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民族文化常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從文化的角度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關鍵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必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是這種結合的表現形式;二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主要是理論的創新和形式的創新;三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眾化”,實現大眾化必須抓好理論內容常識化、與公眾實踐相結合、走進日常話語、走進日常意義、接受超常識的整合等五個環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統文化;創新;大眾化
Abstract:ItissignificanttomakeastudyonsinicizationofMarxism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e.IfthesinicizationofMarxismintendstomaintainitsvitalityandbecomesthemainstreamcultureofChinesesociety,thekeyistopersistinthreebasicprinciples.Firstly,itmustcombinewith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MaoZedongThoughts,DengXiaopingTheory,Thoughtsof“ThreeRepresents”and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aremanifestationsofthiskindofcombination.Secondly,itmustpersistininnovationofsinicizationofMarxism,mainlyintheoryandform.Thirdly,itmustpersistin“popularity”ofsinicizationofMarxism.Toachieve“popularity”,thefollowingfiveaspectsshouldbecarriedout:topopularizethecontentoftheory,tocombinewithpublicpractice,toapproachthedailydiscourse,toapproachthedailysignificance,andtoaccepttheintegrationofultrageneralknowledge.
Keywords:sinicizationofMarxism;traditionalculture;innovation;popularity
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狹隘化的理解,過多注重它的政治意義,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始終同政治斗爭、政治實踐聯系起來,忽視了其文化過程。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由文化過程開始,然后才是政治過程,因而從文化的角度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堅持什么原則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一、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自知、自信與自覺
文化自覺是一種文化心態,它以文化自信為前提,在廣采博納其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本民族優秀文化。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對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的自知。所謂“自知”,即是對本身(本民族或本地區)的文化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較客觀的認識,這一點是必須通過文化普及的手段———學校教育來實現的。通過學習,我們先對自身的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即自知,知其利弊,明其長短,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如果我們對自身的傳統文化都知之寥寥或者是知之片面,又怎樣去繼承和發展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呢?有了對自身文化的自知,并認識到其價值,才會有對自身文化的自信,遇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既不會固步自封、通通抵制,也不會人云亦云,喪失自我。在自信的基礎上,充分地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并自覺承擔,合理地把握它、運用它,取長補短,不斷發展自身的文化,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自覺”,這是我們學習文化、掌握文化、發展文化的一個必經歷程和軌跡。廣義的文化如此,具體的音樂文化也不可能例外。可現實的情況是我們的青少年對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知之不多,一方面是因為環境生態的改變,許多的民俗活動規模日益縮小甚至消失,民族音樂文化失去了原先肥沃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的學校教育缺失了民族音樂文化這一塊。這就造成了民族文化傳承斷裂的客觀事實。根據我們對民族地區中小學生的不完全調查,會唱本民族民歌的僅占17%左右,對本民族民歌有所了解的也僅有32%,這一數據到了城市,可能會更低。而在開展了“民族音樂(或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學校,這兩項數據分別達到了64%和86%。由此可見,學校里教與不教,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正如有的孩子甚至成人在聽到過民族音樂后為之癡迷,為之感嘆,并從此喜愛上民族音樂文化,投身于保護與傳承工作93中,問其原因,他們的回答是:民歌太美了,不是我們不喜歡,是我們原來不知道、不了解……由此可見,文化的“自知”,對于文化的發展傳承是多么的重要。假如沒有自知,何來自信與自覺?
