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精神病患者精神科護理論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精神病患者精神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精神病患者精神科護理論文

          1原因分析

          1.1護理人員方面

          1.1.1護患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精神疾病患者都存在認知、行為、意識方面的障礙,在發病期間,大多處于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狀態。一些精神病患者對外在事物淡漠或胡言亂語,不能向護理人員傳遞有效訊息,部分護理人員認為精神病患者思維紊亂,無法溝通。面對家屬的詢問,部分護理人員語氣強硬,不耐煩,沒有站在患方的角度為患者著想。也有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溝通技巧。這些都影響了護患之間進行有效溝通。

          1.1.2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

          精神科護理人員面對的是行為不正常的精神病患者,隨時都可能遇到危險,工作壓力巨大。吳惠娟等人調查顯示,精神科護理人員的角色認知(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感知和自我解決問題能力感知與職業倦怠之間關系密切,長期的壓力影響下會產生工作倦怠,責任心降低。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執行不嚴,造成患者逃跑、自傷、服錯藥等事件的發生,引發糾紛。

          1.1.3專科護理知識缺乏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護理人員須掌握扎實的精神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精神病醫院起步晚,護理隊伍學歷低,理論知識薄弱,技能差。一些醫院在發展過程中不重視精神專科護理人員的培訓,導致部分護理人員經驗不足,不能正確判斷患者的精神狀態,無法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1.1.4護理人員法制意識淡薄

          《精神衛生法》明確規定了精神障礙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權、隱私權、自主權等權利,因精神病患者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部分護理人員片面地認為患者不享有這些權利。在疾病的治療、護理過程中未向患者或家屬進行合理的告知;有時候為方便管理,任意采用保護性醫療措施限制精神病患者;還有些護理人員在不適當的場合談論患者的隱私,違反了醫護人員的保密義務。

          1.2患者及家屬方面

          1.2.1維權意識增強

          隨著侵權責任法、精神衛生法的相繼實施,在患者的權利受到侵害時,他們會拿起法律的武器進行維權。但也有一些患者監護人因缺乏精神疾病知識,對患者因疾病因素發生的意外事件或者疾病的治療未能達到預期而過度維權。

          1.2.2長期壓力的轉嫁

          精神科患者住院時間長,病情容易反復,長期的治療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在社會生活中精神病患者飽受歧視,多數家屬長期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中,會有意無意地將患者視為包袱。雙重壓力之下,患者家屬在遇到護理人員服務不到位或者精神病患者出現意外情況時,難免會將這種壓力發泄在護理人員身上。

          1.2.3對醫療期望值過高

          隨著醫療設備不斷更新,醫療水平得到提升,但現有醫學對疾病的認知還相當有限,并不能解決所有的疾病問題。由于世俗的偏見,精神病患者家屬迫切希望患者的疾病能得以治愈,對醫療效果充滿期望。一旦患者的病情不能達到所預期的效果或者治療過程中出現并發癥時,極易失控,引發糾紛。

          1.3社會媒體負面報道的影響

          為獲取大眾的關注,一些媒體失去理性的判斷,刻意迎合受眾的非理性情緒,不客觀地報道醫療事件,主要表現在:刻意夸大事實;丑化妖魔化醫務工作人員;斷章取義或刻意放大事件中的某一點而忽視其他;報道過于情緒化,語言偏激;新聞消費主義、媚俗主義嚴重等,使人們對醫生這一職業群體產生懷疑,加劇了醫患矛盾。

          2防范措施

          2.1衛生法律法規培訓制度化,強化法律意識

          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逐步提高,護理人員應轉變觀念,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充分尊重精神病患者應享有的權利。醫院要將衛生法律法規培訓作為一項制度落實起來,定期組織培訓,以生動形象的案例警示護理人員,使之自覺守法、遵法。醫院要創造條件,如訂閱衛生法律法規書籍、舉辦衛生法律法規知識競答等,鼓勵護理人員學習法律常識,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切實保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2.2樹立溝通意識,提高溝通技巧

          現代醫學模式強調醫護人員應重視患者的社會性特征,關注“病”的同時更關注患病的“人”,重視溝通、善于溝通,加強溝通的自覺性、主動性、技巧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和配合,有利于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因此,醫院要有意識地進行溝通技巧的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溝通水平。

          2.2.1熟練掌握語言技巧

          語言交流是護患溝通的主要方式,精神病患者說話離奇,語速、語調捉摸不定,有時會突然出現沉默、躁狂等情緒,交流很困難。護理人員要保持足夠的耐心,根據不同癥狀患者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語言方式進行溝通:對躁狂患者不宜使用批評、訓斥的語言方式,避免患者產生更大的情緒波動;對膽怯、恐懼患者應主動接近,態度溫和,耐心勸解,排除恐懼因素;對悲觀失望沉默者要進行引導,使用試探性的語言交流;對有幻覺、妄想患者,應根據患者的情緒靈活掌握,不與之爭辯。

          2.2.2重視非語言溝通

          有資料表明,高達93%的溝通是非語言的,其中55%是通過面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傳遞的。護理人員端莊的儀表能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體態、姿勢的變化,提高警覺,避免出現意外事件。

          2.2.3學會換位思考

          護理人員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耐心地做好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解釋工作,尤其是在實施約束性保護治療時。通過換位思考,護理人員能真心地接納患者,尊重患者,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

          2.3加強業務學習,改善護理質量

          面對特殊的精神病患者,需要專科護理人員利用專業特長為其提供護理服務。針對該特殊服務群體,精神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T形知識結構,作到橫向知識(自然科學、心理學、倫理學)和縱向知識(護理專業知識)相結合,具備良好的素質修養、良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醫院要根據發展規劃制訂護理人員的培訓計劃,采取院內培訓、上級醫院進修深造和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等多種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專科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整體水平,改善服務質量。

          2.4加強精神衛生知識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

          醫院通過入院宣教、黑板報、院報等媒介宣傳精神衛生知識,使患者及家屬對精神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正確看待精神疾病的復雜性和意外事件的不可預知性。政府要向社會大力宣傳,讓社會正確認知精神病患者,消除偏見。

          2.5發揚輿論和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

          政府要引導輿論宣傳的導向,尊重客觀事實,樹立醫務人員的正面形象。媒體應轉變宣傳理念,遵守職業道德,清楚定位自身在醫療糾紛中所處的角色和應發揮的作用,避免盲目從眾,真正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真正發揮媒體的作用,解決醫療糾紛,構建和諧的社會。

          3總結

          精神科護理服務對象在認識、情感、行為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護理工作的開展相當困難。在“以患者為中心”服務理念的指導下,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掌握扎實的精神專科護理知識和技能,在護理工作中重視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有效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

          作者:李娟單位: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