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國有商貿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有商貿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有商貿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作為商品流通的國有商貿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商貿企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國有商貿企業的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搞好國有商貿企業改革的關鍵是產權制度的改革。

          一、國有商貿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是深化國有商貿企業改革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商貿企業調整了社會商貿機構,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改革了批發體制,形成了以國有商貿為主導,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的流通格局。企業的自主權擴大,經營狀況好轉。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中,由于產權制度改革的滯后,商貿企業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全面顯現出來。產權不清,責任不明,經營者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商貿企業虧損嚴重,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國有商貿企業已基本失去往日的競爭優勢,國有商貿企業商品零售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逐漸下降。國有商貿企業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產權制度的改革。

          1、產權制度改革是國有商貿企業改革的核心?!熬盼濉焙笃诩艾F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思想不約而同地集中于產權制度。產權改革是市場經濟確立不可逾越的環節,是繞不過去的坎。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發達與否的根本標志。產權的市場化才能使市場經濟原則真正貫徹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唯有產權市場化,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國有企業改革,改到深處是產權,改到難處是產權。

          2、產權制度改革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隨著改革的深入,建立與完善符合市場經濟原則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已迫在眉睫。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采取多種措施,包括國有資產變現……充實社會保障基金”。變現一部分國有資產用于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是歷史與現實的必然選擇。國有資產變現即把本質上歸屬于社保體系全體受益人所有的那一部分經營性資產的產權歸還于真正所有者。

          3、產權制度改革是解決資本金真正到位的關鍵。1998年,為了解決國企脫困,國家出臺了“債轉股”?!皞D股”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正在從“幫助企業減輕債務負擔”轉向解決出資人資本金不到的深層次問題。產權改革有利于糾正“撥改貸”等改革措施的不足,為確立以出資人利益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銷平道路,客觀上為長期性債權與股權之間的相互轉換,債市與股市的溝通作出重要探索,極大深化了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過程中建立“退出”機制的思路。產權是對經營者行為的約束,是對經營者成績的獎勵,是對資源低效率的限制。

          4、產權制度改革是企業提高效率的根本。商貿流通領域,改革不應從如何有效地買賣商品開始,而是從更有效率地買賣產權開始,即明晰產權。只有產權明晰,機制才活。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順德、東莞、溫州等地方一個顯著特點是產權明確。企業是股東的,企業發展越大,出資人股東的動力越大,相反,產權不清的國有企業,出資人主體不到位,企業的職工和廠長不能因為企業的發展而得到更多利益,動力不足。企業做得越大,職工廠長得到的利益相對越小,于是國企的老總通過吃、喝、玩、送等方式,間接分享企業利潤。而國企的職工沒有權利間接分享利潤,于是消極怠工。

          5、產權制度改革是生產力的最大變革。改革初期,我國側重于從調整生產關系方面促進經濟的發展,現在這種改革已很好地達到了目的。當前、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就是產權改革。各地的實踐充分證明,產權改革后,生產力得到了一個飛躍的發展。產權改革,極大地激活了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

          二、國有商貿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路

          國有商業企業產權改革的思路是緊緊圍繞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明晰產權,以國有資本退出為主線,實行產權多元化。思想上要轉變觀念,勇于創新,大膽探索產權改革方式;程序上既要發揚民主,依靠職工,又要適當集中,要按規章制度進行;管理上,在促進國有資產流動的同時,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

          國有商貿企業產權改革主要有五種方式。1、股份制。一是增量股份制。原有國有資產不退,增量國有資產折股,吸收民營資本,法人資本,社會公共入股。二是剝離法。剝離部分優質資產組建股份公司。三是減持法。對國有股比重較大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減持國有股。2.股份合作制。本單位全體職工與經營者,共同投資,共同勞動。職工買斷工齡,退出國有職工序列,企業買斷產權,企業退出國企行列。3、經營者買斷。對那些資產水平低、虧損不太嚴重的小型企業,可以通過經營者買斷的方式,退出國有,實行民營。經營者可以是單個自然人,也可以是多個自然人合伙。4.外部轉讓。對那些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可從外部尋求生機,即將企業產權的一部分轉讓給企業外部個人。一是協議轉讓。二是通過產權交易市場拍賣,避免黑幕交易。5.混合經濟(合資)。