二、對民族音樂文化價值的認識
各民族自身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識別標志,是一個民族的“魂”,其中音樂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音樂是文化因子中流傳時間最長、受眾面最廣、涉及面最豐富、最易于傳播的藝術形式。經過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選擇,流傳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間音樂,已經成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傳統、個性特征以及凝聚力、親和力的聚合體,這是各民族傳統音樂的特征和共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就是史書,音樂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在許多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中,各種音樂文化事象承載著其自身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民間習俗、社交禮儀、生活常識等,在歌(樂)聲中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民間音樂口傳心授、師徒相承的自然傳承方式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各種民俗活動,是民族民間音樂流傳至今的主要渠道和傳播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原先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文化選擇也隨著視野的開闊與轉變而悄然變異。一些與民族民間音樂水乳交融的民俗活動,逐漸被外來強勢文化沖擊甚至取代,民間傳承這個主渠道已面臨斷裂,各民族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已處于瀕危的境地。許多孩子已經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不會唱本民族的歌曲,更不了解本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種風情習俗,也更談不上去繼承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粹。我國各民族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將何去何從?音樂是文化因子中流傳時間最長、受眾面最廣、涉及面最豐富、最易于傳播的藝術形式。經過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選擇,流傳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間音樂,已經成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傳統、個性特征以及凝聚力、親和力的聚合體,這是各民族傳統音樂的特征和共性。因此,在貴州省榕江縣(國內最早開展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地區之一)的車民小學,在20世紀80年代自行開始試行的教學試驗中,首先開展的就是“侗歌進課堂”試驗,他們自編教材,聘請當地的文化干部和民間歌師任教師,采用“雙語”教學法,每首歌除侗語外,均譯配有漢語歌詞,可以用兩種語言演唱。學生既學會了唱歌,又提高了漢語的閱讀能力,學生非常喜歡,積極性頗高,并成立了專門的藝術團進行表演、宣傳。一經亮相,就得到了領導、專家和家長等各方面的高度認可。逐步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在政策、資金上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其影響力逐漸從榕江縣到周邊,從地、市到省城,乃至首都和國外。同時帶動周邊的地區,紛紛效仿,掀起了一陣“民族文化進課堂”的熱潮。侗歌進課堂實驗帶動了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實驗,吸引了更多的適齡兒童入學。比如栽麻鄉田榜小學20世紀80年代只有50多個學生,引進侗歌后,第二學年就吸引了很多輟學兒童復讀,還有不夠年齡的孩子要求入學,在校生猛增到140多名。歸柳小學自1992年以來,把民族歌舞引入課堂,聘請民間藝人上課,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把一些原來可能流失的適齡兒童吸引到了校園里。許多學生通過學習侗歌,得到了到州里、省里更高一級學校深造的機會,得到了到首都的、國際的舞臺展示侗族文化的機會。哪怕是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也多了一技之長。侗歌進課堂實驗受到了當地侗族群眾和家長的積極支持,這些不正是音樂價值的體現嗎?
三、對傳承方式的認識
而現今的情況卻是,面對社會環境的改變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已不是年輕人所能接受的唯一選擇。許多年輕人對本民族文化的喜愛程度大打折扣,興趣轉變。筆者在2012年4月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情況進行調研考察時發現,部分的“國家級傳承人”在家里帶學生,對沒有“生源”這個問題而深感頭疼。有的不得不采取買糖果、點心;冬天買炭烤火等方式“誘惑”孩子們來學習唱歌,真可謂煞費苦心!這種部分回歸過去自然傳承94的方式,能夠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嗎?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民間的自然生態、人文環境被改變之后,學校教育應該成為民間文化傳承最有效的主渠道。正規學習環境和非正規學習環境中的學習狀態,會影響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價值取向。所謂傳承,實際上是一個互動的關系,有“傳”無“承”抑或是有“承”無“傳”,都不可能使文化流傳下去。在國家大力推進對各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傳承的政策引導下,在“傳”的方面,做了許多有效的工作,比如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對民族文化的大力宣傳,“傳承人”、“傳習所”的設立,各方資金的投入等,使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看起來開展得轟轟烈烈,而實際上依然面臨著重重困難。筆者認為,這正是“承”的方面做得不夠而造成的窘境,也就是沒有解決好由誰來“承”、怎樣來“承”的問題。學校教育是人們學習文化、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普及、文化教化的功能,是通過選擇文化、傳授文化、創造文化等促進文化的傳承發展,而且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中,應該發揮引領的作用。讓各級學校的藝術教育承擔起民族民間文化普及教育的傳承職能,這對培養學生從小了解、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粹,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營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具有積極的作用,也是一條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國家有關教育行政部門應把民族音樂進課堂納入國民教學大綱,進行民族音樂的普及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夠知曉自身的傳統文化,培養一批各民族文化自己的、對本民族文化具有相當了解和認識,并深深熱愛的、愿意把它發揚光大的傳承人。因為文化的傳承不能靠別人,要靠我們自己。
