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指出了目前高校學生危機管理的現狀,針對目前高校學生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構建高校學生危機管理機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構建的基本思路,對于完善高校學生危機管理機制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高校招生數量連年增長,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這同時也給各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幾年來,一些大學生犯罪案件,如,馬家爵事件、清華大學生劉海洋殘害黑熊事件等,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廣大學生管理工作者對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的反思和討論。建立健全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一、高校學生危機問題的分類

          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可以將大學生“危機問題”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學生學習危機。經歷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以后,可以說,進入大學校園的莘莘學子心中都懷有一股勝利的喜悅。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放松了對學習的要求,結果,身負種種學習榮譽的同學們在考試前卻不得不為了學習而疲于奔命。進而造成了高校中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狀況。

          其次,大學生生活危機。由于當前我國高校的財政投入有限,大學生求學的資金來源完全靠家庭提供,這樣一來,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同學就很難維持一種相當水平的生活。隨之而來就是,很多同學為了維持基本的學習生活,不得不進行著大量學習以外的利益性質極濃的工作,甚至有些同學還進行著一些觸犯法律法規的活動。

          第三,大學生心理危機。心理危機的出現是由多種情況綜合影響所導致的,比如個人、家庭、同學、社會等等。如果說是按照對大學生的影響程度來說的話,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確不容忽視,然而,就心理問題的本質而言,我們卻只能說它是心理問題而無須將其上升到危機的高度。然而,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因心理失衡而產生的人際問題、社會問題,使我們不得不高度注意這一問題。[1]

          第四,大學生人際危機。由于當代大學生中大多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計劃生育以后的獨生子女,相對來說,他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依賴心理、征服欲望,自然而然地,在進入大學以后的陌生的人際關系群里無所適從。他們在與宿舍舍友、同班同學以及其他相關聯的人的交際溝通中顯得很不成熟,疏于考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近一步發展。[2]

          第五,大學生感情危機。當前我國的大學生入學年齡大都在18周歲左右,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很多人對感情的認識也逐漸由朦朧、曖昧轉向理性、成熟,大學生戀愛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但是,畢竟大學生的心理年齡還不是和他們的生理年齡完全適應,所以,面對感情,大學生們理性不足而沖動有余,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系列感情危機。

          第六,大學生前景危機。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是一個競爭空前激烈的社會,毫末的疏忽就會有被淘汰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個人有再強的能力,也不能保證自己在競爭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優越性。由于大學生受過更高層次的教育,他們期望值的攀高使他們不能夠理性地看待形勢。

          二、危機管理的含義

          著名的社會學家羅森塔爾在1989年曾提出,“所謂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我國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孫本初認為,“危機是指因內、外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對組織生存具有立即且嚴重威脅性的情境或事件”。

          三、高校學生危機問題的預防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的危機管理應首先從預防開始。危機預防制度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培養危機意識

          不管是政府機構、學校領導,還是廣大教職員工、學生都要樹立危機意識、安全意識。危機意識需要長期不斷的灌輸和培養,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遵紀守法、自覺自為,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習慣,最大可能避免危機事件的發生。

          2、建立健全危機預警系統

          預警系統作為危機管理中預防危機的子系統,是對預警對象、范圍中的預警指標這一關鍵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獲取預警信息,以便評估信息、評價危機嚴重程度、決定是否發出危機警報,進行危機預告的重要環節。

          (1)預警對象、范圍

          高校學生的預警對象,可分為群體對象和個體對象。

          群體對象包括貧困生、復讀生、優秀生、獨生子女;個體對象是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養環境和行為表現偏常的不特定的個人。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境況艱難,他們對家庭經濟狀況的無助感以及家人的高期望都會對其心理產生較大的壓力,使他們的內心產生沖突、矛盾乃至自責。他們所特有的價值觀念、認知結構和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較深的焦慮。而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適應中,這種焦慮不僅不能得到緩解,還有可能增加或強化,對其身心發展不利。

          (2)預警指標體系

          傳統的預警方法多采用事件跟蹤的方法,現代則更加重視預警指標的方法。預警指標是依據對預警對象(事件、個人)的情況建立一套有監測功能的預警指標體系,并通過預警指標,利用某種理論與經驗,分析確定預警對象與危機情勢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以此進行危機早期預測。

          (3)預警信息評估

          ①危機環境分析。環境分析是指對可能或已經引起危機發生的經濟、文化、社會等環境因素的了解、評價和預測。通過對學生所在的外部環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觀環境的發展趨勢和動態,了解與危機事件發生有關的微觀動向,從而敏銳地察覺環境的各種變化,保證當環境出現不利的因素時,能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趨利避害。

          ②預警信息分析。在對信息的分析方面,真實性是至關重要的,任何虛假、失真的信息都會導致因預測不準,又過分偏重而出現失穩的狀態。排除虛假信息,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是預警信息分析的重要方面。危機表現為個體或群之間的互動行為,人的態度和行為自始至終影響著危機的發生和進程。因此,確認與危機相關的個體或群體為預警對象,分析他們的認知態度,行為方式特點,根據預警指標,評價其危機的嚴重程度,才能確定是否進行危機預告。3、建立健全危機管理體制

