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環境治理

          生態環境治理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生態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生態環境治理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探討

          摘要:生態振興作為鄉村振興建設的重要支撐點,對于構建“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意義尤為重大,但目前平涼市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明顯存在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差、生產方式落后,面源污染仍然存在、水資源稟賦差、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不到位等問題,建議通過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增強生態環保意識、發揮鄉村生態振興專班作用、優化產業結構、拓寬公共投資渠道、提升環保部門執法能力等措施,有效解決目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瓶頸問題,加快推進平涼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步伐。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治理

          1平涼市農村生態環境特征

          平涼位于甘肅省東部,海拔在890m~2857m,年均氣溫9.5℃,四季分明,降水量分布不均,冬季雨少。受地域和氣候因素影響,平涼的農業作物以小麥、玉米、谷類、蕎麥、油菜、胡麻、林果、烤煙等為主,是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產區。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182.47萬,其中,農村人口98.5萬,占總人口的53.98%。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529.93萬667m3,蔬菜種植面積為4193萬667m3,中藥材種植面積為6.82萬667m3;2022年年末大牲畜存欄53.27萬頭,牛存欄52.4萬頭,生豬存欄43.87萬頭,雞存欄36.23萬只[1]。由此可見農村不僅給城鎮居民提供生活補給,同時是城鎮經濟發展的勞動力“蓄水池”。但從現狀來看,受全市經濟發展制約,平涼市農村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發展水平緩慢,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生態修復和環境管理方式滯后,農村生態環境仍然面臨巨大挑戰。

          2平涼市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2.1從頂層設計上實現了制度規范化2022年,平涼市先后起草頒布了《平涼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平涼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制定了《平涼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裝備標準化建設方案》《平涼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機構規范化示范創建工作方案》《平涼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隊伍隊列訓練制度(試行)》,《平涼市關于促進鄉村生態振興工作實施方案》《平涼市鄉村生態振興工作專班成員名單及工作職責》《平涼市鄉村生態振興工作專班工作規則》,從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和義務、執法機構規范化、裝備現代化、隊伍專業化、管理制度化等方面進行了完善,明確了鄉村生態振興的總體目標和具體指標。

          點擊閱讀全文

          環保局生態環境治理匯報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貫徹落實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決議的情況,請予審議。

          一、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決議組織實施情況及取得成效

          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決議》,要求市政府結合我市生態環境現狀和社會發展要求,圍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目標,按照“生存和諧、生活健康、生產清潔”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務求實效的原則,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力爭通過五年努力,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責任意識進一步增強,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減排目標全面完成,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此后,市人大專題審查了《*市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五年規劃(20*-2011年)》和《20*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組織市人大代表對20*年度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和百日環境污染整治專項行動進行督查,有力推進了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

          決議作出以來,市政府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作為政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圍繞《決議》提出的目標、對策和任務,高度重視大環境整治和源頭治理,加大“生態*”的建設力度,努力將環境綜合整治向全市農村延伸輻射,推進了市民關心的熱點難點環境問題的解決。