總書記最近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根本要求,對于全黨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扎扎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始終是事關革命和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做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從根本上說,民族工作的宗旨和追求,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要求完全一致。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要高揚“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旋律,為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貢獻。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打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各民族的大團結,就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要素中,經濟是首要因素。經濟發展可以帶來一連串的發展,經濟落后就會引起一連串的落后。當前,影響民族關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一些群眾的生活還處于貧困狀態。民族地區吃飯難、上學難、看病難以及、艾滋病問題等等,都與貧困問題相聯系。有貧困就不可能有和諧,有貧困就不可能有穩定。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不但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還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此,我們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認真加以解決。切實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緊迫的位置上來。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資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基本出發點,在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中,加快每一個民族的自身發展,實現各民族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從根本上維護民族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制度。實踐證明,這一制度適合中國國情,得到各民族衷心擁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實行這一制度絕不是權宜之計,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既不能因為現在民族關系總體比較和諧,就否定這項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也不能因為貫徹落實這項制度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懷疑這項制度的科學性。任何懷疑甚至否定這項制度的行為都是危險和錯誤的。“”中是有過深刻的教訓。
一、積極介紹經典著作,讓學生喜歡經典名著
《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四大名著,其思想對中學生影響很深。但是,現在的學生學業負擔比較重,很多學生只是從電視劇中了解故事情節,了解作品中的人物,而只有很少的一些學生才能拿出有限的時間去閱讀,直接從四大名著中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對此,在學習四大名著的節選章節時,我先讓學生看電視劇,通過某些鏡頭讓學生粗略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而引導學生閱讀四大名著中與課文關聯的章節,然后布置下作業,讓學生有計劃地閱讀整部經典著作。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傳統的名著產生了興趣,也會繼續不斷擴大閱讀的范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使學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不失為一種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方式。現在很多學生喜歡快餐式閱讀,喜歡卡通漫畫之類書籍。這些書有它的優越性,比如簡短適合短時間內閱讀,但是思想膚淺,缺乏文化的厚重感。我國的古典名著是一座無窮的智慧寶藏,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情感,正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去體會,去弘揚。所以,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推薦和介紹,讓每一個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好途徑。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感悟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各類體裁無所不有,所選篇目從先秦兩漢到近代文學無所不包。尤其是在詩歌、散文、小說等古典作品中,蘊藏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和傳統文化。在進行這些作品的學習時,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向學生講解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將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及時地講解給學生,讓學生真正領會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比如,學習《頤和園》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的智慧,體會我國建筑風格的獨特性,領略華夏文化的富麗堂皇。又如,學習《黃河》《三峽之秋》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到中華大好河山的壯美,欣賞祖國的旖旎風光。再如,學習《清明上河圖》《拉薩古城》等課文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代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了解各具特色的風土民情。學習詩文,可以讓學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厚與仁慈;了解《漢樂府》《鄉愁》等詩詞文化及名人軼事,杜甫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那強烈的愛國思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引導學生挖掘作品的內涵:在導入新課時,介紹有關的文化常識;在解讀課文注釋時,補充必要的文化常識;在敘述故事情節時,挖掘作品的內涵;在提煉主題時,挖掘作品的傳統美德等。教師要以不同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并滲透傳統民族文化。