          國有商貿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要解決好六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債務。采取債務跟隨資產走、債權轉股權、資產與債務重組等多種辦法,處理好企業的債務,不能借改革逃離債務;第二,歷史。要尊重歷史,在國有資本退出的過程中,要解決好職工的體制性欠帳,補發職工的欠發工資,做好職工的社會保障工作;第三,職工安置。賣斷工齡要在職工自愿的基礎上進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以經濟補償為由將職工推向社會,要落實好職工安置的具體政策;第四,妥善處理好企業無償使用國有土地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問題;第五,處理好國有產權轉讓的主體。轉讓價格的確定、產權轉讓收入問題;第六,改制后企業的發展問題。產權制度改革不是將國有資產賣給個人,一賣了之,而是通過產權改革,明晰產權,重構企業新的責、權、利關系,促進企業發展。

          三、國有商貿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考

          l、“主人翁”地位問題。產權改革后,職工可以通過勞動合同確立職工與公司之間權、責、利關系。職工持股后,通過股東大會對公司的決定投上自己的一票,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這種主人翁地位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相反,過去的職工,只是政治意義上的主人,但不是企業的主人,企業的決策、領導的選舉等重大事項都是上面、廠長說了算,職工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無發言權。

          2.產權界定問題。產權改革的前提是產權界定。產權界定的原則是誰投資,誰所有。產權界定時不僅要將有形的國有資產量化界定,更重要的是將技術、管理等“人力資本”產權化。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五中全會都肯定了探索和建立經理人和核心技術人員股票期權制度的必要性。在國企改革中,要將管理與技術利益化。在現代經濟中,最需缺、最重要的是管理與技術。管理與技術的股份化,是對管理與技術成本的補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方面。如果對管理與技術不進行價值補償,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要么減少管理與技術的成本,要么尋求其它補償管理與技術成本的方法。因此,產權界定時,要用經營管理股、技術股對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產權獎勵。

          3.保障分配問題。產權改革是將國有企業的產權明晰。而在實際操作有的地方是將企業的國有資產分配給單位職工個人,同時給予一定數量的補償金買斷工齡。這樣會帶來新的分配不公。一是城鄉分配的差距。國有企業資產存量,不是本單位職工V的扣除和M的積累,而是全社會勞動的積累。其中有一部分是農民的積累。解放初期和建設時期,通過剪刀差,把農民收益的一部分轉移到工業,進行工業建設。現在國有企業把這部分積累分配給職工,是對農民利益的侵蝕。如果說職工可以分享企業的資產產權,農民同樣可分享。產權改革不能把國有資產無償分配給職工。二是不同企業職工分配存在差距。由于就業的企業不同,補償金差距大。企業效益好、國有資產量大且易出售的企業職工年補償金就高,而企業效益差、國有資產少出售難的企業職工年補償金就少。好壞差別有的達到20倍。同樣是國家職工,只是分工不一樣,都是勞動者,利益差距懸殊。不同企業發展的周期不一樣,企業保障不一樣,承擔的政府負擔和改革成本也不一樣,如果單純用企業國有資產凈值作為補償金的標準是不公平的。計劃經濟時期,許多好的企業,承擔著大量的國家建設任務,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利稅。這時國家從體制上承諾了職工的社會保障?,F在進行國企改革,由企業來承擔歷史負擔和社會保障,必然影響企業的發展和職工利益。相反新興的銀行、電力、通信等企業,歷史負擔輕,產業政策好,職工利益好。因此,產權制度改革應考慮歷史因素、產業政策因素等。

          4、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產權改革將原國有企業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具體到股權人身上。通過產權的不斷讓渡,不斷交易,資本才能還其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本性,不斷向利潤最大化領域集中,使優質國有資產逐漸集中在優秀的管理入手中和技術領先產業,讓國有資產增值。因此,產權改革不是國有資產流失,是流動,只有流動才能增值,否則,就會自然損失。但是產權改革時,對國有資產的評估一定要準確,價格要合理,資金要及時到位,不能將國有資產無償量化給單位職工個人,防止借產權制度改革侵蝕國有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