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保稅物流系統績效衡量指標體系的設計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保稅物流系統績效衡量指標體系的設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保稅物流系統績效衡量指標體系的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經濟的深入發展,以物流企業為運營主體和以國家關貿管理部門(海關和外貿)為管理主體,以服務于保稅加工業務為主的保稅物流為業務形態逐漸形成,相應地保稅物流系統作為供應鏈整體系統運營的組成部分,其運營績效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如何在保證敏捷化目標的前提下構建合理高效的績效指標體系,是物流企業從事保稅業務運營管理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績效衡量指標體系設計原則構建敏捷性保稅物流系統需要物流企業從保稅物流運營層面入手,在企業外部對目前最優化的通關模式進行分析以及靈活應用海關和外貿政策,同時對保稅物流系統的績效衡量應根據敏捷化的策略對運營管理的更高要求和保稅物流運營面臨更大的運營風險等特點,從效率、效益以及風險控制等多個維度對指標體系進行設計,應堅持以下原則。

          1.1首先考慮風險可控制性和合規性保稅物流系統與常規性物流系統(即物流活動不涉及到海關和貿易主管部門的監管)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在于其在運營過程中面臨政策法規變動所帶來的風險較大,所以在設計敏捷保稅物流系統績效衡量指標體系時,物流企業必須首先保證運營過程符合政策和各類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維持整體風險可控制性。

          1.2其次指標體系的設計重點是對敏捷化指標的衡量敏捷保稅物流系統在構成完畢并運行后,企業應該將運營管理的重心集中在實現最大程度的敏捷化策略上,這是企業在保稅物流系統運行上的競爭優勢所在。所以敏捷保稅物流的運營更加注重信息傳遞和對客戶需求響應的及時性,而能否實現相關敏捷化的績效指標則是衡量敏捷保稅物流系統是否成功運行的標準。

          1.3再次是保證運營結果的效益性和效率性物流企業在保證保稅物流運營過程中風險可管理和敏捷化策略得以實施的情況下,通過對物流運營相關成本的降低以及運營效率的提高等途徑來提高運營績效,由此要求運營結果具有可衡量的效益性和效率性。

          2敏捷保稅物流系統績效衡量指標體系的設計鑒于敏捷保稅物流系統自身的特征,將平衡記分卡體系框架引入對績效衡量指標體系的設計過程中,對指標體系進行演繹處理。特別是在對各類“軟指標”如學習能力和風險控制等層面的考核,平衡記分卡體系是一個有效的戰略執行工具。

          2.1以平衡記分卡體系來構建指標體系平衡記分卡的概念最初由哈佛商學院教授RobertS•Kaplan和復興全球戰略集團總裁DavidP•Norton提出,由于平衡記分卡體系綜合了多個層面的考核指標,所以比傳統的主要從效益和效率層面的績效評價體系有更全面的改進。平衡記分卡體系從戰略目標出發,集中從財務、客戶、內部運作以及學習和成長四個角度來評估有關對象的績效,最后將抽象化的考核因素轉化成可衡量的指標(圖示1)。

          2.2敏捷性保稅物流系統績效衡量指標體系的框架物流企業可以應用平衡記分卡體系框架,強調風險管理、經濟效益、運營效率、響應客戶需求敏捷化等多個方面的協調統一,從多個角度來評價保稅物流在敏捷化策略層面的運營績效,以促進企業從實現保稅物流系統的敏捷化策略方面對運營進行管理和實施,在此可根據需要將敏捷性保稅物流系統績效衡量指標體系的指標群組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衡量指標體系可以在平衡記分卡體系的基礎上示意如下圖2所示。根據平衡記分卡體系的內容,可以對敏捷保稅物流系統的績效衡量指標體系從相關的財務、客戶服務、業務流程以及學習和成長四個角度來分析。