          在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的任務完成和落實上,具體做到了“六個強化”: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為認真貫徹落實《決議》精神,切實加大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力度,市委、市政府調整充實了由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為常務副組長的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根據市政府主要領導意見市生態辦組合了市聯創辦、市整規辦、市重點辦、市水環境整治辦、市重污染整治辦、市城河治理辦的力量,形成全市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的組織結構和工作網絡,具體開展全市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宏觀調控、統籌規劃和組織管理、指導、督促及協調等工作。市政府還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思路、相關規劃和工作措施及階段性重點工作,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強化規劃編制。市政府以《決議》為依據,以生態市規劃為基礎,結合市政府五年主要工作安排,編制并下發了《*市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五年規劃(20*-2011年)》、《20*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并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市級各有關部門和各鎮、街道。三是強化督查與考核。市政府把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列入了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和《效益和諧新*評價指標體系》,并加大了考核力度。同時制定了《*市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任務督查督辦工作制度》和《20*年度*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務考核意見與考核評分標準》,并對各鎮(街道)和市級有關部門開展了年度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情況進行跟蹤督查。四是強化資金投入。市政府加大對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財政投入,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環保項目補助及生態建設宣傳和創建工作獎勵。今年根據慈政發〔20*〕71號文件精神,用于20*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的補助達391萬元,根據慈政辦發〔2005〕76號文件精神,用于20*年度生態建設系列創建獎勵163.5萬元,20*年己立項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項目投資總額已超過2000萬元。另外,我市積極運用價格機制培育治污市場,今年以BOT模式啟動日處理1200噸垃圾焚燒發電工程項目,同時申請寧波環保專項補助資金230萬元啟動污泥焚燒發電及9個鎮的公廁糞便集中沼氣處理工程建設。把湯浦引水工程、*江引水工程、姚江引水配套工程、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漂印染及電鍍等重污染企業整治列入市重點工程,為工程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資金保障,著力解決當前突出的環保問題。五是強化嚴格執法。繼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和“經濟規范在*”查處取締無證無照工作,截止目前,環保部門會同有關鎮和街道組織開展了9次“零點行動”,調處1973件環境投訴案件,作出436件行政處罰,罰款金額達到926.3萬元,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行達到210件,對9家企業作出限期治理,關閉或停產整頓55家,掛牌督辦企業15家,有效的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六是強化輿論引導。市委、市政府把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列入了全市領導干部、公務員和中青年后備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在全市各中小學繼續開展環境教育和系列環保主題活動。實行了“重點排污企業法定代表人向社會公開承諾制、違法排污企業公開曝光制和作出公開檢討”的“三公開”制度。對群眾關心的環境質量進行公告,引導市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

          點擊閱讀全文

          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憲法論文

          一、地方政治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

          1.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應該首先表現為憲法之治,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不僅是政治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必須以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的憲法化為必要條件。“現代化”與“憲法化”相互依存,彼此促進。沒有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的“憲法化”,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的“現代化”也就無從實現。其次,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是重塑憲法權威的關鍵環節。憲法是國家根本的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也是共和國政權合法性唯一的法理性源泉。作為民主政治規范實踐的必然產物,憲法不但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和宏偉藍圖,也為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良性運行提供了基本的行為規則,特別是為規范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和重大糾紛的解決提供了公平合理的解決渠道。憲法的社會認同與有效實施,不但決定著地方政治生態治理活動的正當性和權威性,也決定著政治生態治理活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也是整合國家權力、政治架構,規范權力運行、捍衛憲法尊嚴的基礎和前提。當前,在地方的政治生態中,一些重點領域、重要崗位或關鍵環節,普遍出現了地方主義、宗派主義、山頭主義和自由主義等不良現象,部分地方和領域甚至越來越囂張,越來越顯性化,這不但架空了國家的政策法規,固化了利益藩籬,也嚴重削弱了國家治理能力,影響到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落實。因此,必須從重塑憲法權威的高度,從凈化政治生態環境,實現地方生態治理現代化入手,確立憲法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法治化中的核心地位,保證憲法實施,維護法治統一,對自行其是、公權私用,陽奉陰違、相互勾結侵吞國家、集體資財,甚至大搞權權、權錢、權物、權色交易,嚴重污染政治生態和社會空氣的團團伙伙、結黨營私和吏治腐敗行為,堅決予以徹底鏟除。

          2.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是實現人民幸福安樂的重要保障。列寧說:“憲法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這就意味著,作為法之最高統帥的母法,憲法不但要對國家和社會生活從宏觀、全局的高度進行調整,更重要的是憲法要對公共權力和公民權利進行平衡與規范。不僅要使國家權力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運行,還必須立足于保證人民的根本利益,銘刻在公民的心底,并得到發自人民內心的認可和遵從。在這一意義上,良好的地方政治生態既可以為權力權利的和諧平衡與良性互動提供正向條件的支持,還可以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提供強大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事關人心向背。“一個廉潔與安全的政治生態是政權、民眾與官員多贏的基礎。”優良的政治生態環境建設影響著人民群眾對政治生態治理的科學認知和自覺行動。從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來說,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過程始終是圍繞“為了誰、依靠誰、結果有利于誰”展開的。良好的政治生態可以凝聚人心,激發斗志,鼓舞人民干事創業的熱情,反之,就可能泯滅信心,渙散斗志,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和憲法權威。換言之,政治生態環境治理決定著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與具體結果,也是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幸福安康的重大政治問題。如果不能從憲法上全面認識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意義,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捍衛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會是一句空話。在當前新的治理模式下,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的要義在于通過憲法凝聚社會共識,在內聚人心、外塑形象的治理實踐中,保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二、地方政治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的時代困局

