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并購成為企業發展現實選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引進外資的方式主要以建立合資企業或外商獨資企業為主。現在,國際上流行通過跨國并購的投資方式,大約占到了80%至90%;反過來,我國的外資80%至90%都是合資形式,這就使得大量外資沒有進入中國。如今,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所謂并購的高潮時期,隨著規模的擴大,進入產業的延伸,在全球性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后,并購——很可能就是每位中國的企業家下一步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課題,尤其是跨國并購。
世界并購當前呈現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一些特征。
并購已經成為跨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跨國并購的單體并購規模越來越大,如英國葛蘭素康威聯姻史克必成、聯合利華收購美國貝斯特、美國在線收購時代華納、盈科收購香港電信。花旗銀行收購旅行者集團、大通銀行收購IP摩根等。并購顯現出主體多元化趨勢,具體目標和功能也日趨多元化,主要以橫向并購為主,分布行業較廣,投機色彩明顯消退。同時,跨國并購咨詢服務業的金融化、國際化對跨國并購的推動作用日趨明顯。隨著并購行為的成熟,其不再是簡單的擴大規模,而是實現了企業擴張和剝離“消腫”的雙向發展。
機遇與挑戰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近期已經表示,中國今年底必將加入WTO,這不僅意味著很多的機遇,更多的應是挑戰。
首先,我們將面對空前的開放。加入世貿后,中國原有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堵墻會逐漸倒下,全球的中小企業可以登堂入室直接到中國來,它沒有必要跑北京找政府,可以直接到上海,到蘇州,到廣州直接找中國企業家。過去叫企業家和政治家見面討論20年,現在有可能企業家和企業家見面,因此目前的開放是真正第一次開放,而且這種勢頭對中國的經濟社會格局、倫理狀態、文化甚至政治格局都會有沖擊。其次,是全球標準的實施。過去在不開放的情況下我們強調中華民族特點,強調中國的國情。在全球化開放之后,這些說法很困難,你必須接受全球標準。你不接受全球標準你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全球。再次,是國家競爭能力的定位。現在理論上的夸夸其談。自我感覺良好都是要不得的,很多公司還停留在宏觀面上的分析,而并沒有實際的行業研究、數據分析。必須了解,WTO不僅僅是政府的事,它就在你的身邊。我們在入世后必須重新定位國家競爭能力,中國在全球到底有多少競爭力?最后,是要建立起有效的防衛體系。這種防衛體系要正確理解,WTO來了我們要建一座墻,來保護民族工業,這個觀念在一段時間內可以進行,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有問題的。中國的危險是不開放,是不進入全球化,所謂國家經濟安全,最大的不安全是拒絕加入全球化。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是跨國公司,而不僅僅是美國公司,日本公司……
這里要說明一下我們的競爭對手——跨國公司的特征表現為:反國家干預;跨國公司生存很大的一個活動量在于信息資源和電子空間;高能量的金融支持;控制力的多元化;快速反應能力。以上特征也決定了跨國并購其自身的優缺點。其優點在于:(1)使得并購方能夠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并占有市場份額。這主要是由于跨國并購有效降低了進入新行業的壁壘;可以大幅降低企業發展的風險和成本;能夠充分利用經驗曲線效應,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能夠利用被收購企業在其本國行業內所積累的各方面的經驗;企業通過并購能夠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優勢。(2)能夠有效利用被收購企業的相關經營資源,如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企業關系網等。(3)跨國并購充分享有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便利,比如并購企業雙方可以進行股權互換,也可以持有對方H級市場上的股票等等。(4)跨國并購相對于其他的投資形式具有成本較低的優勢。雖然具有以上這些優點,但跨國并購也同時具有一些還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1)被并購企業的價值評估較難,這主要是受各國的會計制度、核算口徑等的影響。(2)并購方對被并購企業的規模和其所在地理位置的選擇上較為難以確定。(3)并購行為后雙方的整合工作難度大,比如企業戰略的調整、經營管理組織結構的調整、經營管理理念及公司文化的磨合、企業員工培訓環節設置、人員的安置等。(4)跨國并購失敗率較高。往往是進行了大量的事前準備工作,但是最后卻放棄了。