          2.2.1財務角度物流企業對保稅物流運營經濟效益的衡量反映了績效衡量指標體系從財務角度對運營結果的評價。從財務角度來分析主要的衡量指標為:①存貨的供應天數反映了資本在保稅物流運營中以庫存形式的占用天數,是指某個時期的物料、在制品、產品庫存等形式占用的時間。②現金周轉率這是一個貫穿保稅物流整個流程的關鍵指標,衡量運營過程中現金在原材料、勞動力、在制品、完工產品直至變成現金的全過程。物流企業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及產品流集成,協調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運作來構建保稅物流系統,可以達到更快的現金的周轉。③失去銷售比率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企業未能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運營方案,從而導致失去原本可能獲得銷售額,如果此比例較高,意味著企業在保稅物流運營方面缺乏創新和競爭力,應該引起高度關注。此項指標可用失去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百分比來表示。④運輸/庫存破損賠償率在考核的時間周期內,由于運輸、倉儲所造成的貨物破損賠償占在該時間周期內的物流業務收入的比率。⑤庫存周轉率和庫存周轉周期庫存周轉率是銷售(出貨)數量與庫存平均數量的比率,庫存周轉周期是庫存平均數量與每天平均出貨數量的比率,庫存周轉周期越短,說明在特定周期內商品周轉次數越多,商品進出就越頻繁。

          2.2.2客戶服務角度對保稅物流的運營而言,在客戶服務角度所期望達到的績效而采用的評價指標,應主要包括客戶投訴率、回單返回及時率、客戶服務水平、運營信息及時跟蹤率等。①客戶投訴率在規定的時間周期內,沒有收到貨物或對收到貨物、或受通關等操作影響的客戶向物流企業投訴的次數占已操作的總訂單數的比率。這是體現物流服務中客戶服務的重要考核指標。該指標的計算為:客戶投訴率=客戶投訴次數/總的訂單總數。②回單返回及時率運輸或通關單據在完成每筆業務后,在指定的時間內,運輸和通關單據返還相關客戶或部門備案留底的訂單數占全部已處理訂單總數的比率。根據客戶的重要性的不同,該指標也有所差異,但在保稅物流運營中,返回單據的時期一般不超過一個月。③客戶服務水平客戶服務水平是綜合衡量物流服務質量的指標,是指在相對較長的周期內,客戶對保稅物流運營滿足其需求程度的評價,以公式表示:客戶服務水平=滿足需求次數/需求次數。④運營信息及時跟蹤率每一筆運輸或倉儲、通關的操作,物流企業向客戶及時反饋相關信息的比率,這也是敏捷化操作的關鍵指標。該指標的計算可以根據在規定的時段內(一般為一周以內),企業跟蹤相關操作信息的次數與總的訂單次數的比率。對這個指標要求也比較高,應該至少為99%以上。

          2.2.3內部流程角度從保稅物流運營的角度而言,在內部流程方面進行績效衡量以提高整體運營效率,主要有四個目的:減少提前期、提高響應性、減少單位成本、形成敏捷化。而保稅物流運營從流程環節分類,可有運輸、倉儲、通關、訂單處理。①運輸操作在運輸操作方面,主要的衡量指標有:需求滿足率:是指對客戶的保稅物流運輸需求,其中也包括一些特殊的物流需求,如罕見路線的運輸、小批量的貨物運輸、各類特殊包裝的增值服務要求等,物流企業能夠及時滿足的比率。貨物及時發送率:在考核的周期內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接到客戶運輸訂單后,及時將貨物發運到指定地點的次數與總訂單次數的比率。貨物準時送達率:按照客戶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將貨物安全準確地送達目的地的訂單數占全部運輸訂單的比率。貨物完好送達率:按照客戶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客戶需求的貨物無損壞的送達客戶手上的次數占全部訂單總數的比率。企業對這個指標應該是很高的,理論上應該達到100%,否則會極大地影響到服務水平,并給運營效益造成損害。②倉儲操作庫存完好率:某一計算時間周期內倉庫貨物保存完好的比率。計算公式為:在計算周期內,則庫存完好率=完好庫存/總庫存數×100%。庫存周報表準確率:在計算的時間周期內,庫存報告的準確次數除以總的庫存報告次數就是庫存周報表準確率每周的庫存周報表的準確率。發貨準確率:倉管人員根據訂單準確發貨的百分數。具體計算為:發貨準確率=1—在計算時間段內錯誤的發貨次數/在計算時間段內的發貨總數。③訂單操作企業在衡量保稅物流運營的敏捷化程度方面,對訂單處理的敏捷化衡量是一個重點。其衡量指標主要有兩個:訂單完成提前期:此項指標測評企業完成客戶需求訂單的速度。運營的需求響應時間:此項指標衡量物流企業面對市場變化獲得和維持競爭優勢的靈活性。運營響應時間=客戶需求訂單處理時間+需求信息傳遞到內部制造部門時間+倉儲操作時間+通關操作時間+運輸操作時間。④通關操作通關操作是保稅物流運營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風險最大最難控制的環節,一旦通關數據和信息錯誤或操作失誤不但延誤貨物的交付時間,并且可能會面臨海關的處罰和對車輛或貨物的扣押。主要的指標有:通關操作完成率:考核物流企業在接到通關訂單后及時打印申報單據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海關完成申報的比率。此項指標也是保稅物流運營敏捷化的重要考核方面,以公式表示為:通關操作完成率=按時完成通關申報次數/總通關次數。對于成熟的通關模式,該項指標至少應該達到95%以上。通關資料正確率:考核物流企業對報關的相關單證處理和控制關務操作風險的能力,以公式表示為:通關資料正確率=通關資料正確次數/總通關次數。由于通關資料的錯誤將給企業的保稅物流運營帶來極大的風險,所以對此項指標的要求原則上達到100%。通關異常率:由于在通關操作過程中會出現不同類別的異常情況,如何處理這些異常情況將考驗物流企業的應變能力,也是考核敏捷化的一個指標,各類異常情形包括:通關電子數據丟失、海關監管車輛無記錄資料、海關和報關行操作錯誤、車輛中途出現事故等。以公式表示為:通關異常率=通關異常次數/總通關次數。原則上此項指標不應高于1%,否則很難實現敏捷化的策略。

