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群眾路線下高校民主管理探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群眾路線下高校民主管理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群眾路線下高校民主管理探析

          摘要:踐行群眾路線高校加強民主管理的內在要求。民主管理是高校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當前,高校應就民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為導向,強化領導的“師生本位”意識;以群眾主體地位意識強化教師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以“從群眾中來”完善民主機制,確保群眾路線貫徹落實。

          關鍵詞:高校;民主管理;群眾路線;群眾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章第七條規定教師享有“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等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實行民主管理,依法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可見,高校民主管理是教職工依據相關規定,通過一定的方式參與高校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主動關心學校發展和自身權益的一個過程。高校民主管理的主體是師生和工會等群眾組織,民主管理的內容涉及與師生有關的政治事務、經濟事務、行政事務、學術事務等。通過民主管理,讓師生擁有知情權、建議權、決策權、監督權,以此調動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也是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舉措。

          一、群眾路線與民主管理的內在關聯

          1.踐行群眾路線是高校加強民主管理的內在要求。

          劉少奇曾指出:“群眾路線的基本點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眾,相信他們能夠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第二,黨必須根據群眾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工作,黨的方針、政策、措施都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P400-401)可見,踐行群眾路線其實就是要確保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就是要實現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踐行群眾路線,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要為了維護好、服務好、落實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加強民主管理,就必須堅持和踐行群眾路線,深入基層,深入師生,聽取師生的意見和建議,最大限度地反映師生的意愿和訴求,從師生中來,到師生中去,努力獲得師生的廣泛支持和擁護,確保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有效性。這是加強民主管理的基礎,也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任何民主形式、民主理論、民主制度,都離不開人民群眾這個主體,在高校則離不開師生這個主體,否則民主管理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如白益華指出:“中國這個國家為什么能搞好,根本是群眾路線問題。通過群眾,由群眾通過,自己討論,集中起來,再堅持下去,自己當家作主。”[2]在高校,能否開展好高校民主管理工作,關鍵在于能否理解、貫徹和落實好黨的群眾路線,能否通過走群眾路線,獲得師生的支持和認可。

          2.加強民主管理是高校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高校領導決策面臨的問題不斷增多,因此,高校領導僅憑個人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決策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高校領導決策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高校領導在決策前要充分發揚民主,認真傾聽基層教師意見,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實行正確的集中,達成共識,形成決策;決策之后,要結合實際情況帶頭貫徹執行,嚴格依章辦事;決策執行中,要緊緊依靠師生,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及時總結經驗,補充完善,糾正偏差,減少失誤,切實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目前,許多高校都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崗位聘任和績效考核制度,教師職業不再是鐵飯碗和大鍋飯,待遇也隨崗位的不同、能力的差異而不同。在此背景下,如果教師對崗位聘任制、績效考核沒有發言權,崗位設置方案、教師聘任和績效考核辦法等決策不征求教師意見,就難以保證教師利益不受損害。因此,高校領導必須更好地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群眾工作路線,尊重教職工的主體性地位,讓廣大教職工擁有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和監督權,充分發揮教職工的智慧和才能,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其為學校發展的奉獻精神和自覺性。群眾路線就是“基層民眾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見,表達自身的利益,從而實現領導和群眾的經常性溝通并在一定的范圍內對領導的決策和執行加以檢驗、監督、糾正的民主機制”[3]。落實群眾路線,就要讓教職工參與決策,使教職工的權利得到保障,使群眾路線實現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的善治。可見,民主管理和群眾路線是高度契合的,是高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

          二、在貫徹群眾路線中推進高校民主管理

          當前,高校民主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領導“師生本位”意識不強,脫離群眾現象嚴重。部分高校領導駕馭民主的能力不夠,工作方式粗暴簡單,調查研究不實,深入群眾不夠,在政策的制定與決策過程中不顧及師生的知情權與參與權,簡單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草率決定或者是以“召開民主會議、集體領導”等為由“推卸責任、不敢擔當”;還有部分高校領導認為按照民主管理機制辦事會削弱其領導地位、弱化自己的權力與權威性,導致民主管理完全附屬于行政管理的潛規則,常常是“會上強調民主意識、文件要求校務公開,輿論宣傳按章辦事,實際工作忽視民主管理”。二是教師“從眾”心理較強,群眾主體地位意識不強。在高校民主管理過程中,“從眾”心理可能會導致教師在考慮問題時簡單而片面化,缺乏仔細領會、研討問題的精神,常處于消極議事的狀態。同時,“從眾”心理還可能導致教師愛做“老好人”。“老好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成功,既保護了自己,又回避了矛盾,皆大歡喜,一團和氣,而實質上是是非標準模糊化、組織生活庸俗化的表現,既害己害人,又害學院學校。三是民主機制不健全,“從群眾中來”貫徹不力。高校民主管理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制度,更是高校的一種工作方式。在高校民主管理中,部分領導或教師采取拉幫結派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主管理監督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和針對性不強,導致即使發現問題也難以通過制度及時有效地予以糾正。因此,針對高校在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在新的發展階段上,各高校應以群眾路線為指導,建立健全高校民主管理機制,進而推進高校民主管理進程。

