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及策略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及策略

          摘要:當前,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加,而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增加幅度卻不大。可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將日益激烈,就業難度也將會持續增大。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多種多樣,這需要國家、高校以及高校畢業生自身等方面的積極努力,妥善加以解決。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解決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2009年12月18日召開的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指出:明年的勞動力供給將進一步增加,其中高校畢業生800萬人,初中、高中畢業后未升學的520萬人,創近年來新高,加上900萬失業人員和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因素新產生的失業人員,全國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的總人數將超過3000萬人,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

          一、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的原因分析

          1.國家宏觀經濟轉變和社會轉型的影響

          我國宏觀經濟的轉變和社會的轉型,在某些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我國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這種宏觀經濟的轉變和社會的轉型引起了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其對高校畢業生的影響從深度和廣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種變化中,我國開始出現“下崗”一詞,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進入就業市場,這給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帶來了空前的挑戰。還有就是,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我國也從傳統的“統包統分”轉變為畢業生與市場的“雙向選擇”模式,這也對我國的高校畢業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在的情況是,高校畢業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而是要給高校畢業生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從原先的被動就業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就業,這在思想和觀念上都對高校畢業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我國人口基數過大的影響

          在中國這么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基數的過大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產生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人口問題不僅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而且也制約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全國招收研究生51.09萬人,比上年增加6.45萬人,增長14.45%;其中,博士生6.19萬人,碩士生44.90萬人。在學研究生140.49萬人,比上年增加12.19萬人,增長9.50%;其中,博士生24.63萬人,碩士生115.86萬人。畢業研究生37.13萬人,比上年增加2.65萬人,增長7.69%;其中,博士生4.87萬人,碩士生32.26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639.49萬人。而且,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在2006年披露,“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大學畢業生供給數量高達2700萬人。在每年新增的1700萬適齡勞動人口中,在城鎮就業的約為700萬。這就是說,城鎮新增勞動人口的絕大部分都是大學畢業生。由此可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人數在迅速遞增,這給我國的高校就業工作帶來沉重的壓力。雖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長,但是,社會上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遠遠達不到需求量水平。這種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導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3.高校規模擴大和高校擴招的影響

          高校規模的擴大和高校的連續擴招,也給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帶來了壓力。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深入,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就業難問題已成為高校畢業生、高校以及社會共同的感受。進入新世紀,我國高校畢業生以每年60萬人左右的數量激增。高校畢業生從2000年95萬人已經增加到2010年的630萬人左右,總量增加近六倍。擴招不僅致使人數的急劇增加,而且擴招加劇了畢業生學歷層次、專業結構的失衡。近幾年來的高校擴招,許多高校來不及論證,就擴大所謂熱門專業的招生數,以期獲得最大的招生利益,導致在人才市場上有些專業的畢業生“滯銷”。擴招還對教育、教學的質量產生影響,使畢業生的質量下降。這些畢業生由于沒有受到嚴格、恰當的教育培訓,不能適應社會的現實變化,因而被社會所拒絕。此外,擴招還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人民群眾的教育消費,畢業生及家長的預期回報心理加強,就業期望值偏高,與社會需求相對不足產生矛盾。高校的擴招雖然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刺激了人民群眾的教育消費,但從理論上或從長遠的角度看,學生和家長都希望有一個比較滿意的工作崗位,不愿到貧困地區、艱苦行業和低收入單位工作,出現了“好多事沒人干,好多人沒事干”的怪圈,人為造成了一種就業難現象。這些因素的產生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解決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的對策

          1.國家政策措施的積極引導,有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

          國家在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上,擔當著一個積極主導的角色。國家在不斷地、積極地引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2009年11月20日,在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提出了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力爭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基本穩定,確保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到基層就業、自主創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相關領域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項目;做好高校畢業生入伍服義務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級主管部門要積極探索出臺鼓勵畢業生下基層的新政策,并且制定地方性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資助辦法,建立為農村基層輸送大學生的招生、培養和就業三位一體的長效機制;開辟新的基層就業領域尤其是積極開發社會工作崗位,探索實施大學生社區就業計劃,積極出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新政策,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新的支撐平臺;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殘疾人、少數民族畢業生和就業困難的女大學生等特殊群體的就業幫扶力度,要摸清底數,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努力幫助他們就業。可見,國家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的重視,正在積極努力地去解決日益嚴重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高校畢業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

          2.高校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作用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步伐轉變。高校畢業生應該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將成為高校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高校應當不僅僅只培養出“知識型”人才,更要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多樣化人才。使市場與高校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從而更好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現在,許多高校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產生了結構性的脫節現象,高校應當根據社會的需求開設專業和設置課程,不斷地改革教學形式和內容以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高高校畢業生與市場的銜接度,增加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另外,高校應當充當一個中介和橋梁作用,把高校與市場緊緊地銜接在一起。讓學生在剛進入高校之初,就開設就業教育課程,使他們在入學初就有一個良好的就業觀。對于在校的學生要給他們提供大量的就業實踐活動,使他們盡量有和社會直接接觸的機會,在就業實踐活動中得到提高,為未來即將面臨的就業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高校應當積極地與用人單位聯系,搭建橋梁,提供就業信息,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臺。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一定能夠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得到一個很好的解決。

          3.高校畢業生自身應轉變就業觀念,適合社會市場需求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大學畢業生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摒棄從眾、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樹立自主就業和多元化就業的現代就業觀念。首先,高校畢業生應當改變自身的就業觀念,在知識、能力、素質、觀念等方面適應市場需求,增強自身競爭力,多利用實習、實踐等機會與用人單位接觸,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畢業生不應該等待機遇,而要樹立“不等、不靠、不攀比”的思想,著力培養自己的就業意識。高校畢業生應當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定位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尋求與社會接軌的機會。高校畢業生不要把自己的就業期望定的過高,切莫“眼高手低”。高校畢業生應當理性的看待這一問題,從自身問題找起,轉變觀念,積極地投身到就業市場中去。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要抓住機遇,把困難當做嘗試,擁有頑強的自制能力,堅定的自我信念,面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其次,高校畢業生可以先就業再擇業,這也是比較現實的就業和發展模式。在明確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前提下,高校畢業生需要把握住當前可以抓住的一切機會,首先實現就業,在崗位上努力地工作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積累工作經驗,學習人際交往和職場規則,使得自己的綜合能力不斷提高。而后可以通過再就業形式,改善自己的境遇。這樣在就業的道路上,高校畢業生從身心到思想上都有了一個充分的準備,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和找到自己的定位。

          總之,面對現在瞬息萬變的社會,高校畢業生應當主動地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以充分適應社會,做好就業準備。相信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定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