          首先,組建危機管理機構。設立常設機構,配備精干的管理人員,負責危機意識的培養和宣傳、人員的培訓、危機監測和預警、危機管理計劃的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導、檢查和監督以及危機公關。其次,實行專業隊伍與學生相結合以應對危機。一方面提高專業人員的心理素質,做到臨危不亂;另一方面通過演練把知識、技能和實踐相結合,確保操作準確熟練,萬無一失。第三,制定危機處理計劃。按照計劃做好準備工作,當情況不斷變化時,要進行追蹤決策,并對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3]

          四、高校學生危機的應對原則

          危機的應對是危機管理的重要環節,面對危機只有沉著應對,巧妙斡旋,才有可能最終化解危機,渡過難關并過重塑形象。處理大學生危機事件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維護穩定的原則。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也是各種敵對勢力爭奪、攻擊的重點,維護穩定的任務相當嚴峻,因此,維護穩定是高校危機管理的首要原則。穩定壓倒一切,無論出現何種事件,都必須從維護穩定的原則出發,要千方百計地防止事態的擴大。

          2、迅速快捷原則。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測性和影響大、擴散性強等特征,一旦發生,就不容延誤,亟待解決。要減少突發事件帶來的損失,降低其影響,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局面。

          3、明辨是非原則。高校突發事件類型很多,引發的因素也很復雜,既有正面的、積極的,也有負面的、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在處理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同時必須堅持明辨是非原則。

          4、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原則。高校突發事件大多涉及到青年學生,更多地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因而處理此類事件應本著教育第一位,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因此,在高校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及時消除因患。

          5、人道主義原則。危機在不少情況下會帶來生命或財產的損失,輿論界對造成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的事故或事件尤為重視,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機處理中首先要把救護傷員放在優先地位。[4]

          五、啟示與思考

          高校學生危機管理問題不僅需要各高校引起重視,政府、社會各界以及大學生自己也學要有相應的措施。

          1、政府應加強對危機的調控

          作為政府,要注重加大對高校的關注力度,通過政府的努力減少大學生危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例如,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減少大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造成的生活危機等問題;通過努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以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危機等等。

          2、社會應理性對待大學生危機問題

          作為社會,要對高校大學生多一份寬容之心。作為一個普通的社會群體,大學生并不如大眾通常所想象的那樣有著高強的能力、完美的才華,他們也有缺點,他們也會犯錯誤,如果他們老是肩負著自己所不能承受的壓力,他們又怎么會不產生壓力,不出現各種危機呢?

          3、高校應加強科學管理

          作為高校的管理者,無論面對什么情況,校方都應該站在廣大大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畢竟,大學生才是一個大學賴以存在的基礎。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就應當具備一種高度的預防心理,做好各種危機事故發生的預案;還應當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時糾正在同學們之間出現的任何偏頗思想意識;另外,在大學生危機問題的解決上,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人性化的解決問題。

          4、輿論媒體應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思想

          作為大眾媒體,要加強輿論引導、社會意識形態養成。由于大學生們對新事物接受的速度較快,但同時他們并不能夠很好地判斷獲取信息的價值量,所以很容易走向極端。這就需要我們包括電視、報紙、雜志、網絡在內的大眾媒體做好信息傳遞中的篩選、糾正工作。讓大學生們有一個既寬松又正確的信息接受來源。

          5、重視學生中非正式組織的作用

          目前,在多數高校同學間都存在老鄉會、QQ群聯盟等雖未經學校有關管部門承認,但在同學們中就某些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的非正式組織。在危機管理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這些組織的作用,并充分加以利用,尤其是這些非正式組織的核心人物,能夠引導其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輔助作用。

          6、發揮學生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作用

          以學生社團為例,我們曾面向濟南、泰安的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泰山醫學院等六所高校做過相關調查,在問到“你認為學生社團能夠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上發揮相應作用”時,我們得到如下結果:

          A.應該參與到學校民主管理中去并能夠發揮積極作用:30.73%

          B.可以作為一種聲音參與到學校民主管理中去:46.88%

          C.沒有必要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6.25%

          D.不清楚:11.46%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學生社團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積極性與熱情還是很高的,有近八成的同學于此持肯定態度。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引導,并建立健全參與機制,這必將使我們的危機管理工作開展的更加順利。

          7、大學生應加強自我完善

          作為大學生本身,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給自己定好位。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不論什么時候都可以以現實的態度面對一切。另外,要多接觸外界包括身邊的同學、老師,社會上的種種事務。只有清楚地認識了外界才能夠更好地認識了自己,從而進一步認識外界、完善自我。

          大學生群體作為我國現代化事業建設的主力軍,肩負著我國的未來,保障大學生的發展空間,就是保障我們整個國家的發展空間,所以說,我們務必要下大力氣解決好大學生危機管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郭蘭等.大學生心理危機及預警系統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2]解小娟.大學生人際交往危機管理[N].光明日報,2001-5-17.

          [3]蘇寶利、呂貴.高校健全危機管理機制探討[J].煤炭高等教育,2002.

          [4]葉國文.預警和救治:從“9·11”事件看政府危機管理[J].國際論壇,2002.

          [5]紀寶成.從“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機管理[J].中國高教研究,2003.曹

          [6]湯敏軒.危機管理體制中的信息溝通機制——基于組織整合的流程分析[J].江海學刊,2004.

          [7]劉建軍,朱喜坤.思想政治教育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

          構建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探討

          趙啟會蘇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