          1.強化領導的“師生本位”意識。

          科學準確的思想認知是行為的先導。堅持群眾路線,實質上是民主管理的內在要求。因此,要在堅持群眾路線實踐中,加強對民主管理內涵和本質的學習和認知。民主管理是一個矛盾統一體,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放任的民主或為民做主。民主管理與集中指導和制度規約互為前提和基礎。高校民主管理既不能民主過度,又不能民主缺失,兩種極端都不利于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利于學校團結與和諧發展。因此,要通過討論交流和制度規范等各種形式,師生提高民主管理意識和民主參與意識,確立民主管理理念,破除師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觀念;高校領導應強化民主意識和“以師生為本”的理念,樹立民主治校、全心全意依靠廣大師生辦好學校的思想,保證師生在民主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發揮和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和促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正如鄧小平指出的“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4](P368)和指出的“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5](P899)一樣,群眾路線是我們的根本工作路線。只有領導和師生對民主管理的認識提高了,思想統一了,群眾路線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2.強化教師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意識。

          鄧小平早在黨的八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就指出,“黨除了應該加強對于黨員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從各方面加強黨的領導作用,并且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6](P12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可見,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監督機制,是對高校權力制約和監督的有效機制,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環節和有力保障,是團結師生、傾聽意見、廣開言路、糾正工作偏差、推動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高校要搭建師生監督的平臺,疏通師生表達意見的渠道(如不斷健全和完善民主生活會制度、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和校級教代會長效機制等),采取多樣化的監督形式,充分發揮網絡監督的作用,形成監督合力。與此同時,要推行和完善校務公開制度,并公開辦事原則、辦事程序、辦事結果,提高權力透明度。列寧說過: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是很可笑的。同樣,沒有公開性來談監督,也是不現實的。[7](P417)教育部《關于加強教育法制建設的意見》第六條也指出:要“建立校務公開制度,明確學校重大事務和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事項的議事、決策和監督程序,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在學校民主管理體制和監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嚴格遵守“一切為了師生、一切依靠師生,從師生中來,到師生中去”的工作方法,強化師生的主體地位意識,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的民主管理參與和監督機制,確保民主管理的有效運行和制度的貫徹落實,切實做到權為師生所用、情為師生所系、利為師生所謀。

          3.完善民主機制。

          鄧小平曾強調,“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執行規章制度寧可要求嚴一些,不嚴就建立不起來。”“克服特權現象,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8](P328,11,332)黨的十八大也指出,要“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9](P51)。堅持群眾路線,對制度的構建和完善具有保駕護航的作用。嚴格的規章制度、完善的機制體系、規范的辦事程序和科學的管理,是提高學校民主管理水平的客觀要求,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基礎和保證。高校要健全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建立一套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和規則,保證師生參與決策、執行、監督、檢查的規范化和實效化,確立師生在民主管理體系中應有的地位,充分體現一切“從群眾中來”。就高校而言,應完善民主生活會制度、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校務公開制度和校級教代會長效機制等。民主生活會是參會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加強黨內監督,提高領導班子與師生的凝聚力、戰斗力;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是領導和領導平等協商工作的平臺,有助于領導形成合力,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校務公開制度,是加強學校黨風廉政建設和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重大舉措,有助于密切黨群關系,調動師生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規范辦事行為、提高工作水平,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校級教代會,是學校民主管理的基本載體之一,是征求民意,發揮師生才能的重要舞臺,也是凝心聚力、促進學校穩步發展的催化劑。與此同時,學校要盡可能地拓展民主管理渠道,搭建民主管理平臺,如為師生設置工作信息欄,提供網絡媒介平臺、建立師生代表聽證會制度、教代會工作機制和實施細則以及教代會后的追蹤和質詢機構等,保障師生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凸顯師生的民主權益。通過貫徹落實以上制度,確保高校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與規范化,做到“一切從師生中來,一切到師生中去”,切實落實群眾路線。

          參考文獻:

          [1]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白益華.彭真與8億農民的民主——我所知道的村民自治[J].中國社會導刊,2002,(5).

          [3]別紅暄,李優坤.當代中國信訪制度的邏輯起點[J].甘肅理論學刊,2006,(2).

          [4][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鄢英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