          1.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政治條件,集中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活狀況,事關發展全局,引領社會和諧。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是一個包括了政治變遷的社會整體進步的歷史過程。與改革開放前相比,我國的地方政治生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極大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也伴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體上呈現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會清淳的健康態勢。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一些地方,政治生態環境不佳甚至被嚴重污染并趨于惡化的情況確實存在。在中央的高壓反腐行動中,接連被打掉的一批橫行霸道的“老虎”和困擾百姓的“蒼蠅”表明,我們在地方政治生態治理、優化政治生態環境問題上,已經邁出堅實的步伐。與此同時,一些竊竊私語也隨風而至,寧可不作為、也不犯錯誤的懶政思維;獨斷專行、隨心所欲的決策方式;阿諛奉承、頤指氣使的君臣關系依然相當普遍的存在著,社會默許的“潛規則”依然大行其道。跡象表明,地方現有的政治生態不但離我們政通人和、風清氣正、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相距甚遠,甚至連政治生態治理正常化的最低要求也難以達到。地方政治生態現代化治理任務,在復雜嚴峻的形勢面前,盡管有所改善,但是依然處于窘境之中。首先,地方政治生態治理過程缺乏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地方政治生態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經濟生態、文化生態以及法治生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政治生態引領法治生態,法治生態也影響、浸染政治生態。從政治生態系統形成發展的歷程看,以政治權力運行為主要推動力的政治生活,有其內在的正向價值規律,并基于其積極的政治價值面向進而演進形成了獲得普遍遵行的穩定政治秩序。無疑,現今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也正是社會政治價值積極面向的倡導者和引領者。但是,令人感到沮喪和不安的是,由于缺乏憲法法律的敬畏之心,黨政領導干部思想上的滑坡和非法治思維方式一直是困擾地方政治生態的最為嚴重的病變。一些掌握了公共權力的領導干部慣于官商同盟、腐化濫權,大搞“金錢政治”、“裙帶政治”,將公共權力的運行場域視為尋租腐敗的“貿易貨棧”,不但導致組織渙散,政令松弛,而且也沖破了社會倫理的基本底線。這種歷史傳統的相因承襲和體制機制的流弊張揚,導致良好政治生態的本能預期在相當程度上被無情扭轉。美國學者伯爾曼認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對于現實中的少數腐敗官員而言,職務和級別的利益誘惑幾乎成了唯一的激勵資源。他們不但對政治文明的價值趨向缺乏應有的敏感,也顛倒了憲法確認的權力來源。“風成于上,俗化于下。”少數腐敗官員的行為具有很強的導向和示范作用,不但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極具欺騙性的毒害了正常的社會氛圍,“嚴苛立法、普遍違法、選擇執法”,“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的霧霾心態肆意蔓延。這種無視黨紀國法的行為,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褻瀆了憲法法律的尊嚴,增加了社會公眾對反腐效果的挫敗感,擴大了社會腐敗的容忍度,以至于完全顛覆了社會公眾的反腐認同,嚴重污染了地方政治生態。因此,地方政治生態治理現代化,必須把憲法思維方式的形成和運用放在第一位,努力引導、培育和塑造憲法思維和法治文化氛圍,為優化政治生態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其次,地方政治生態治理難題與央地政治信任結構的失衡密切相連。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在處理央地關系上一直是分權的思路,就是中央、地方分權,把更多的權力下放給地方。事實證明,這種分權的思路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國際上也有一些著名的學者甚至把央地關系作為解釋‘中國經濟奇跡’的原因,認為地方政府的分權使得地方政府有非常大的動力去發展經濟。”