三、注重個性化閱讀,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意境深遠,文化內涵豐厚,內容涵蓋面廣,既有古人傳統美德的再現,也有今人艱苦創業的事跡;既有誠實守信的模范,也有忠貞報國的英雄,無不表現著人類的真善美,無不充滿著鄉情、親情和友情。學習這些課文,我們就能走進經典,走進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我們是在與古人交流,是在與今人對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品味作品的語言,把握人物的形象,從而提高文學作品的審美情趣。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用心靈去體驗文本,從而發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如《水滸傳》中的人物性格各異,魯智深、林沖等人物學生都耳熟能詳。《三國演義》婦孺皆知,其影片深受學生喜歡。其故事中錯綜復雜的情節,明爭暗斗的場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學習到三國演義中的章節,學生都會興致高漲。教學《赤壁之戰》時,教師就要告訴學生,這篇課文讓學生自己來講述大敗曹軍赤壁的故事。這樣,學生很感興趣。課前,教師可把一些資料粘貼在學習欄里,把學習目標寫在黑板上。此外,教師要特別強調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誰發現的多,誰的思維最敏捷,誰就是本課的值堂老師。頓時,有的學生畫出了三國的形勢圖,有的學生畫出了浩浩的長江,有的學生總結出來各個將領的用兵方式和部署特點,并能夠從天時地利諸方面分析雙方的用兵策略,勝敗原因。無論是講臺上還是講臺下學生都能展開討論,為某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真可謂百家爭鳴。學生參與到了課堂活動當中,深入理解了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能夠將人物置于典型的環境去分析,自然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傳統文化的素養。在弘揚傳統民族文化的時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時代,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承擔起責任,讓學生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讓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個學生心中。
一、民族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課程的實踐及觀察
黔東南州屬多民族聚居地,以苗族侗族人口為主,苗族人口略多于侗族人口。為了解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情況,課題組選取了6個苗族聚居縣和4個侗族聚居縣,以每個縣不低于5個鎮以下的農村幼兒園課程為切入點,通過與專家和一線老師集體備課、聽課、觀察、說課,評課的方式進行調查實踐實驗,在以德育、言語技能、生活常識、手工與藝術、游戲與體育作為教育內容,將本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作為教育教材,分別進行觀察并聽課,重點將幼兒的注意、興趣作為觀察指標。
(一)課程活動的設計在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
應用于幼兒園活動的實踐設計上,課題組把著眼點放在幼兒的文化根基上。幼兒的文化根基包括文化的本質基礎和與外來文化的交融,前者包括本土文化傳統和日常行為規范,后者包括外來文化以及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少數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并傳承下來的習俗與文化,為少數民族幼兒提供了一個既定的文化環境,這成為現代少數民族幼兒教育的根源,它既是幼兒教育的豐富資源,也是該文化拓展和創新的起點;同樣,在當下經濟、信息高速交流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幼兒生活的文化環境復雜,相互的碰撞也較之以往更加頻繁,幼兒的具體行為時時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文化在現實的生活中,都會轉化成幼兒的日常生活內容。因此,在進行課程活動設計時,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框架下,以德育為中心,將德育融入各種課程中去。
(二)課程活動的實施課程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沒有既定模式,存在多變性和隨機性特點。在課程活動的實施上,首先,我們以主題活動為主要實施方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授課,來實現民族文化應用到幼兒園課程中;其次,通過無意注意的安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貼畫或者創設實景,讓民族文化融入幼兒的活動中;再次,在幼兒的自由活動中,通過引導幼兒游戲,將傳統體育與游戲融入學生的活動中。當然,各個課程不會孤立存在,在教育目標上也會有交叉。比如,在言語技能活動的設計上,在侗族地區農村幼兒園,選擇這樣一首兒歌:Xebcjiucweexnyuit,jusjiusweexmadc。(十支一捆,九支一把)Sampyancweexilbah,jusyancweexilmade。(三家做一把,九家做一捆)Ouxjunghdoux,lixjunghlongc。(飯同甑,語同心)Aemcsiicjanl,kuanpsiicqingk.(苦同吃,甜共嘗)Junghjiucnaemxnyaldahseecbangl.(共住一條江,有事大家幫)Douhdinlbedl,kuedpdinlaiv.(要像鴨腳板連成一片,不像雞腳爪分成杈杈)……在該課程的設計上,以發展語言技能為教育目標,重點是培養幼兒團結互助的思想,在兒歌歌詞中,又融入了生活常識,比如動物的認識,都是幼兒日常能見得到的東西,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雙語雙文的結合使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少數民族幼兒因漢語水平低下的理解缺陷。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