對于我國而言,跨國公司一般以三種身份對我國企業進行收購:外國投資者身份;具有中國法人資格的外商投資者身份;其他符合國家有關試點規定的外商身份。最近,就連中國產業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彩電行業竟然都提出了這樣一種說法:活著,就是等著你來收購。其實,這也沒什么不妥的,中國的彩電業發展到今天,一定程度上確實也需要資金的注入,進行產品高端后續研究;同時也需要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資本運作經驗,從而將中國的彩電打向世界。
并購的進行主要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基于全球發展戰略的考慮;基于產品市場份額的考慮;被并購方國家基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引資戰略的考慮。對于我國而言,企業并購還基于資產重組、獲取直接融資的窗口、二級市場套利、提高上市公司形象。資本市場套現、收購股權短期內增值變賣出售獲利。并購方還基于收購殼資源的考慮,“殼”公司的價值包括“殼”所代表的資產價值、“殼”公司的無形資產價值、“殼”公司所體現的虛擬價值(“殼”資源稀缺性形成)。理論與認識
隨著入世腳步的加快,國內法律中對外資進入的障礙將逐步消除,跨國并購這一國際流行趨勢將逐漸取代我國過去的那種引進外資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國內某些行業的企業被收購,也能夠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這里,就需要我們很多的企業家進行一個理念上的轉變。
首先,是要改變民族工業的狹窄思維。這是一個長久被爭論的話題。到底該不該保護民族工業?什么又算是民族工業?將來的跨國并購是全球性的,跨國公司是一種無國界流動性企業,從這個角度講,跨國公司都需要實施人才本地化、資源本地化的策略。將來,生產要素全球化配置以后,會形成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不同分工,而這種不同分工能夠形成非常完整的生產銷售貿易的大趨勢。這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這樣,就很難站在民族工業的角度討論問題。其次,必須要分析自身在國際同行業內所處的地位,從而確定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戰略。最早3年,最遲5年,國內大多數的企業都將情愿不情愿地被納入世界范圍內的大競爭。那么,我們的企業家們有沒有針對這個狀況做出相應的舉動呢?一個印度第6大制鞋公司,為了加入WTO做了400頁的研究。我們搞WTO研究,往往討論偉大的形式、開放。觀念、政策,而這家印度公司卻沒有這些,人家全是數據,報告上分析:如果今天我排第6,在制鞋行業占到印度市場份額20%,加入WTO后,關稅每降低1個點,我一下變成25位,外面進來30家,國內破產1000家;降低2個點,我排第70位,外面進來50家,國內又破產2000家;降低2.5點,本公司破產。看看中國有沒有公司做這樣的研究呢?所以說,WTO絕對是很近的東西,它馬上就會開始分享你的食物,直至把你吃掉。那么,從現在起,認真地做本行業系統內的分析,市場外部環境的分析,各個管理環節的改造,產品生產銷售的拓寬及市場上下游的拓寬與深化,就顯得一個企業家是有緊迫感和危機感,是負責的,這個企業也是能夠生存的長久一些的。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家們還應認識到這樣一些問題:(1)加入世界性的競爭環境,過去靠自然的資源,靠一些政府的強制性的壟斷,有時甚至是違反市場規律的組織將難以在市場上繼續存活。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商業倫理將逐漸成為這個社會的基礎設施。要加入世界,就要很好地遵守已有的游戲規則,從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這個游戲規則。競爭將建立在信息資源和電子空間當中,而網絡,經過了七彩的幻美時期,離企業已經越來越近了。(2)經濟將變得更加沒有國界,隨著國外金融機構的進入,資金的金融能量將放大很多很快,每一個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將不再是簡單的借貸關系,紐約的股市,外幣匯率的動蕩……不遠的將來,每位企業家都將深深感到它們的存在。全球經濟周期的連鎖反應,將成為企業家心中的K線圖。(3)51%的控制權將不再絕對。當你的企業的上游下游都被別人占據的時候,你就是有99%的控制權也是無力回天。而控制住你將來的信息物流,讓你成了瞎子、聾子、啞巴,你還在控制什么呢?(4)賽跑者沒有跑道。全球性公司的快速反應能力要比咱們國內的企業家們快得多,等你準備活動都做好了,一共6條跑道也被人全給封死了。那么,你是要做違規者呢?還是就這樣放棄了比賽?所以,不管準備做的有多好,搶跑道的能力更重要。(5)警惕惡意競爭。我國的《反壟斷法》還沒有制定,全球性公司很可能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采取惡意競爭行為搶占市場和客戶,而你有沒有太多的辦法進行反擊,這時,早期的預防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無論如何,世貿是肯定要加入了,國際化的競爭也不可避免的要到來,在進一步發展的道路上,并購,很可能就是您下一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