          2.2.4學習與發展角度對保稅物流系統的改進以實現敏捷化對物流企業面議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進行。第一,重新設計保稅敏捷模式及其流程;第二,通過企業信息化特別是通關系統和物流操作系統的集成對各環節間活動有效地調節和整合;第三,持續地研究和學習相關的政策法規以及分析國際貿易環境,以避免運營風險。從學習與發展的角度來設計的衡量績效指標主要有:①保稅物流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指標側重考核物流企業對客戶的知識增值性服務,即對知識庫的及時更新以及向客戶通報和培訓、分析有關知識的反應時間和內容的詳細性以及對最新優惠模式的更新和應用。政策法規分析更新時間:此項指標考核企業對相關的業務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敏感性和學習能力。可以一項與企業當前保稅物流業務有關的政策法規出臺后企業及時反應并進行分析,加入數據庫的時間來衡量。最新模式更新應用時間:此項指標考核企業對相關的模式的敏感性和應用能力。可以一項與企業當前保稅物流業務有關的模式在業界實施后企業及時反應并學習和應用,并將相關模式方案加入數據庫的時間來衡量。實施高度敏捷化策略的物流企業通常會在一個月內更新和分析相關模式,并考慮是否應②保稅物流風險控制風險控制性指標由在保稅物流運營的層面主要指政策和法規風險控制指標,由于其中操作風險可視為內部人為風險,原則上是可以避免或降低的,而政策風險和法規風險是由于政策變化和法律法規變化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是企業必須面對的。政策風險控制指標:對一項政策的出臺及時分析和了解相關風險,并提出風險控制解決方案的反應時間以及解決方案的有效性。該指標反映物流企業對保稅物流系統運行的政策風險控制能力。通常反應時間是在一周以內。法律風險控制指標:對一項法律的出臺及時分析和了解相關風險,并提出風險控制解決方案的反應時間以及解決方案的有效性。該指標反映物流企業對保稅物流系統運行的法律風險控制能力。通常反應時間是在一周以內。

          3總結

          物流企業對于保稅物流系統的績效衡量指標體系必須基于促進實現敏捷化運營的根本思想指導下進行,但目前在行業內仍沒有形成比較統一和成熟的指標體系,原因是由于保稅物流運營涉及到各個關貿部門的監管,而各類通關模式相當復雜,流程也不時在更新,以相對傳統的指標項目來衡量保稅物流運營動態的敏捷化不夠全面,但和傳統物流運營相比,企業對保稅物流系統的衡量指標普遍比常規性的物流系統的指標要高,更加注重對運營風險的控制,并要注重其動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