認識的思想軌跡,我們發現,當能夠客觀地認識和看待資本主義,處理好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時,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比較符合中國實際,就能夠推動革命和建設事業順利發展。反之,社會主義事業則會遭受挫折和損害。例如40年代末中國革命的迅速發展和取得最后勝利,建國頭3年國民經濟恢復奇跡的創造,都與能夠制定正確的對待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政策密切相關。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生的“左”的偏差和失誤,都是由于在認識和政策上出現錯誤。這些“左”的錯誤和偏差,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和危害,這是令人痛惜的。
參考文獻:
1《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8-199頁。
2《建國以來文稿》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458頁。
3《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頁。
4《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6頁。
5《文集》第3卷,第322-323頁。
6《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頁。
7《中共六大政治決議案》,1928年7月9日。
8《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1921-1925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頁。
9《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頁。
10《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頁。
11《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10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