          2.也正是在這種央地分權的關系互動中,社會公眾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精神得以充分的激發和宣揚,經濟上的意思自治、契約自由、等價有償、公平競爭等法則很快擴展到政治文化中來,并進而收獲到社會公眾對法治國家、服務政府和民主政治的普遍贊成。然而,在政治文化實現重大轉變的同時,這一轉變本身也改變了既有的地方傳統政治生態,帶來“央強地弱”政治信任結構的失衡危機。當下中國,民眾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結構相當明顯,這種政治信任結構雖然說明政權合法性依然牢固,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民眾信任卻影響了地方治理能力的提高與政治生態環境的改善。應當認為,造成當前“央強地弱”政治信任結構的原因實際上是相當復雜的,它既可能是封建專制主義傳統文化的遺產,也可能是中央與地方理性選擇的結果,更可能是中國特有的中央集權體制所造成的意外后果。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制度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政治生態的民主化、制度化、秩序化有很大進步,但地方政治生態存在偏信中央政府的現實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從地方政治生態造成破壞性的震裂度來看,在中國這樣一個單一制大國,央地政治信任結構的失衡所導致的政治生態問題,甚至會給國家帶來極大的政治動蕩。因此,“無論哪個國家的政府,都沒有任何理由對民眾的不信任掉以輕心。要跳出信任危機,避免演變為重大的社會危機,必須建立起中央政府同基層政府以及社會民眾的直接關系。”第三,地方政治生態治理未能有效防控“一把手”的公共權力。一國政治模式的形成,依賴于憲法設計所蘊含的基本政治理念與長期的政治運作實踐。從憲法設計上看,現行《憲法》第三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說明,民主集中制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也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宏觀上看,幾十年來,“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我國政治模式運行和政治穩定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以及社會政治良性發展起著關鍵作用。這一基本原則的有效落實,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個人獨斷專橫,從而消除權力腐敗的根源,而且有利于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在地方政府權力架構的微觀視野中,“一把手”始終扮演著極其重要而特殊的角色,“一把手”的執政理念和執政行為主導并深刻影響著一個地方“軟性”的政治生態。事實上,“一把手”權力集中、地位特殊,很容易致使他們利用其所掌管的體制內的合法性資源,構建出層級各異彼此交錯的家族化、幫派化、圈子化的私人政治關系網。尤其是,從1990年代初開始實行的“一把手負責制”則直接摧毀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導致鄧小平所批評的“以集體領導的外表掩蓋個人專斷的實質”

          點擊閱讀全文

          都市生態環境治理方案

          為進一步落實市“省會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動員會”精神,進一步改善全市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結合我市環境保護工作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先導,以污染減排為主線,堅持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措并舉,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全民運動,堅決打好潔城凈天、清源凈流攻堅戰,讓全市人民呼吸上潔凈清新的空氣,喝上干凈放心的水。

          二、工作目標

          (一)市區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力爭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二)邵村排干渠出境斷面COD濃度要穩定控制在100mg/L以內;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

          點擊閱讀全文

          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與人員分流問題思考

          摘要:礦業人員分流問題是當下我國礦業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當前礦業人員結構性失衡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礦業企業改革、礦產行業產業升級、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本文分析了目前礦業人員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了解了目前我國礦產行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礦山環境治理解決礦業人員分流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礦業人員;結構性失衡

          礦業人員分流問題是當下我國礦業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根據國家發改委就煤炭去產能征求意見稿顯示,2016—2018年我國僅煤炭行業分流人員就高達100萬人。礦業人員分流問題的實質是礦業人員結構性失衡,在礦業發展模式上體現為礦山開采與礦山環境治理結構的不平衡,開采多、治理少,導致我國礦山環境治理不足。據《2015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礦山損毀面積為303萬公頃,本文根據2003—2012年《中國礦業年鑒》數據測算,全面整治礦山環境問題需花費約7111億元。通過礦山環境治理解決礦業人員分流問題,是實現礦業經濟綠色化、環境治理專業化、人員安置規范化的新出路。

          一、當前礦業存在人員結構性失衡問題

          我國礦業在發展黃金階段,吸收大量人員、尤其是基層員工以滿足生產需要。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市場需求下降、產品價格下跌、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等綜合因素導致礦業人員結構性失衡問題浮出水面,直接表現為產能過剩、庫存高企,而礦業專業人員缺乏,無法適應國際競爭。生產效率低而勞動力富余的矛盾,使企業陷入生存困境、生態危機局部爆發。礦業人員結構性失衡具體體現為以下三方面。

          1、礦業一般性人員過剩,專業化人員不足

          點擊閱讀全文